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7 10: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敦煌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作为以地冠名的地城文化,其核心无疑应以教煌木简和敦煌石窟群的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文献的综合研究为标志。
敦煌佛教的发展与兴盛,历代世家大族甚至皇室贵族是主要推动者。在莫高窟,凡是规模宏大、艺术精美的洞窟多为世家大族所建,且形成一种传统:往往一家一窟,或一族数窟,或父子相继甚至祖创孙修的营建传统。在世家大族和皇室贵族的带动下,下级官吏和一般世庶民众也热衷于开窟造像。除莫高窟外,在敦煌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瓜州榆林窟等,都留下了大量的僧俗各阶层民众开凿的洞窟。
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帷慢,敦煌壁画丰富多彩的佛国世界正是当时现实世界的真实折射。我们从繁盛神秘的宗教文化的背景下,所看到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如农作图中的满足和亲切、嫁娶图中的喜悦和热烈等,就不再有时间的距离而可以直接对话;建筑、服饰、用具、工具等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物质造型,如普通民居的朴实可信、帝都崇楼的天国蓝本,则似乎触手可及、可感可知,从而构成敦煌中古时期活灵活现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图谱。敦煌壁画所包涵和直接反映的历史、民族、文化、教育、经济、建筑、科技、民俗、生产生活、医疗卫生、东西交流、汉晋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寺院、宗教、宗教流派、参禅仪轨、石窟形制、石窟(壁画、雕塑)艺术、世族关系、供养方式等丰富内涵,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们不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而且还具有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
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如特定地理条件下发达的商业经济生活形态、复杂的城市居住布局、独特的饮食结构和形式、华美多姿的服饰装扮、具有浓郁佛教氛围的岁时节令、不弃传统善融新俗的嫁娶丧葬等,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改动)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同滋养。其中,“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人类文明几个主要形态广泛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明交流道路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传承着中华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其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有多层多样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并盛,既保持了各个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着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方法论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才造就了千年辉煌的敦煌文化,而这一精神与“和而不同”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果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拥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现在的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文化的核心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但其实反映的却是世俗世界的生活。
B.敦煌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多民族、宗教、文化并存。
C.敦煌文化具有特殊性、开放性,这与不同文明形态的交流、融合密切相关。
D.敦煌文化有文化类型的独立性和兼容文化类型的合理性,融合了思想精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壁画的作用表明壁画可以超越时间的局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可感、触手可及。
B.敦煌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的,说明开放交流有助于优秀文化的形成。
C.反驳敦煌文化应排除在中国文化之外这一观点,应重点分析敦煌文化多元融合的典范作用。
D.材料一通过敦煌文化展现文化自信,材料二重在借鉴敦煌文化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下面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和而不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旅游景区为了开发旅游,对整个旅游区进行统一规划,聚焦“福寿文化”,将旅游区附近的村落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做到了建筑风格一致,招牌样式一致。
B.某大学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以传统荆楚文化为灵感来源进行设计,在诠释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面料创新、款式设计、结构突破等方面突出个人的创新设计。
C.姑娘小曲到俄罗斯留学,全身心地体验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风情后,从不同民族的深切共鸣里,一次次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与国际友谊的美好。
D.小王装饰房间时,在看似现代感十足的书房旁,加入传统式风格的八仙桌设计,两种风格在同一空间中对撞,将空间一分为二,却又并不彼此割裂。
4.材料二第二段是如何论述论点的?(4分)
5.如何理解“通而不统”“和而不同”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米升时光
尹振亮
“连年都要过端午,过完端午心打鼓,米缸米升有米量,耙锅鼎锅冇饭意。”端午节过后,挂在老母亲嘴边的这句口头禅又随端午节的粽香味萦绕在我的脑门。
米升即米筒,是我老家人盛米量米的一种容器。多用生长年份较久点的老竹竿精制而成,分半斤装、一斤装、两斤装。平常,邻里之间要借用大米、黄豆、花生等小件之类的,就直接用米升量,不用秤称,方便你我他。
米升有深浅,情意总缠绵。自我初谙世故起,米升于我就有着扯不脱的事儿。因母亲体弱多病,时常卧床不起,家里吃饭的嘴巴又多,每年基本上是寅吃卯粮,自然成了生产队的“老超支户”。
过完端午节,正是“五黄六月”时节。水田里的稻子刚胀肚抽穗,我家谷仓里的稻谷已所剩无几。看到谷仓实景,母亲常掰着指头刻时辰,计划着如何让谷仓里的谷子把全家人的日子拉长。
那时候,父亲为了多挣工分和补偿家用,常在外打工。我在家虽排行老二,但长速比老大快,且胆量也比哥哥强,所以,母亲生病后去叫村里的赤脚医生、去镇上的卫生院买药拿药、家里的一些重体力活等,自然我就成了“首选”。
我的父母在村里讲话如瓦檐下的流水,细声细气,人缘好,家里有什么难事、急事,我父亲不在家时,左邻右舍都会伸长手臂、张开手指来帮衬,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上了烙印。不过,在那段无法忘却的时光里,最让我感到窘态的事情就是借米。
端午节过后的一天,我中午放学回来,母亲要我淘米做饭,我拽着米升爬上二楼,打开陶瓷米缸,伸出手在米缸里刮了好多遍,掬进米升的米粒仍不到半筒。我爬下楼,把米升拿到母亲的病床前:“你看。”母亲眼鼓鼓地盯了我半天,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去吧,你爸不在家,全家人总不能饿肚子,你去借点。”没等妈妈的话讲完,我一脸无奈地说:“妈妈,今天找谁家去借?村里能借的人家都借过了。”母亲听着,头磕在床沿上又是半天无语。
西垂的太阳从窗户上爬进来,似乎在倾听我们母子对话。半小时后,我很不情愿地揣着米升,拿着脸盆准备出门借米。而刚走出老屋大门,望着脚下锃亮的石板路,我的脚跟像房前屋后的懒鸡婆拖着一坨废物品,重重的。我仰头嘘了口气,心里发出一句:“老爸,你怎么还不回来呀?”随后,我勾着头,接连拐了几条街巷,不敢目视身边擦肩而过的村民,生怕见到那一双双熟悉的眼睛。走在进村口,我被一口熟悉的声音震醒了,忙耸起头:是大姨!看到我那精气神十足的大姨,她脸上堆满的笑 就像挂在老屋飞檐角上的太阳。我高举起手中的米升,向背着竹花箩的大姨奔驰。我知道,大姨背上的花箩里,一定又是装着给我家送来的米。那一刻,我真的像见到了观音菩萨下凡,全身都充满了活力。
返回老屋,大姨一如往常,掏开箩筐口的猪草,提出一个藏在筐底的黑布袋,放在饭桌上,像打开乡下人的布钱包那样,一层一层地捏开揭开,让米粒裸露出来。我心急火燎,忙把米升伸给大姨,大姨微笑着说:“细仔,是不是几天没吃米饭啦。我摁住瘦瘪的肚皮,鸡啄米似的点头。随即,大姨脸上淌出了晶莹的眼泪。那一刻,我觉得大姨米袋子里的大米,每一粒都裹着大姨的泪水。那一餐,我们全家吃了一顿没有红薯粉混杂蒸煮的白米饭……
日子在妈妈的呻吟声中浸泡,也在我们兄弟姊妹的期盼中溜走。时隔一个多月后,村口的稻田似被太阳公公驯服了,一顷顷、一坵坵的稻穗,都勾着羞涩的头,让饥肠辘辘的村里人收割回家,装填肚子,装填日子,装填生活。
收获新粮,全家欢喜。而老妈却惦记着账本上的数字,第一次碾米回来,便催着我拿米升,找脸盆,挨家逐户地去偿还大米。
在我的老家,传承一种“借人一头牛,还你一匹马”的习俗。每次在我出门还米前,母亲就一再提醒我:“还米时,米升要盛满点,装多点,不能凹陷。”当时,我不甚理解,老在心里有的:为什么要盛满点,装多点,有借有还就行了嘛。等我初谙世事,才明白其中之哲理。
按照母亲吩咐,我端着米盆,由近到远,逐户偿还。两每次偿还到村西口的雷大婶家时,我的米盆里已是所剩无几。雷大婶家在村里算富足人家,有位儿子在部队当兵,丈夫又会做木匠,每次赶圩都有收入。我每次来到她家还米,官大年都会接过我的米升,笑着跟我说:“小靓仔,你真乖,米升给我,我自己来量。”记得第一次时,我还在心里抱怨:是不是想多装一点,我家都这么穷了……等她按照我记账本上的数字,半升半升地量回给她家时,还抚摸着我的头说:“崽崽,你回去不要告诉你妈妈哦,大姨家有饭吃,你们家真的可怜,每次都难为你了。”听雷大婶几句简短的话语,我幼小的心灵立马涌起一股愧疚。我错了!
时光如流催人老,半尺米升似海深。淌过知天命的年龄,我时常会想起老屋的米升,想起那温馨的过往。
(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米升是盛米量米的一种容器,母亲要求“我”还米时将米升盛满点,不能凹陷,实际上是向乡亲们表达借米的感恩之情。
B.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作者因为在家中年纪大、身材高,经常被母亲指使干一些跑腿出力的活,借米就是其中之一。
C.从“一如往常”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大姨已不止一次接济已经寅吃卯粮的“我们”,这体现了大姨对“我们”一家的关爱。
D.村西口的雷大婶之所以总是要求自己动手半升半升量米,主要是因为她自己家庭富裕,不把借出去的米放在心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大量运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如“懒鸡婆”“老超支户”,让文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B.本文擅长运用环境描写,既为全文渲染了一种怀旧的温馨氛围,又通过时间的转移推动了故事的进展。
C.本文画线的段落运用了比拟、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们”对收获的喜悦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D.本文围绕借米、送米、还米等几件往事组织全文,在回忆中让人们自然感受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8.文章开头先写老母亲的口头禅有什么作用?(4分)
9.文章最后说:“我时常会想起老屋的米升。”请结合文本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勉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宗于虚玄,以近属赔位,累授开封尉。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射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至德初,从至灵武。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曰:“上方籍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晬,飞表上闻,晬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谒见,面陈王晬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晬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佞,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佞,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佞也。”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三一,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B.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C.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户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D.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德,谥号。谥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历代沿用。
B.归化,归服而受其教化,现指无国籍人士或外国人按某国法律规定通过某些方式取得该国国籍的行为。
C.摄,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词语,同样表示这一意思的词语还有“假”“代”“署”等。
D.知政事,官名,唐朝宰相职衔名义。罢免这一职衔就相当于罢免了宰相。文中即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勉出身皇族,幼年就勤读经史,长大后沉静文雅、清正严峻,从小官做起,历任多职。
B.李勉主张对叛乱中被胁迫做官者不能大加杀戮,应该允许他们洗心革面,获得皇帝认可。
C.李勉面见肃宗时陈述王碎无罪,说他处理政事很有条理,能尽力办事,让王碎得以赦免。
D.李勉性格刚直,曾经因为替人申冤遭到执政者的非难,也曾因为不愿屈服被李辅国压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
(2)王碎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14.面对肃宗,李勉如何评价卢杞?有什么结果?(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千湖怀古①
张孝祥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
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
C.下阅"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
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
16.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抒发了面对皎沽江月的思古之情,与苏轼“明月几时有"颇有相似之处。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天色渐晚,诗人依然留恋孤松不愿离去的两句是“ , ”。
(3)一代名相诸葛亮,作《出师表》,兴伐魏师,后人常在诗句中借此表达对其赞扬慨叹之情。“ , ”两句便是其中代表性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们驱车去了位于酒泉的胡杨林景区。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进入景区,步行一段路之后,倏而一个转弯, ,一丛树枝纷披、树叶沙沙作响的胡杨树出现在眼前。它们一排排,一丛丛,一洼洼,四散分布在各处的沙丘或者旱地里。这些野生迹象明显的胡杨树,拯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粗粝的树干像被狂风 过一般,皮开肉绽。树枝随心所欲地伸向四周,呈现着别样的姿态。
它是年轻奔放的胡杨。它无法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的于年雕琢之神奇相 ,也无法和额济纳奇胡杨的健硕道劲之壮美相比拟,然俊秀如它,粗粝如它;热烈如它,沧桑如它;豪放如它,内敛如它。无论是扎根沙漠翰海,还是景区沙丘,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在这个金色的秋天,它便是 的大家,毫不吝啬,在沙漠戈壁深处,描绘出一幅别样清新的画卷,令人震撼和陶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峰回路转 肢解 匹敌 挥洒自如
B.柳暗花明 肢解 媲美 挥毫泼墨
C.峰回路转 分解 媲美 挥洒自如
D.柳暗花明 分解 匹敌 挥毫泼墨
19.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感觉困乏不已。
B.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映入眼帘的那种土色,让人感觉困乏不已。
C.汽车奔驰过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映入眼帘的那种土色,让人倍感困乏不已。
D.汽车奔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边戈壁沙丘,那种土色映入眼帘,让人倍感困乏不已。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随着全球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正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存。
到底是什么破坏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要想回答这一问题, ①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包括固定与释放两个阶段: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 ② ;然后在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返回到大气中,完成了碳的释放。近年来,人类社会工业化迅速发展,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大气吸收的极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货关注国人的生活习惯、使用习惯和审美观念,产品的功能设计、细节设计更加关注东方人身材、生理等特点并引入更多中国元素,打破了传统设计定式和评价体系,将中华传统元素与现代年轻元素相融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来,国潮风席卷市场,国潮品牌如雨后春笋,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有文化类型的独立性和兼容文化类型的合理性”错误,原文是敦煌文化“保持了各个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件”。
2.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重点分析教煌文化多元融合的典范作用”错误,应该是“重点分析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冈、传承着中华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3.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概念含义的能力。A项是追求统一,不是“和而不同”。
4.①首先通过对比论证论述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②然后通过反驳学者的观点证明敦煌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的第二段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下面三句解释原因,用对比论证论述教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然后用“同时”引出第二个分论点,通过反驳学者的观点证明教煌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
5.①“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特殊表达。②“和而不同”是“通而不统”的前提。③“通而不统”和“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答案主要从材料二第四、六段概括。从第四段可以概括出①②,从第六段可以概括出③。
6.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主要是因为她自己家庭富裕,不把借出去的米放在心上”错误,从雷大她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雷大婶同情“我们”家境贫困。
7. C 【解析】来都多的对文本艺术将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对时光流越的感部”无中生有,表这的走对国将收获的明的和客做之情。
8.①为后文交代自己家的贫因生活做树控。②黑应题目和结尾,表现老母亲对过去的生活,情意念念不忘。③习用民深,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所鉴赏作品结构的能力。作用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题。内容上,主要是为后文交代自己家的贫困生活做铺垫。结构上,照应题目和结尾,表现老母亲对过去的生活、情意念念不忘;老母亲的口头禅是民语,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想起老屋的米升,实际上是想起过去的贫困生活,(2分)想起乡亲们的纯朴和情意,(2分)想起过去的温馨记忆。(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重要意象的能力。“米升”是全文的关键,文章开始写拿米升借水、还米,想起米升,就想起过去的贫困生活。借米时,村民愿意借;还来时,母亲嘱咐多还,雷大婶少要,表现的是乡亲们的纯朴和情意。作者想到米升,想到的是大姨送米等温馨的过往。
10.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汴州水陆所凑”是判断句,“邑居”是后句主语,中问应该断开,排除A、C两项;“并有擒奸摘伏之名”的主语应该是“勉与联尉卢成轨等”,“联尉”是“卢成轨”的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所以答案选C。
11. 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至德”,不是谥号,而是年号。后句“谥号”应改为“年号”。
12.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王阵被赦免是李勉面见肃宗之前的事。
13. (1)当时关东献上百余名俘虏,(皇帝)下诏一同斩首,有一个仰天长叹的囚犯,李勉过去问他。(4分)
(2)于昨后来凭着推理选择的才能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最终享有能吏的名声,当时人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并,一起、一同;“囚有仰犬叹者”,定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2分。(2)以,凭借,凭着;“时称知人”为省略句,应是“时称(李勉)知人”各1分,句意2分。
14.李勉认为户记是好候之巨。(1分)人们称赞李勉正直,(1分)但他自此被肃宗统远。(1分)
【解析】本题考直理解文章内容,归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文中说,李勉评价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好邪,难独要下绝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好邪啊。”当时人称赞他正直,然而他从此被皇帝疏远。据此概括答案。
15.A (“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千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错)
16.①《过秦论)中的“销锋镝”意为销毁天下的兵器,以削弱百姓力量,意在批评秦始皇的暴政;②本词中“销锋镝”意为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安宁;③词人借“销锋镝”一词,表达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此题关键词是表达目的,既考查课内理解,又考查了诗歌内容理解。
17.(1)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2)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3)示例一: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二: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均可得分)(6分。每句1分,错字、别字、书写不规范不得分)此题学生很多理解成岀师表中的名句了。
18.B (柳暗花明:比喻经过一番曲折后,出现新的局面。多指由逆境转变为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顺境。峰回路转:比喻事情经过挫折失败后出现了新的转机。肢解:切开、撕开或分离肢体、器官。分解:一个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者一种物质经过化学反应而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姬美:美好的程度彼此相当。匹敌:力量相当。挥毫泼墨: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挥洒自如:形容写文章、作画、写字运笔随意灵活,不受拘束)
19.C (文中划线句子是比拟。A.比喻B.借代D.互文)
20.A (①主客颠倒,“望而生畏"前加“令人”;②成分赘余,将“倍感”改为“感觉”)
21.①必须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 ②实现(完成)了碳的固定 ③这直接破坏了地球的碳循环(6分。每点2分)
第一空由前句“要想”一词可得后句要用“不得不”“必须”,这样逻辑才严密。根据下文介绍的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可得“必须了解……过程”;第二空由上文内容和下文句式可得“完成了碳的固定”;第三空根据语境内容“过高”“超过”的暗示,应是后果,根据本段内容是地球碳循环遭到破坏,可得“所以这样就破坏了地球碳循环”。
22.①全球碳排放量迅速增长,②出现了界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③这种变化正影响若人类的未来生存。
(5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此题应注意句子的逻辑顺序:碳排放量增长——>气候变化——>影响人类。
23.参考立意:①要让“国潮风”吹进心坎里;②“国潮”澎湃,更好彰显文化自信;③国潮风起,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④国潮背后的消费理念。
参考译文
李勉,字玄卿,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李勉幼年勤读经史,长大后沉静文雅、清正严峻,崇尚虚玄之学,凭借皇亲近属陪位的身份,累迁至开封尉。当时天下太平已久,况且汴州是水陆交通的汇合处,城里居民多成分杂,被认为难以治理,李勉与联尉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至德初年,随肃宗到灵武。当时关东献上百余名俘虏,(皇帝)下诏一同斩首,有一个仰天长叹的囚犯,李勉过去问他,他回答说:“我是被胁迫留守官位,不是叛逆者。”李勉于是很同情他,对皇上说:“叛乱的元凶还没有消灭,天下的官员有一半陷入贼手被迫当了伪官,他们都想洗心革面,归顺朝廷。如果将他们杀尽,就等于是驱赶天下人去帮助凶恶的叛逆者。”肃宗立刻命人驰马前往宽释,从此每天都有归顺者前来。李勉因为他的旧史前密县尉王晬勤勉干练,让他代任南郑令,不久有诏书命将王晬处死,李勉询问原因,才知他是被权贵们诬陷。李勉对众将吏说:“圣上正依靠地方官做民众的父母,怎能因为有人说坏话而杀无罪的人呢!”于是中止拘禁王晬的诏令,急速上表给皇帝,王晬于是得到赦免,然而李勉终究受到执政者的非难,被调回朝廷担任大理少卿。谒见肃宗时,李勉当面陈述王晬无罪,说他处理政事很有条理,是个能够尽力办事的官吏。肃宗嘉许他的恪守正道,于是任命他为太常少舞。王晬后来凭着推理选择的才能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龙门县令,最终享有能吏的名声,当时人称赞李勉有知人之明。
肃宗要重用李勉,正赶上李辅国受宠信,他想让李勉降低身份对自己行礼。李勉不向他屈服,终于被李辅国压制。卢杞从新州员外司马被提升为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认为卢杞好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停止执行诏书坚持上表,(皇上)便授任卢杞为澧州别驾。一日,皇上对李勉说:“众人都说卢杞是奸邪小人,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状吗?”李勉回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为人好邪,唯独陛下您不知道,这正是因为他奸邪啊。”当时人称赞他的正直,然而他从此被皇帝疏远。屡次上表辞去职位,于是(皇帝)免去了他知政事的职位,又加封给他太子太保的荣誉衔。贞元四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