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单选题
1.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应用时发现,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情况,与此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而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 )
A.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呈正相关
2.某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 240万人 13万人 5.4%
1600 411万人 33.5万人(伦敦约22万人) 8.15%(伦敦约占5.3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3.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4.下面是英国的城市化过程曲线图。其中bc段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主要动力是( )
A.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
C.人口增长 D.政治革命
5.19 世纪晚期 20 世纪初,伦敦百货公司、连锁商店大量涌现,运动俱乐部、剧院、音乐厅也日益增多,各式各样的展览会目不暇接,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贫富差距缩小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垄断组织快速发展 D.奢侈之风盛行
6.“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7.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治维新核心内容是学习国外建筑风格
B.唐朝文化对明治维新文明开化起奠基作用
C.明治维新受西欧和工业革命浪潮影响深远
D.明治维新时日本城市中出现了楼房和街道
8.19世纪,把公园等城市绿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力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B.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9.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更严重。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在农村生活 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
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在政策上阻止 D.城市化是潮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
10.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并没有完全依照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成为雇佣工人)发展,城市的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 1789年法国大革命正是在经济裂变与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基础上发生的。上述材料表达的意思是( )
A.城市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B.城市化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C.对城市化处理不当会加剧社会矛盾 D.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
11.下图为英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因为国内政局的纷争动荡
B.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
C.CE段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是因为世界局势的稳定
D.FG段城市化水平滞缓是因为经济“滞胀”的不利影响
12.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中的人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霍乱、伤寒、天花盛行。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
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严重落后 B.城市化过程中法制亟需完善
C.工业文明下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 D.工业革命导致环境破坏严重
13.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14.1983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户,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 )
A.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 B.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15.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右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以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处罚。这些规定( )
A.说明上海城市化照搬了西方模式 B.侵犯了上海市民的人身自由
C.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D.表明上海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
16.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大约有五十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原有的私人供水公司;在1866—1895年,又有一百多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 )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导致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和影响,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宋以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増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垃圾也随之増加,防火、交通、环保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城市道路方面,宋律明确规定在道路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街巷,并对侵占街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刑统》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仗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宫府有权力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将其强行拆除。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肉食需求的增长,生活相对富裕的市民阶层不仅要消费普通肉食,也开始追求野味,鉴于城市乌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宋廷在开封禁止捕鸟,甚至规定卖杀鸟药也违法。
——摘编自余小满《试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美国家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欧美国家工业化起步晚并受到了欧美国家的殖民侵略,城市化率降低,反映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对非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促进作用较小,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看出奴隶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1600年英国城市总人口为33.5万人,而伦敦就有约22万人,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8.15%,而伦敦人口占比为5.35%,结合所学可知,伦敦是英国的政治中心,由此可知,英国早期的城市化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从1520—1600年英国城市人口增长较快,故B项错误。表格只涉及伦敦,没有体现其他地区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最早由亚当 斯密于18世纪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其公共性,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对其他已有人口的服务造成任何影响,因此,任何人增加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英国的城市化过程曲线图可以看出,bc段时间是1800—1850年,此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5.答案:B
解析: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列强的入侵刺激下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市化得以开始,即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由材料“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是“殖产兴业”,不是学习国外建筑风格,A项排除;由材料中“西化一条街”“洋式砖瓦房”“电车”“煤气灯”等可以看出,西方文化而不是唐朝文化对明治维新影响深远,B项错误,C项正确;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城市中就已出现了楼房和街道,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英国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材料强调英国把公园等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净化之地,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产生的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之肺”这一概念的出现恰恰是英国社会环保意识增强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阻塞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不是工业革命的成效,排除C项;人口增长过快符合史实,但与保护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城市化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A、C两项排除;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可以在基础设施、环境、就业等问题上解决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工业化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导致的,并非做好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材料说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并不完善,无法解决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故选C。 A观点本身错误,排除。城市化本身不是错误,没有处理好城市化才是错误,排除B。D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提到法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
11.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BC段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B项符合题意;18世纪英国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故A项不符合题意;CE段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故C项不符合题意;FG段城市化水平滞缓缘于城市化程度已经较高,增长速度自然减缓,且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故D项不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欧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即使制定了相关法律条令,但未得到有效实施,即法制需要进一步完善,B项正确。当时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是不断进步的,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经营方式,C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工业发展带来环境破坏,进而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铁轮小车”一是不用推挽,足蹬即可;二是比马车快;三是需要多加练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自行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很多城市,故B项正确。自行车依靠的是人力,并不是机械牵引,A项错误;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起步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蒸汽轮船,C项错误;自行车当时主要在城市中使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D项的“根本性改变”说法错误,排除。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城镇中各种私营行业的大量出现,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有利于缓解城镇的就业压力,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以后,排除C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上海租界制定的各种规定及违反相关规定的惩罚措施,都与近代西方城市化生活有关,有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西方城市化模式,且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的各种规定会使城市生活更有序、整洁,而不是侵犯人身自由,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上海是否最早引进现代化市政管理,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通过市营自来水公司解决问题,反映出面临公共事件危机,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消费问题,民众消费观念更新也就无从谈起,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与资本达到高度集中,而题干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且题干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
17.答案:(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都城选址问题。第一小问主要特征,可以从地理位置,都城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原因,主要根据材料一“关中地区生态坏境的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并结合相关的政治形势与经济发展状况等概括。
(2)对朱棣迁都北京可以从背景、影响和认识等角度进行评述。
18.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一系列问题;政府对城市管理的重视:理学兴起的影响啊。
(2)特点: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专项治理:注重责任追究:关注环境保护。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