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单选题
1.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等。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印刷成本的降低
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这反映我国( )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C.实现了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 D.践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宋代私家藏书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甚至有官藏无法达到的质量和利用价值;私人藏书家多爱书如命,注重借抄、整编书籍和刻书。这反映出宋代( )
A.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B.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增长
C.书院兴起动摇官学地位 D.注重保存古籍文化遗产
4.一战后赴欧洲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少年》等杂志上登载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通过向国内报刊发通讯的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 )
A.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途径 B.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
C.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使知识分子注重与工人相结合
5.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6.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 )
A.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 B.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
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D.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7.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东南部地区不仅学校教育兴旺发达,而且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说明( )
A.政治中心已迁移至南方
B.封建国家政府忽视北方教育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8.约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9.有学者说:“科举制把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运行中,吸引无数学子负笼入斋,晨诵夜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充满活力,迅速地兴盛起来。”该学者认为科举制( )
A.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 B.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
C.推动古代教育体系形成 D.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0.北宋仁宗时期,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大量校订刊行古典医籍,并利用印刷术发明的契机,鼓励地方官府大量刊印医书。该项举措( )
A.普及了活字印刷术 B.传播了中医学知识
C.建立了救灾防疫体系 D.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11.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12.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秉承的精神是( )
A.研究教学合一 B.分权与集权相统一 C.权力与权威相统一 D.自由与民主相统一
13.明清时期的教育体系发展快速,秀才等下层功名拥有者的数量从1400年的4万人,增加到1700年的约60万人,再到一个世纪后超过100万人,但与此同时朝廷只能提供2万个称意的职缺。据此可知,这种现象( )
A.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
B.抑制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C.使人才的培养方向发生转向
D.导致科举取士逐渐僵化
14.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亮点。“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是( )
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渐确立 B.分封制崩溃,宗法制瓦解
C.贵族没落,“士”阶层活跃 D.“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15.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16.扬州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在创业经商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们捐建、资助书院,也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这种现象反映出( )
A.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重义轻利商业模式的成功
C.传统价值观下的家国情怀 D.财富增长下全民素质提升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纷纷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科,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课程之一,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清政府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1843年,贺拉斯 曼主张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1852年,美国政府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美国内战结束后,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课程。19世纪90年代,师范学院设立,之后师范院校越来越多;为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办工农商学院,耗费巨资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奖励学术成就突出的杰出人才。19世纪末,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门类有100多种;1916年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
——摘编自《美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地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40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学馆、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在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印刷成本降低,促进了文学、技术等的传播,故答案为D项。
2.答案:B
解析: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宋代私家藏书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私人藏书家多爱书如命,注重借抄、整编书籍和刻书”可以得出,宋代注重保存古籍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故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世家大族势力增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学地位动摇,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中“通过向国内报刊发通讯的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并非新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排除A项;中国留学生向国内刊发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信息,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
6.答案:D
解析:这一状况推动了英语在英格兰的传播,有利于促进英国统一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故选D项;15世纪晚期,世界尚未连成一个整体,世界性语言并未出现,排除A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且目的是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之后,长江流域的东南部地区的教育发达,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表率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而文化教育水平是由一定的经济水平所决定的,所以南方的教育相对发达,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D项正确。A项错误,宋代之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B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南方的经济发展有关,并不是政府政策所导致的;C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谷登堡的发明得到迅速推广。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这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故D项正确;“开始传入”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生产力的转化。故排除A、B两项;宗教改革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科举制吸引了无数学子去刻苦学习,学校教育迅速兴盛起来,即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繁荣发展,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制度,A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故隋唐之前的教育体系无从体现,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09年”“《手掩尽天下目》”中可以看出,淸朝政府对社会舆论实行严格监控,使当时的新闻媒体面临着恶劣的环境.报刊等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错在“肆意压制”不符合史实;材料中强调的是清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压制,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A
解析:通过下层功名拥有者的人数和朝廷能提供的称意职缺数的比较可知,下层功名拥有者人数增加,而朝廷提供的称意职缺不足,这会迫使很多士人去从事其他行业,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故选A项;据材料“教育体系发展快速"可知,教育的发展并未受到抑制,排除B项;明清时期科举制依然是重要的选官用官制度,人才培养的方向并未发生转向,排除C项;科举取士逐渐僵化,是因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方法,与材料中的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私学文化”产生的根源应该从经济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故本题答案为A项;B、C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是表现而非原因,皆排除。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1)特点:教会学校产生并发展;向西方学习,巩固清王朝统治;课程设置注意中西结合;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
背景:西方列强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日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和科技不断传入。
(2)阶段性特征
独立战争后,教育的觉醒:重视公立教育;教育制度法制化。
内战结束后,教育的完善:加快师范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19世纪末到二战前,实用主义教育时期:重视职业教育;推广实用主义教育。
启示: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提升高校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美国人……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课程之一”“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校的类型、教学的内容、办学的目的、学校的性质等角度概括。
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及教育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阶段性特征,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表现,结合材料二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内战结束后”“19世纪末”这三个阶段划分,根据材料二“建立公立学校”“广办工农商学院”“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等信息,概括出各自的特征。第二小问启示,可根据美国教育和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从国情出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特点:国立公共博物馆;许多文物来自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掠夺;藏品丰富,种类繁多;运用先进科技保护文物。
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英国社会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2)影响:收藏并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推动思想解放;推动实业救国热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为后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可从博物馆性质、文物来源、藏品数量、后期保护等角度概括。“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英国社会对文教事业的重视等角度分析。
第(2)题,“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中国博物馆多以……‘劝业型'和……‘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地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文物、传播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