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科学救助”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体育与健康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危急时刻科学救助”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体育与健康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2-01-19 10:5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指导思想
“危急时刻 科学救助”教学设计
本课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通过情境模拟、案例讨论、实际操练等教学策略;练习中尽可能地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去探索、思考;倡导探究、合作、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实操体验,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并得到身心及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渗透到教学中去。力求将教与学融入到学生的自主活动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础救助电话(120)的拨打方法,并熟知现场紧急救助“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价值
救护知识教材是中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当中学生为第一目击者面对突发事件、灾难所带来的伤害时,沉着冷静不惊慌,立刻进行科学救护十分重要。学生学习并掌握救助技能,才能科学有效的实施救助。一方面学生需拨打急救电话“120”,全面快捷的传递被救者的信息,才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援,一方面,在面对危及生命的意外伤害时,往往不能单纯等待救援,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现场急救,本次课的主题之一“心肺复苏术”是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教材地位
本课是九年级第一学期“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避险能力”章节中“危急时刻 科学救助”小结的内容,教学中用1 课时传达“科学救助”的知识与技能。七、八年级的理论教材多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的益处、体育运动健身知识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尊重生命、确保生命安全,掌握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发展自护自救能力,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保障。
教材特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进一步发展九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明确自救——求救
——危急时互救的救助思路,无不体现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能力和避险能力,教学内容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力、语言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果断勇敢、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身心特点
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模仿和学习能力较强,但情绪易冲动,因过激举动而造成的意外伤害时有发生,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九年级(1)班学生,其中男生 22 人,女生 18 人,他们朝气蓬勃,身心发育迅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成人意识也逐渐增强,希望得到外界的尊重与认可,渴求像成人那样掌握急救方法帮助他人脱离危机,以备不时之需。
学生理论基础
中学生安全意识不强,缺少避险能力,作为未成年人,学生遇到突发意外伤害时,首要的是自救和远离伤害, 同时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救助。既要避免超越自己能力的盲目救护,也不应惊慌失措而耽误救援时机。本课教学力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遇事沉着冷静,能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自救与互救。
学生个体差异
男、女生存在身心差异,男生较女生更为冷静沉着,且体能储备较充分,女生的害羞心理也较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关注与加强对女生的学法指导,调动女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黄金四分钟”的意义;认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掌握拨打“120”等急救电话的流程;学会判断伤员是否出现心脏骤停,初步掌握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
健康行为目标
培养安全防护意识,提高避险能力,懂得运用基本方法预防意外伤害。明确自救——求救——危急时互救的救助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遇事沉着冷静,提高判断力及环境评估能力,认识自身的能力水平,乐于助人救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拨打急救电话,初步掌握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教学难点:学生遇到突发事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示范法、情境导入法、案例教学法等。学法:讨论法、自主练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七、单元教学计划
学习 目标 树立安全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基本办法。 了解应对危急情况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课次 教学内容 课时学习目标 教学建议
1 安全观念决定安全行为 1.了解伤害事故是青少年成长的“大敌”,伤害的类别,重点了解意外伤害有哪些。2.认识到缺乏安全意识的鲁莽行为会造成的后果。 3.能够在课后拓展阅读,思考生活、学习环境中有哪些安全隐患。 播放交通事故视频,引出本节课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你在新闻、杂志、广播中听到的有关于青少年意外伤害事故的报道。 小组讨论不同场景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教师总结缺乏安全意识可能造成的后果。
2 预防意外伤害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预防安全事故的三原则。 了解骑车走路及预防溺水的基本要求。 情景导入:播放中学生交通事故及溺水视频,提问学生如何消除安全隐患。 图片播放四个场景,小组讨论图中的安全隐患有哪些,如何避免。 教师总结骑车走路与预防溺水口诀。
3 危急时刻科学救助 明确“黄金四分钟”的意义;认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掌握拨打“120”等急救电话的流程;学会判断伤员是否出现心脏骤停,初步掌握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 培养安全防护意识,提高避险能力,懂得运用基本方法预防意外伤害。明确自救—— 求救——危急时互救的救助思路。 遇事沉着冷静,提高判断力及环境评估能力,认识自身的能力水平,乐于助人救人,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情境导入:播放图片,学生畅所欲言,引出本课主题 教师强调拨打 120 电话报警“八字秘读” 学生模拟拨打 120 急救电话。 提出问题,课件展示两组图片提出“黄金四分钟”的概念。引入心肺复苏(CPR)概念。5.介绍如何判断伤员是否出现了心跳呼吸停止。 6.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学练 HANDS ONLY CPR。
八、本课教学流程
课序 教学内容 时间
准备部分 一、课的常规 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教师宣布课的内容。 二、情境导入 我校校门口发生一起车祸,一位妇女骑行时被汽车撞倒,陷入昏迷,此时正在上学的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学生畅所欲言,引出本课主题——冷静判断意外伤害事故的现场环境和伤员受伤情况, 根据事故的严重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合理应对,或向有关人员和机构紧急求助。 1’ 10’
基本部分 一、正确的“呼救求援” 教师针对上一场景学生拨打 120 电话容易疏漏之处,强调报警“八字秘读”:他(她)问你答,后挂电话! 教师拓展提问。如果在不熟悉又没有明显标志物的地方,如何告知所在地点 学生再次模拟拨打 120 急救电话。二、现场急救——CPR (一)提出问题,课件展示两组图片 案例 1:2004 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高校选手倒地,救护车赶到时选手已经死亡。 案例 2:2015 年无锡国际马拉松赛,选手倒地,4 分钟内急救员迅速开展现场急救并使用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选手恢复心跳,被随后赶到的救护车送往医院后续治疗,不久康复。 提问:面对危重伤员,除了呼叫救授,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二)辨析与解决问题 提出“黄金四分钟”的概念。 引入心肺复苏(CPR)概念。 介绍如何判断伤员是否出现了心跳呼吸停止。 教师讲解与示范,重点强调:一旦判断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就需要立即进行 CPR 急救。 配合音乐口令,学生尝试操练。 教师巡视指导。 10’ 5’ 15’
结束部分 请学生相互协助,模拟拨打 120、119、110 等报警电话。 与学校红十字会联系,利用模拟人熟悉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强调安全事项:学习 CPR 只能用模拟人练习,禁止同学相互之间在真人身上练习,以免造成身体意外损伤! 4’
九、教学反思
本课用真实的案例辨析并结合情景进行模拟,突出科学的“教”,设置情景模拟环节和操作练习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原来我可以学会这样去“救”,有效的结合多媒体,直观理解医学概念,提升课堂效率。编制学习口诀,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要领,明确自救——求救——危急时互救的救助思路。
十、主要教学策略
真实案例辨析结合情景模拟,突出科学的“救”
通过对生活案例的辨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怎么“救”,讲授救助原理,使学生明白原来应该这样“救”,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模拟环节和操作练习环节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原来我可以这样去“救”。
操作结合多媒体教学,直观理解医学概念,提升课堂效率
在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练习中配合运用短视频、动图、音频、帮助学生理解心肺复苏术、脑供血、胸外心脏按压基本方法等知识点、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