(共31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课程标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仍然存在(“两个凡是”),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2)1978.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3)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2.内容:
(1)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
开放。
(2)重新确立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恢复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3)审查解决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二)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2.1981年6月,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该决议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
三、经过大量切实的调查研究,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以及遭受冤屈的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族各界的领袖人物恢复了名誉,肯定了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党和人民建树的历史功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比前三部宪法相比:八二宪法结构顺序安排更合理,前三部宪法都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第三章放在《国家机构》后面,而1982年宪法则把它改为第二章,紧随《总纲》之后,表明它是《总纲》的延伸,也显示出国家对公民权利认识的深化和对公民权利保障的重视;二、82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文为18条,54年宪法是14条,75年宪法是2条,78年宪法是13条,并新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评、建议、控告、检举权、劳动权及公民权利实现的物质保障等。这样的调整也是吸取文革的教训,完善对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保障。
农村改革
①开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②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③效果: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城市改革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增强企业活力
逐步深化
①1982年,邓小平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二、改革开放进程
深化改革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
对外开放
①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珠海
深圳
汕头
厦门
④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1984 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共出现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第一次,外逃5千人。第二次,外逃1.9万人。第三次,外逃2万人。第四次,外逃3万人。 ——陈秉安《大逃港》
解放初期的深圳“中英街”
如今的深圳“中英街”
“大逃港”
20世纪末,港澳相继回归
这一切,都源于一位老人的伟大构想...
1979年2—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最初设想——解决台湾问题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同日,《告台湾同胞书》发布。1月底,邓小平访美,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
2015年1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课堂检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B.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
A
解析:平反冤假错案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B、C两项都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实行改革开放
D.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此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故D项符合题意。
3、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8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是在1978年之后,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政企分开管理体制的普遍实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之后(1984年),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是在1984年,排除D项。
4、据记载:“邓小平南方视察之后,全国立即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从1992年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 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这反映了邓小平南方视察(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是促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助力器
C.推动我国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D.使全国人民思想得到了大解放
C
解析: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C项符合题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南方谈话是促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助力器,表述没有C项准确,排除B项。全国人民思想得到了大解放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5、1978~199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355亿元增长到9 12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9.9%上升到38%。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D
解析:根据材料“1978~199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由355亿元增长到9 123.6亿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发展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进出口贸易额增长无关,排除A项。21世纪初,中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国有企业,体现在简政放权方面,与进出口贸易增长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