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单选题
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这位总督强调的是( )
A.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二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完全瓦解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2.建于1949年的印度国家博物馆,展示了许多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图案精美,保存完好,让人赞叹印度古代工匠的精工细作。其反映了印度现代文化中( )
A.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B.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精英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 D.传统的种姓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
3.二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例如印度的统治精英既接受西方基本的价值观,又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新加坡、韩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这促使了( )
A.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本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C.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D.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扬
4.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5.为纪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圣雄甘地的诞辰,即每年的10月2日定为“国际非暴力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使埃及获得民族独立
C.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下列属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是( )
A.埃及护宪运动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D.中国恢复对台湾的管辖
7.1918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写下了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非凡预测”是指( )
A.社会主义革命兴起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殖民扩张愈演愈烈 D.世界人民渴望和平
8.二战后,针对当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仇杀,圣雄甘地说:“我是印度教徒,我也是穆斯林。”材料表明甘地( )
A.主张各教派和睦相处 B.倡导印度宗教统一
C.放弃对印度教的信仰 D.实现了两大宗教和解
9.据学者统计发现:20世纪初《新青年》杂志提及的重大事件中,出现频率最高、变化最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在发生十月革命的1917年,它的出现频率颇低,在1919年至20世纪20年代初,《新青年》杂志对十月革命的关注度更高。这表明( )
A.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世界形势 B.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
C.西方工业文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D.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认知加强
10.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判断,下列不属于 文化侵略的有( )
A.西方传教士强占土地修建教堂,禁止信徒拜祭祖先
B.法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教会学校强迫学生背诵教义
C.五四期间教会学校要求学生“断绝一切国家的观念”
D.美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宣传科学知识
11.如表反映了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
1947年6月 英国首相艾德礼与印度总督发表《印度独立方案》
1947年11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
1948年8—9月 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区域集团化加强
12.1868年在上海租界内,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创办了“公家花园”,最初由于出现公园内攀折花木的事情,禁止华人入内。后经过斗争,到1928年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这反映出( )
A.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B.国民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
C.西方平等思想的宣传取得成效 D.近代社会民主程度的发达
13.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二战结束时,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进步思想的传播 D.战争规模的扩大
14.“反抗英国暴政却学习英国政治体制;实行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却保留着因出身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最先进的现代工业与最传统的乡村生产并存;和平取得自治却又留下难以消除的冲突,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错综复杂。”二战后,符合上述特征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韩国 D.巴西
15.对1919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确切的理解是( )
A.以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者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法国殖民势力
C.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手段争取印度自治 D.默许农民焚烧警察局的行动
16.1917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法令,声明:“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不给它以权利”,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由此可见( )
A.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 B.苏俄已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十月革命有利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苏联坚决反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大事。其中,利玛窦(1552—1610年)又是耶稣会在华逐渐摸索并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教策略的关键人物,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由天主教耶稣会充当中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谓成果丰硕,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例如,启蒙大师伏尔泰赋诗礼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称中国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
——摘编自孙尚扬《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 1月8日至9日,中国驻光州总领事表示,领区各孔子学院(课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期待,新的一年,领区孔子学院(课堂)能够在培养和激发学员和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兴趣方面有新的举措,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侨网2020年1月14日电《中国驻光州总领馆举办领区孔子学院工作交流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社会背景及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和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产生的共同历史价值。
18.追求民族独立,反对殖民压迫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中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中就有近30万非洲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占非洲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二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推动非洲国家独立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非洲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26年”“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一战,根据“独立意识”可知,它激发了被殖民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A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发展,故A项正确;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是在民族民主运动取得胜利,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被摧毁后,故排除B、C两项;材料中发扬中国儒家文化的是新加坡和韩国,与印度无关,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故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埃及护宪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均是发生在一战后,苏俄建立是在一战期间,故A、B、C均错误。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体系,中国恢复对台湾的主权管辖,故D正确。
7.答案:B
解析:
8.答案:A
解析:材料“我是印度教徒,我也是穆斯林”反映了甘地针对当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主张各教派和睦相处,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甘地倡导印度宗教统一,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甘地放弃对印度教的信仰,故排除C项;甘地并没有实现两大宗教的和解,故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社会革命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故选D项;A项中的“普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0.答案:D
解析:西方传教士禁止中国信徒“拜祭祖先”,强迫学生“背诵教义”“断 绝一切国家的观念”,意在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属于文 化侵略;创办科学刊物,宣传科学知识,推动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发 展,不属于文化侵略。故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废除这一不合理规定的原因是人民的斗争,无法体现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和西方平等思想的宣传,故排除B、C两项;“近代社会民主程度的发达"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D项;根据“禁止华人入内。后经过斗争,到1928年废除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可知,当时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项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战争规模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种姓制度”“和平取得自治”等信息与中国史实不符合,排除A项;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8月取得独立,“反抗英国暴政”与韩国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巴西曾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与“反抗英国暴政”信息不符,排除D项;回顾所学知识,印度曾为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同时印度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印度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巴分治后的印度发展现代工业,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较为突出,B项符合题意。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认为强制合并其他民族是侵占或暴力行为,应当予以抵制,该法令鼓舞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故选C项;实现了俄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苏俄已经退出了一战,排除B项;1917年,法西斯主义尚未兴起,且苏联成立于1922年,排除D项。
17.答案:(1)社会背景: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教会积极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策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相融合;结交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争取支持。
(2)原因: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多;中外政府的大力支持。
(3)历史价值: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有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与借鉴互惠。
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入手。第二小问根据“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得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相融合;根据“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得出结交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争取支持。
(2)本题主要从中国的国力的提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府的支持的角度入手回答问题。
(3)根据“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得出有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根据“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得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与借鉴互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18.答案:(1)因素:反法西斯斗争使非洲民族意识高涨;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世界形势;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原则和组织产生。
(2)影响:非洲国家进入独立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第(1)问,“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二战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影响、世界形势等角度分析。
第(2)问,从非洲的独立进程、国际地位的变化、国际格局变化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