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7 15: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单选题
1.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 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2.自明中叶起,典当行出现显著变化,其资本规模、业务种类,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典当行不仅把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还不断扩充资本,注重资本的运用。这表明此时的典当行( )
A.具有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 B.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
C.起到阻止白银外流的作用 D.达到增加政府税收的目的
3.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山西平遥县城的“日升昌”票号建立,之后很快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据此反映出( )
A.清代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票号已实现向现代银行转型
C.现代银行业最早产生于中国 D.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世界金融中心
5.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 )
A.商品经济 B.农业经济 C.资本主义萌芽 D.官营手工业
6.下表反映出( )
国别 代表 主张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古罗马 盖尤斯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荷兰 格劳秀斯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英国 霍布斯 国家起源于契约
德国 康德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A.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7.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 )
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8.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了罗马社会( )
A.尊重社会契约 B.保护居民财产 C.强调商业道德 D.遵循市场机制
9.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 )
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 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
10.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这说明宋朝( )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11.《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12.“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皆告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进入中世纪后,造成西欧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采邑改革的推行 C.阿拉伯帝国征服 D.日耳曼人的破坏
13.收养是古巴比伦人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收养关系发生时他们一定要签订契约,并在泥板上盖上双方的印章。如果收养没有签订契约,那么收养关系便得不到法律的保证。据此可知( )
①古巴比伦人具有很强的契约观念
②契约在古巴比伦受到法律的保护
③古巴比伦人任何事情都订立契约
④契约有利于明确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和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商人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主要是将丝绸运抵西方
15.宋《梦梁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
A.已经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 B.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界限
C.都城汴京繁荣的商业景象 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商业的监管
16.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形式多样,贸易主体多元,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其中,主体是政府,政策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贸易形式是( )
A.官方的朝贡贸易 B.民间的月港贸易 C.传统的丝绸之路 D.边境的榷场贸易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不仅是陆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也是开启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沟通的重要通道,从汉代发展到隋唐时期,从一开始的商业贸易路线逐渐发展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媒介。通过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唐朝统治者实现了对西部的有效管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代贾耽的《皇华四达记》载,从中原到周边民族地区的交通干道有七条:安东道,高丽、渤海道,大同、中道,回鹘道,西域道,天竺道,广州通海夷道。这七条交通干道沿陆路由长安西行,可达西域,穿过帕米尔高原、天山,可抵达中亚、南亚、西亚,直至欧洲。
材料二 古代的“一带一路”是以商贸为依托的文化媒介,承载着物质层面的需求互惠与精神层面的交流融会,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今天,通过“一带一路”,以新的形式加强亚、非、欧各国的联系交往和互利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必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牛来颖《大唐商人与外部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18.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缯”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对城市市场的管理由直接监管变为了“以税代管”的间接管理模式,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选D项,排除A项;宋代商业环境宽松,但官府并没有取消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代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典当行。明中叶典当行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同时注重资本的运用,这表明其具有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故选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材料不涉及这方面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中叶典当行资本规模、业务种类的变化,并且明中后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典当行具有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不能体现政府税收的增加, 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
4.答案:A
解析:
5.答案:A
解析:
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欧洲思想家的契约思想,说明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故选B项。材料中的契约思想并非都是经济领域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唐初在均田制之下,“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说明该制度对稳定小农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到唐朝后期,出现了“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即土地兼并现象,这种由“力业相称”到土地兼并的变化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C项正确;土地兼并会增强地方豪强的势力,而不是打击其势力,排除A项;土地兼并现象会削弱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而不是稳固其基础,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在唐朝后期,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说明罗马法反对商业欺诈行为,强调了商业道德,C项正确;商业活动中的社会契约指的是双方的约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保护居民财产和遵循市场机制,排除B、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白银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的,材料的内容无法体现这一点,A项不符合题意;“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流通具有普遍性,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容可知白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管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店铺占道的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朝统治者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好能体现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改革,D正确;宋代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侵街钱”“侵街房廊钱”应属于罚款,而不是税收,B项错误;题干主旨是政府处理占道经营的方式发生变化,而非占道经营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排除C。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破坏了罗马帝国的道路运输,使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日益困难,彼此逐渐隔绝,造成商业的衰退,作为商业和交通中心的城市无法维持,而都市文明和商业文明也随之衰落,故D正确;罗马帝国的分裂不是西欧城市衰落的直接因素,故A不正确;采邑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题干所述无关,故B不正确;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与题干设问的要求不符,故C不正确。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材料说明商人是东西方交往的使者,在贸易交往中传播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故选B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汴京指的是开封,题干指的是杭州,排除C;D错在“完全放弃”,排除。
16.答案:A
解析:材料中政府奉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策,体现了官方对外贸易中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上官方、民间贸易皆有,以民间贸易为主,与外国使节或外商来华的朝贡贸易不同,C项错误;民间私人贸易不同于官方进行的朝贡贸易,B项排除;边境榷场贸易是官方主持的,但政策是公平互利,与材料不符,D项排除。
17.答案:(1)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对外政策开明,社会安定,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唐朝西部疆域广阔,先后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国力富庶,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等。
(2)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贯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成为欧亚大陆人民交往的桥梁;为当代中国与亚、非、欧乃至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提供了历史经验。
解析:
18.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解析:第(1)问,“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可从生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阶层、小农追求富裕等角度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提炼归纳可得出;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增幅大、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等角度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