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7 15:5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截止2020年4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超160万,累计死亡达9万,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卷入。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应该( )
①发挥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共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
④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3.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4.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我国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这说明我国( )
A.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5.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 )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
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国际关系的重组,在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不断退群、阻挠国际合作的背景下,国际组织不能正常运行,国际规则规范被削弱,全球化、全球治理遭遇严峻挑战,国际体系呼唤新的领导者。这表明( )
A.国际社会亟需构建政治经济新秩序 B.国际政治格局已然发生重大变化
C.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重要任务 D.美国依然主导着国际社会的运行
7.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956年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环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国( )
A.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 B.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
C.环境治理依靠法制力量 D.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8.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享受社会福利群体扩大 D.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9.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B.新冠病毒肺炎具有超强传染性
C.防疫措施不到位 D.科技革命的影响
10.现在我国农民绝大多数都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有的还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这说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完善(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保障体系
11.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5年的76.34岁,其中促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有( )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健康状况改善
②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经消失
③公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1881年(光绪八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创办北洋施医局,招收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四年毕业,乙种三年毕业”,以英国人为医官,此为中国办理西洋医学教育的开始。由此可推断出( )
A.我国近代医学带有半殖民色彩
B.西方医学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
C.施医局为政府创办的学校
D.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
13.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5年的76.3岁,达到了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反映了( )
A.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我国药品品种齐全
C.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D.我国医疗体系健全
14.毛泽东在1965年6月发表了一个讲话:“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之后,农村医疗改革蓬勃开展。这个讲话( )
A.指导了当时的农村医疗改革 B.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医务人员
C.是符合医学规律的科学决策 D.改变了中国医学教育的落后局面
15.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向非洲许多国家派出了大批医疗队,使得非洲一系列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的前提下,中国又向多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和运送了医疗物资。这主要体现了( )
A.中国对盟国的大力援助 B.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C.我国的医疗技术世界领先 D.中国要扩大世界影响力
16.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包括( )
①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
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
④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以前,并无乡村卫生组织及相关制度,20世纪20、30年代,在借鉴美英经验的基础上,乡村卫生建设才有所起色,但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多流于形式,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工作......共产党对乡村医疗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与西药管制,中国共产党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中医,推行以中医为主,融合中西医的乡村公共卫生模式。红军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
——摘编自刘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等
材料二 据1964年统计,用于830万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经费,比用于5亿多农民的还多,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毛泽东十分震怒并发表“六二六指示”:“医疗体制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医学教育用不着高中、初中毕业,高小毕业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在“六二六指示”精神指导下,短时间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百万计以上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卫生员3282481人。到1975年,全国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李德成《毛泽东与计划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医疗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B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严格检疫,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得出A项;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缩小,也不能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更与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1982年宪法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提供社会保障,而2004年宪法则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宪法中关于社会保障的内容,并非法治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说明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随经济发展而上升,排除C项。社会保障不仅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国际体系呼唤新的领导者”可得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危害促使人们对当今国际秩序演变做出深刻反思,国际社会亟需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当今国际格局依然是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过渡,排除B项。材料强调面对疫情各国应加强合作,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材料主旨并非反对霸权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不断退群、阻挠国际合作”表明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不能说明其主导国际社会的运行,故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面对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英国通过一系列立法来治理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环境治理滞后于工业革命,排除A项;题干表明英国是通过立法的途径改善环境,而不是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排除B项;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从1982年宪法做出规定到2004年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法制建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享受社会福利的群体扩大,排除C项;D项中“全面”不能得出,排除。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D
解析:
1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推动了人民卫生意识的增强,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民生建设,努力构建医疗体系,这也有利于民众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故①③④正确;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仍然存在,②明显错误。故C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81年”可知,此时处于列强侵华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背景下创办的北洋施医局,因此带有半殖民色彩,A项正确;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医学由西方传教土带到中国,并非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仅能表明李鸿章创办了北洋施医局,无法判断其性质,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北洋施医局……以英国人为医官”无法得出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科技手段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促进了人们的健康,故选A项。
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对当时农村医疗落后的局面发表讲话,为该时期农村医疗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A项正确;当时开展的农村医疗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医务人员,但并不是高水平医务人员,B项错误;“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医疗落后这一迫切的问题,C、D两项都不准确。
15.答案:B
解析:中国派出大批医疗队帮助其他国家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排除A项;我国医疗技术在某些领域是世界上先进的,排除C项;扩大世界影响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
17.答案:(1)医疗体制形成时间较晚、体制不健全;覆盖面较窄;借鉴西方的乡村医疗体制;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但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
(2)述:获得国家领导人的强力支持;将农村医疗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不重视医生教育水平,强调在实践中培养。
评:时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水平较低;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培养了大批农村医护人员,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体制;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存在一些不足。
解析:
18.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
(2)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
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