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7 15:5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陶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这说明梁武帝时期( )
A.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 B.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
C.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
2.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 )
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
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心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革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心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4.1902年梁启超回信康有为:“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革命的高涨促使梁启超思想转变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已经基本一致 D.梁启超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
5.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6.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7.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汉字的传播( )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8.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代惠能《坛经》
A.冲击了儒学地位 B.日趋世俗化 C.受到理学的批判 D.呈现本土化
9.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师夷长技以制夷
10.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替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11.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方。下图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 ”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的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12.朝鲜王朝有各种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很大 B.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科举考试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 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13.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东亚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1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 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佛道思想
15.《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与纸相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因东汉蔡伦发明得名 B.因原料价格昂贵而不易普及
C.经由波斯再传往欧洲 D.在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
16.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年次 课程 备注
一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二 学四元解法、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教学内容较为广泛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不占首要位置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现代化潮流,中国近代思想界逐渐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19世纪40至9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和严复引进的社会进化理论,共同构成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者公开提出“西化”的目标,宣布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 “现代化” 一词逐渐代替了 “西化”。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认为,从前我们常说要西洋化,现在常说我们要现代化; 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的”,而是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的”。因此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西文化主体地位变化的角度, 评述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演变过程。
18.茶是中国的国饮,兴于唐而盛于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十分繁荣,水平很高。
材料二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重要商贸物资。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早在唐代日本和朝鲜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了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据韩晓静《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代茶文化“传承升华”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梁武帝崇奉道教,推崇佛教,撰写儒学著作,体现了当时三教并行的趋势,说明当时社会 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受到挑战,B项正确;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 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三教合一”,排除C项;材料未 体现出梁武帝统治政策的调整,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科技的特点。从材料可知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创立了中国传统科技中没有的名词,体现了西方的自然科学被中国传统科技吸纳,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西学东渐没有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翻译古希腊学者的数学著作,不能得出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结论,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传到了日本,被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维新志士借鉴吸收,成为维新志士推动社会变革的工具,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1898年,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发起维新变法,主张政治改良,1902年,梁启超认为“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体现出革命“排满”倾向,说明其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思想的变化而不是清政府统治危机,排除A项;材料“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说明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而不是民主革命,排除B项;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与革命派的主张并不完全一致,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瑞典的“中国宫”体现了中式建筑风格对瑞典建筑的影响,圆明园的海晏堂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因此这两幅图片可以用来研究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D项符合题意。A、B项与瑞典的“中国宫”不符,排除;C项与圆明园的海晏堂不符,排除。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促使当地文字产生,这有利于推动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故选A项;儒学文化圈形成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材料内容是汉字的传播,排除B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C项;汉字外传便利了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等内容可知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佛教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对儒学地位的冲击和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A、C;佛教是呈现出本土化特点,而非世俗化,排除B。
9.答案:A
解析:A.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政治变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A正确;B.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D.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排除;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新文化不应用突然替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现代文化……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以看出,胡适认为不能用新文化直接取代旧文化,主张旧文化吸收新文化,从而使现代文化与固有文化协调发展,这说明胡适认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可调和融通,两者不应分割开,A项正确;“全面有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也没有弘扬传统价值观,C、D两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掌握四大发明的外传概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从6世纪开始,造纸术逐渐传往朝鲜、日本,此后又经阿拉伯、埃及、西班牙传到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印刷术在11世纪传到东南亚诸国;蒙古人在与宋、金的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13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在与蒙古人的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欧洲人大约于13世纪后期,又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知识;指南针大约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人欧洲。结合图示可知,“ ”处是火药的外传,故A项正确;丝绸的输出在汉朝就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造纸术外传是在6世纪,故C项错误;瓷器输出主要从宋代开始,而且“海禁”最早出现在明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中,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说明朝鲜国王对这场考试极为重视,这类似于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再结合“科举考试”“儒生”可知,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有很大的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等不同形式,而在题干中仅述及了“谒圣试”,不能说明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朝的科举考试,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古代朝鲜科举考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题于内容仅述及“朝鲜王朝有各种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不能主观理解为古代朝鲜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依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故C正确;东亚文化圈形成是在唐代,故A不正确;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8世纪,故B不正确;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D不正确。
14.答案:C
解析: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佛教吸收了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是儒学吸收佛道思想,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B
解析:材料中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信息,体现了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西学”教学内容比较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的设置,但并不能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了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故A项排除;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故C项排除;材料中“至汉文经学……每日专以半日用功”,表明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首要位置,故D项排除。
17.答案:19世纪40年代—90年代:洋务派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为主体,承认有不如西方之处;促使洋务运动开展(或有利于向西方学习),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出现了以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近代学术为主体的社会思潮;中国传统文化本位受到冲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主张全面引进西方文化;有利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偏向。
20世纪40年代:强调保留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化理论初步成熟。
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40至90年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观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托古改制’论和……社会进化理论……政治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西化’……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随后,‘现代化’一词逐渐代替了‘西化’”“20世纪40年代……主张对中国文化实行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改造”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维新变法的思路、新文化运动的特点、20世纪40年代的西化中心来进行概括。
18.答案:(1)元素:茶道精神的传承;文人群体、市民群体的需求;宋代理学的发展;儒、道、佛思想的相互渗透等。
(2)特点: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茶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意义: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一批文化人……讲究……煮茶艺术”“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重要商贸物资”可知,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根据材料二“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开始有饮茶之习”可知,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根据材料二“南亚、东南亚诸国……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地区都是佛教兴盛的区域,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根据“20世纪……印度、斯里兰卡……引进茶种”等结合所学可知,茶文化传播受世界市场发展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进行作答,即一方面是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并加强了区域联系,另一方面则是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