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43张PPT)+学案(含答案)(2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43张PPT)+学案(含答案)(2份打包)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7 10:44:36

文档简介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中国第一女词人
她,是中国第一女词人。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横放豪迈,掷地有声。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自古文人之路,极少有女人大步走过。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位女性,她意义非凡。
于小我中张个性,于风雨中念中原,虽然孑然半世,一身轻愁,却给了我们永不褪色的传世风流。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 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主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独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
2.写作背景
颠沛流离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相关知识
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 语言构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戚戚          (2)憔悴    
(3)乍暖还寒     (4)堆积    
(5)堪摘     (6)寻觅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薄重把
还正更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凄凄惨惨戚戚(     )
(2)乍暖还寒时候(     )
(3)最难将息(     )
(4)憔悴损(     )
(5)这次第(     )
5.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莫
①莫道不销魂(     )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2)敌
①怎敌他,晚来风急(     )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③敌众我寡(     )
④势均力敌(     )
6.填空。
(1)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        ,        ”三句层层铺叙,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使人难以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
(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        ”,可见词人满心是愁,自觉淡酒压不住怨愁,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        ,        ”三句,用“雁”这一意象表达词人浓重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冷清孤寂的黯然心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 疑难探究
一、合作学习
思考1:本词开篇的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思考2: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答:                                    
                                    
                                    
思考3:《声声慢》中作者怎样用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的?
答:                                    
                                    
                                    
二、疑难探究
思考4:《声声慢》中的“愁”,具有什么样的广阔的社会内容?
答:                                    
                                    
                                    
三、归纳总结
结构图示
主旨探微
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百无聊赖独守空居的寂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故国灭亡、夫死家破、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 读写结合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空间的遥隔能够产生美。
思念是因为空间的遥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因为距离而酝酿了思念的酒,思念的甜蜜即源自距离。艺术上,空间的距离能产生美的遐想。山,站远了看,才显得淡远而深邃;美人则须在远处,朦胧的月下才有迷人的神韵。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于远方的风景情有独钟而忽视身边的风景,原因就在于远方是未知的,因而它就是美好而神秘的,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远方的风景进行创造性的描绘,距离美就产生了。
(2)乱世美神——李清照
你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你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于一身,人生的磨难和痛苦都折射在你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进而化为一种凄冷的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你个人的专有,彪炳于文学史册,空前绝后,无人企及。于是,你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你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你一人。对你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创造了后人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你的词作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你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3)巾帼不让须眉
一般说来,阳刚只属于男人,具有阳刚之气的歌诗也多属男人吟咏。但柔弱的李清照、清丽的李清照、婉约的李清照硬是不让须眉,从你最纤细的喉管中曾经唱响着这最浑厚的阳刚绝响。请听一听她的诗吧:“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请问,这能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曼妙红颜的歌咏吗?这里有曹操“横槊赋诗”的激情,这里有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这里有辛弃疾“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怒……
2.在名句中选择
李清照十大经典名句
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五陵春》
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④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
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梦令》
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⑩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素材这样运用
行走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
我们在逐渐失去所有的记忆,名字是,年龄是,连爱过或痛恨过的人也是……
——题记
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词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谁知道李清照在铭记与忘却之间穿行,繁华的风景与似真似幻的光线汇成一种孤寂,旧日的欢乐光阴沉淀成一缕轻烟,多少日子,李清照走在贴满伤感诗意的屋子里,一个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寂静地游荡。仿佛一条美丽孤独的鱼,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凄凄惨惨戚戚!
我多想对她说,忘了吧!找一个新的李清照!
你为什么不可以忘记一切,只记得你喜欢荷下划船,却把香梅嗅?
可人的记忆是一种很奇怪的载体,往往你越想忘的越不会忘记,越想铭记的却越是慢慢变得不再明晰。
所以,也许,有的时候,重新开始一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当本应有的铭记变成了难以遗忘的美丽伤疤,生命的意义原
来都是凄芜的荒凉。
是的,记忆消失,灵魂也会消失。李清照如恋恋风尘中迷离的蝴蝶,在铭记与遗忘的夹隙中寻找着爱的自由,她的爱没有明天可以停留。《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拥有的时候,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不再遗忘。
时光不再,只是,幸好还有一息尚存的回忆让她可以重回那些去过的老地方,幻想着牵已经离散的爱人的手去指点片片星光,那片温柔的荷花还在记录着他们的故事,刻下他们曾经留下的划船时的笑语,以及粉身碎骨般的爱恋。听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便又是一个隔世的轮回,7秒之后忘掉曾经的声色光影,重新投入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安身立命。
它是否真的愿意忘记7秒前曾经与另一条鱼擦身而过,愿意割舍7秒前曾经嬉戏熟悉的水池泽国?
我们也不知道李清照的痛苦!她是怎样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行走的!
虽然鱼有7秒的回忆,可重要的是,只要下一个7秒他还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就还有新的回忆可以铭记。
我只祈祷:假如我们也会遗忘,但至少我们曾经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到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名师点评 文章将一个名人的词和故事作为文章的线索,来透视诗人李清照的心路历程,思路巧妙。本文引用的几句词恰当地写出了李清照当时的情绪,然后作者对这几句词进行了评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值得中学生参考学习。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寻寻觅觅——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反映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悲凉哀愁、孤独惆怅。
其词作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人称“易安体”“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
拓展阅读一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①。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②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③。九万里风④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⑤吹取三山⑥去!
【注】 ①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②嗟:慨叹。③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空有;谩,徒,空;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④九万里风:《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⑤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⑥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拓展阅读二
阅读一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①,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③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④。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 ①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②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③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④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鉴赏 这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用语似平淡而实沉痛至极,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阅读二
武陵春①·春晚
风住尘香②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③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④,载不动许多愁。
【注】 ①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②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③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④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鉴赏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自铸新辞,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清远,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阅读三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①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②。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③。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 ①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②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其”,语助词。③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鉴赏 “天上、人间”对举,有“天人远隔”的含意,此词直述夫妻死别的悲怆,字面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旧时天气旧时衣”,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和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阅读四
一剪梅
红藕①香残玉簟②秋,轻解罗裳③,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④来?雁字⑤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②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③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④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⑤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鉴赏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耐人寻味的东西。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但李清照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结构工整,手法巧妙,更有艺术魅力。
阅读五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 ①画阑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②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鉴赏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也是词人的品格写照,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位。
拓展阅读三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温馨提示:请完成基础过关训练20〗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qī (2)qiáo (3)zhà (4)duī (5)kān (6)mì
2.答案:薄①bó薄冰 ②báo薄饼 重①chóng重阳 ②zhòng重量 把①bà刀把 ②bǎ把酒 还①huán还钱 ②hái还要 正①zhēng正月 ②zhèng正在 更①gēng更新 ②gèng更加
3.答案:
4.答案:(1)悲愁、哀伤的样子 (2)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3)调养、保养 (4)表示程度极高 (5)状况,光景
5.答案:(1)①不,不要 ②不,不能
(2)①抵挡,抵御 ②攻击 ③敌人 ④同等,相当
6.答案:(1)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3)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4)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考1 
寻寻觅觅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心理 沉痛凄厉
明确: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诉,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思考2 明确:词人看到大雁想到了与丈夫的书信往来,而此时丈夫已逝,美好幸福的生活已成为回忆,国破家亡,不能北归。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思考3 明确:在词的上阕中,作者写整个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但是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所感受到的不幸又那么深刻,于是由空间的描写转到眼前的景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南渡以后,李清照所感受到的已不是“寂寞深闺”中的闲愁,也不是“离情别恨”,而是社会带给她的苦难。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人和心也相继憔悴不堪。自己的满腹才学得不到施展,理想与抱负也变成泡影,不是正如同满地堆积的黄花一样,还有什么可摘的,还有什么可寄托的呢?在这种百感交集的心情之下,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更何况淅沥的秋雨又下个不停,飘打在窗外的梧桐树上:“到黄昏”还在“点点滴滴”,发出凄楚的声响。自然界的秋雨不过是打在梧桐树上,而有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而无情的风雨吹打在她的心上,这“点点滴滴”的是蕴含家国之恨的沉痛之泪。
思考4 明确:作者写此词时,南宋已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她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她从此成为一个寡妇,一直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不幸遭遇接踵而来,李清照的词扩大了意境,感情更加悲痛深沉。此时的词作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词中所抒发的沉痛悲凉的感情不但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感情。作者的遭遇和痛苦是时代造成的,因此这首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性。
15(共43张PPT)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中国第一女词人
她,是中国第一女词人。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横放豪迈,掷地有声。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特征已经凸显。自古文人之路,极少有女人大步走过。她跌宕起伏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位词人,她成就卓越,作为一位女性,她意义非凡。
于小我中张个性,于风雨中念中原,虽然孑然半世,一身轻愁,却给了我们永不褪色的传世风流。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结构与应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主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独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
2.写作背景
颠沛流离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相关知识
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语言结构与应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戚戚          (2)憔悴    
(3)乍暖还寒     (4)堆积    
(5)堪摘     (6)寻觅    
    
    
    

qiáo
zhà
duī
kān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薄重
把还
正更

薄冰
báo
薄饼 
chóng
重阳 
zhòng
重量 

刀把 

把酒
huán
还钱 
hái
还要 
zhēng
正月 
zhèng
正在 
gēng
更新 
gèng
更加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凄凄惨惨戚戚(      )
(2)乍暖还寒时候(      )
(3)最难将息(     )
(4)憔悴损(     )
(5)这次第(     )
悲愁、哀伤的样子
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调养、保养
表示程度极高 
状况,光景
5.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莫
①莫道不销魂(     )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2)敌
①怎敌他,晚来风急(     )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③敌众我寡(     )
④势均力敌(     )
不,不要
不,不能
抵挡,抵御 
攻击
敌人
同等,相当
6.填空。
(1)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    ,      ”三句层层铺叙,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使人难以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
(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        ”,可见词人满心是愁,自觉淡酒压不住怨愁,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     ,     ”三句,用“雁”这一意象表达词人浓重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冷清孤寂的黯然心境。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本词开篇的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诉,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寻寻觅觅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心理 沉痛凄厉
思考2: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词人看到大雁想到了与丈夫的书信往来,而此时丈夫已逝,美好幸福的生活已成为回忆,国破家亡,不能北归。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思考3:《声声慢》中作者怎样用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的?
明确:在词的上阕中,作者写整个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但是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所感受到的不幸又那么深刻,于是由空间的描写转到眼前的景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南渡以后,李清照所感受到的已不是“寂寞深闺”中的闲愁,也不是“离情别恨”,而是社会带给她的苦难。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人和心也相继憔悴不堪。自己的满腹才学得不到施展,理想与抱负也变成泡影,不是正如同满地堆积的黄花一样,还有什么可摘的,还有什么可寄托的呢?在这种百感交集的心情之下,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守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更何况淅沥的秋雨又下个不停,飘打在窗外的梧桐树上:“到黄昏”还在“点点滴滴”,发出凄楚的声响。自然界的秋雨不过是打在梧桐树上,而有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而无情的风雨吹打在她的心上,这“点点滴滴”的是蕴含家国之恨的沉痛之泪。
思考4:《声声慢》中的“愁”,具有什么样的广阔的社会内容?
明确:作者写此词时,南宋已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她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她从此成为一个寡妇,一直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不幸遭遇接踵而来,李清照的词扩大了意境,感情更加悲痛深沉。此时的词作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词中所抒发的沉痛悲凉的感情不但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感情。作者的遭遇和痛苦是时代造成的,因此这首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性。
三、归纳总结
结构图示
主旨探微
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百无聊赖独守空居的寂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故国灭亡、夫死家破、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空间的遥隔能够产生美。
思念是因为空间的遥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因为距离而酝酿了思念的酒,思念的甜蜜即源自距离。艺术上,空间的距离能产生美的遐想。山,站远了看,才显得淡远而深邃;美人则须在远处,朦胧的月下才有迷人的神韵。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于远方的风景情有独钟而忽视身边的风景,原因就在于远方是未知的,因而它就是美好而神秘的,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远方的风景进行创造性的描绘,距离美就产生了。
(2)乱世美神——李清照
你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你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于一身,人生的磨难和痛苦都折射在你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进而化为一种凄冷的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你个人的专有,彪炳于文学史册,空前绝后,无人企及。于是,你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你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你一人。对你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创造了后人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你的词作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你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3)巾帼不让须眉
一般说来,阳刚只属于男人,具有阳刚之气的歌诗也多属男人吟咏。但柔弱的李清照、清丽的李清照、婉约的李清照硬是不让须眉,从你最纤细的喉管中曾经唱响着这最浑厚的阳刚绝响。请听一听她的诗吧:“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请问,这能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曼妙红颜的歌咏吗?这里有曹操“横槊赋诗”的激情,这里有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这里有辛弃疾“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怒……
2.在名句中选择
李清照十大经典名句
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五陵春》
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④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
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梦令》
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⑩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素材这样运用

行走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
我们在逐渐失去所有的记忆,名字是,年龄是,连爱过或痛恨过的人也是……
——题记
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词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谁知道李清照在铭记与忘却之间穿行,繁华的风景与似真似幻的光线汇成一种孤寂,旧日的欢乐光阴沉淀成一缕轻烟,多少日子,李清照走在贴满伤感诗意的屋子里,一个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寂静地游荡。仿佛一条美丽孤独的鱼,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凄凄惨惨戚戚!
我多想对她说,忘了吧!找一个新的李清照!
你为什么不可以忘记一切,只记得你喜欢荷下划船,却把香梅嗅?
可人的记忆是一种很奇怪的载体,往往你越想忘的越不会忘记,越想铭记的却越是慢慢变得不再明晰。
所以,也许,有的时候,重新开始一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当本应有的铭记变成了难以遗忘的美丽伤疤,生命的意义原来都是凄芜的荒凉。
是的,记忆消失,灵魂也会消失。李清照如恋恋风尘中迷离的蝴蝶,在铭记与遗忘的夹隙中寻找着爱的自由,她的爱没有明天可以停留。 《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拥有的时候,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不再遗忘。
时光不再,只是,幸好还有一息尚存的回忆让她可以重回那些去过的老地方,幻想着牵已经离散的爱人的手去指点片片星光,那片温柔的荷花还在记录着他们的故事,刻下他们曾经留下的划船时的笑语,以及粉身碎骨般的爱恋。 听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便又是一个隔世的轮回,7秒之后忘掉曾经的声色光影,重新投入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安身立命。
它是否真的愿意忘记7秒前曾经与另一条鱼擦身而过,愿意割舍7秒前曾经嬉戏熟悉的水池泽国?
我们也不知道李清照的痛苦!她是怎样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行走的!
虽然鱼有7秒的回忆,可重要的是,只要下一个7秒他还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就还有新的回忆可以铭记。
我只祈祷:假如我们也会遗忘,但至少我们曾经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一起到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名师点评 文章将一个名人的词和故事作为文章的线索,来透视诗人李清照的心路历程,思路巧妙。本文引用的几句词恰当地写出了李清照当时的情绪,然后作者对这几句词进行了评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值得中学生参考学习。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寻寻觅觅——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反映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悲凉哀愁、孤独惆怅。
其词作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人称“易安体”“漱玉词”, 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
拓展阅读一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①。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②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③。九万里风④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⑤吹取三山⑥去!
【注】 ①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②嗟:慨叹。③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空有;谩,徒,空;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④九万里风:《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⑤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⑥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拓展阅读二
阅读一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①,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③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④。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 ①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②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③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④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鉴赏 这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用语似平淡而实沉痛至极,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阅读二
武陵春①·春晚
风住尘香②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③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④,载不动许多愁。
【注】 ①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②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③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④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鉴赏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自铸新辞,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清远,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阅读三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①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②。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③。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 ①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②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其”,语助词。③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鉴赏 “天上、人间”对举,有“天人远隔”的含意,此词直述夫妻死别的悲怆,字面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旧时天气旧时衣”,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和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阅读四
一剪梅
红藕①香残玉簟②秋,轻解罗裳③,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④来?雁字⑤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②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③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④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⑤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鉴赏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耐人寻味的东西。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但李清照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结构工整,手法巧妙,更有艺术魅力。
阅读五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 ①画阑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②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鉴赏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也是词人的品格写照,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位。
拓展阅读三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 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