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7 21:2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69年,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签订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2.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 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3.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移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85年猛增到1160万,到1993年已经有1890万。这说明( )
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
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
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 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5.新加坡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分别主要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
C.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 D.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6.同学们喜欢的NBA球星中有许多黑人,他们的祖先来自非洲大陆。历史上与非洲黑人大批来到北美有关的史实是( )
A.成立东印度公司 B.罪恶的“三角贸易”
C.美国政府的移民 D.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7.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移民,大约在22842到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移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8.下表是一些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的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活动日, 也被称为国际日(世界日)。这可以说明( )
1月24日 国际教育日
3月21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4月25日 世界防治疟疾日
6月20日 世界难民日
A.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
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
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
9.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驱逐。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
C.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 D.两极格局在政治领域凸显
10.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11.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有75%的租住者分布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的新入人口增长数占了总数的75%。其中美国最多,增加了15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这一现象表明( )
A.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C.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日益合理化 D.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巨大变化
12.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 “白领”“灰领” “金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13.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移民约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约在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14.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征集校对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辗转到上海的犹太难民的名单,并与中国旅美艺术家共同设计制作了一面长34米的铜板墙,并将“上海名单”镌刻在墙上。犹太人到上海避难的原因是( )
A.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进攻 B.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
C.国共两党斗争危及其生存 D.欧洲鼠疫的发生及其扩散
15.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带来了各自母国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组成了五彩斑斓的美国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色彩 B.美国文化缺乏主流性价值
C.殖民统治造就了美国文化 D.美国文化容易被世界接受
16.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因此,各国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也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最终脱欧,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
——《中外历史纲要》(2019年12月第1版)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2)我们应当怎样评价经济全球化 你又是如何看待一些国家出现的所谓“逆全球化”现象的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 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北非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 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公约,它是在联合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D项错误;早在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中就明确了难民的定义,排除A项;“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诞生的,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从题干表述来看,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并且移民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判断,新加坡应当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故A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难民的困境和救助。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难民人数有大幅增长,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可以看出,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故A正确;难民人数有大幅增长,并非反映人员自由流动,排除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的难民主要是因战争等问题产生的,并非只有发展中国家面临这一问题,排除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移民问题。根据材料“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人口流动,但也为欧洲人带来了认同焦虑,故选C项;材料强调欧洲民众的担忧,并不是否定,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移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并不是民族融合,故排除B项;欧洲民众不属于弱势群体,故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新加坡的不同移民族群仍然分别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而且新加坡将四大语言均定为官方语言,这是对各族群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现象说明新加坡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故A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由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进行残酷压榨以及屠杀,使得美洲的印第安人劳动力急剧减少,因此殖民者从欧洲带着廉价手工制品等出发,到非洲携获或换取黑人运往美洲卖给种植园主,最后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因为贸易路线在地图上呈现为三角形,所以称之为“三角贸易”,故选B。
7.答案:C
解析:材料并非强调欧洲知识移民涌入的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知识界的影响,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B项排除;罗斯福政府将美国本土的一些就业岗位让给欧洲知识难民,可见其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故C项正确;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故D项排除。
8.答案:B
解析:通过主题活动日的名称可以看出当前国际社会存在种族歧视、教育、传染病以及难民等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问题多为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B正确;题干所列的主题活动日并不能反映出世界发展不平衡,如发达国家中同样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排除A;题干并未体现出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C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主旨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 除D。
9.答案:A
解析: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而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是社会主义国家,据此可以得出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受到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是在1945年,故B项错误;“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表述太笼统,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在1955年,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其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外来移民持排斥态度,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现象为国际移民越来越向少数国家集中,且美国吸引的移民最多,德国和西班牙次之,结合所学可知国际人口迁移方方向已经由起初的殖民者向殖民地迁移转向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为主,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指出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岗位,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人口迁移流向,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流失,故B项错误;本题并未涉及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分工问题,C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题干中“白领”“灰领”“金领”“粉领”等称谓的出现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工人阶级出现不同的分层,这说明了社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B项正确。工人阶级分层变化并不能说明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A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不是工人阶级分层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社会流动的趋势,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是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这其中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也与中东和巴尔干地区的动荡等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全球范围内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失衡,故A项正确。虽然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材料中的移民现象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关系不大,排除C项;人口政策只是主观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政策,与题干设问中的“根源”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犹太人到上海避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国法西斯对他们的迫害与屠杀,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来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由各国移民造就了五彩斑斓的美国文化,因此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色彩,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有丝绸和瓷器等,“最主要”仅仅凭借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依据材料可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达到西亚、非洲等地,辐射范围较广,故B符合题意。“规模不断扩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D项与题中主旨不符,故排除D。
17.答案:(1)为什么:因为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马可·波罗行记》引发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传统东西方商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2)评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日益“边缘化”。看待:“逆全球化”的目的是为维护本国利益;“逆全球化”某种程度上不符合时代潮流;国际经济交往中我们要力求合作共赢;应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解析:
18.答案:(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各国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的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问据材料一“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得出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各国政府主动吸引;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问据材料二“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得出,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一“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消极影响,据材料三“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得出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据材料二“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