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书馆
读书还是不能代替的一种文化生活
生活在变化:已从印刷品时代进入了音响品时代,而电视屏幕又似乎在接管一切。然而书香仍是诱人的。黑色的文雅字体印在雪白的纸上,其美学效果也还不是荧光屏上的计算机字体所能代替的。因此,我们还有读书的乐趣。
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 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一生著作丰厚,译有《彭斯诗选》《雷雨》(曹禺著)、《英国诗文选译集》等。著有《英国诗史》《英诗的境界》《文学间的契合》等专著。
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也许你对于王佐良不甚熟悉,但你一定读过他翻译的作品。
2.相关知识
译事“信达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王佐良翻译主张
关于翻译的问题,王佐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主张。择其要点,列举如下:
一、该直译则直译,该意译则意译,任何成功的翻译都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二、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果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
三、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四、译者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汉语,使之纯净而又锐利。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 语言构建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他近几天犯了牙疼的毛病,吃牛肉是嚼( )不动的,只能喝粥,而且还得慢慢咀嚼( )。
(2)如果你的家庭实在困难,可以向老板先索要( )一部分工资,但千万不可以武力相要( )挟。
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
解释:
(2)美国人虽然跟日本是盟友,但对他们也并非毫无防范之心。美国人对日本侦察卫星的性能与弱点知道得了如指掌,却从来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援助。( )
解释:
(3)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航天专业的李楠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过人的孙博到人大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
解释:
(4)记忆中母亲那抑扬顿挫、温柔悦耳的声音,甚至连厨房里飘出来的葱花炸锅的香味儿,都令人心驰神往。
解释:
*上图书馆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jiáo jué (2)yào yāo
2.解析:(1) 解析: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形容劳苦一次,可望永远安宁。用这个成语来说“局势”,显然主谓搭配不当,因为“局势”是说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决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2) 解析:了如指掌: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选项中与前面的“知道”重复。
(3) 解析: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使用正确。
(4) 解析: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使用正确。
答案:(1)× (2)× (3)√ (4)√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考1 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思考2 明确:这一句与前面的“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思考3 明确: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思考4 明确: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思考5 明确:观点一:我对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只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而不是专业图书感到失望和遗憾。虽说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但学好大学所规定的专业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而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正是大学生深造的主要途径,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对专业课程扩充学习、加深理解,而不应该只盯着考试辅导类图书。对此,希望大学的相关部门能予以正确的引导。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无可厚非。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能不对将来的就业早做准备。而且,尽管借阅的是考试辅导图书,他们能够坐下来学习,也说明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做法我们应该给予多一分的理解。
4(共29张PPT)
*上图书馆
读书还是不能代替的一种文化生活
生活在变化:已从印刷品时代进入了音响品时代,而电视屏幕又似乎在接管一切。然而书香仍是诱人的。黑色的文雅字体印在雪白的纸上,其美学效果也还不是荧光屏上的计算机字体所能代替的。因此,我们还有读书的乐趣。
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结构与应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一生著作丰厚,译有《彭斯诗选》《雷雨》(曹禺著)、《英国诗文选译集》等。著有《英国诗史》《英诗的境界》《文学间的契合》等专著。
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相关知识
译事“信达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王佐良翻译主张
关于翻译的问题,王佐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主张。择其要点,列举如下:
一、该直译则直译,该意译则意译,任何成功的翻译都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二、译者只应该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果无所不译,必然导致劣译。
三、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四、译者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汉语,使之纯净而又锐利。
语言结构与应用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他近几天犯了牙疼的毛病,吃牛肉是嚼( )不动的,只能喝粥,而且还得慢慢咀嚼( )。
(2)如果你的家庭实在困难,可以向老板先索要( )一部分工资,但千万不可以武力相要( )挟。
jiáo
jué
yào
yāo
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
×
解析: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形容劳苦一次,可望永远安宁。用这个成语来说“局势”,显然主谓搭配不当,因为“局势”是说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决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2)美国人虽然跟日本是盟友,但对他们也并非毫无防范之心。美国人对日本侦察卫星的性能与弱点知道得了如指掌,却从来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援助。( )
×
解析:了如指掌: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选项中与前面的“知道”重复。
(3)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航天专业的李楠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过人的孙博到人大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
√
解析: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使用正确。
(4)记忆中母亲那抑扬顿挫、温柔悦耳的声音,甚至连厨房里飘出来的葱花炸锅的香味儿,都令人心驰神往。 ( )
√
解析: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使用正确。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第⑦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思考2:第⑧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与前面的“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思考3: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明确: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思考4:鉴赏文中的两处引用。
第①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
其用意是: ,
第⑨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
其作用是 。
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二、疑难探究
思考5: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借阅的基本上是考试辅导类图书。在图书馆里,看大学相关专业图书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功利化的读书目的使得大学图书馆在功能上沦为了“自习教室”。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明确:观点一:我对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只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而不是专业图书感到失望和遗憾。虽说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但学好大学所规定的专业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而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正是大学生深造的主要途径,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对专业课程扩充学习、加深理解,而不应该只盯着考试辅导类图书。对此,希望大学的相关部门能予以正确的引导。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无可厚非。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能不对将来的就业早做准备。而且,尽管借阅的是考试辅导图书,他们能够坐下来学习,也说明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做法我们应该给予多一分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阅读中提炼
心怀浪漫,栖身诗意。王佐良献给夫人徐序的爱情诗《异体十四行诗》,字里行间不见日常柴米油盐的琐碎,反倒多了几分奔放的激情:“今夜这野地惊吓了我。唯有/爱情像它一样的奇美,一样的/野蛮和原始。我要找着你,/让你的身子温暖了我的。”
与诗作伴的人吹不走青春的痕迹,从生活中采撷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融入到情境中,随着温热地诉说押韵、停顿,给那些无法言喻的感觉塑形,将窸窣的声音、朦胧的形象压缩到谜题般的文字地图中,秘而不宣等待着解码者的唇语细诉和一见钟情。
2.在名句中选择
①郭沫若说过: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
②张爱玲说:“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
③林语堂说: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
④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二)素材这样运用
作文题目: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示例:
我们都是读“书”人
浙江考生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因为这是一种记载,暂时无关人心。
无字之书,是文化的拓展与领悟。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而人们却也从中学到了处世之法。除社会之外,无字之书仍包举宇内。诚如经历、经验与教训,带给我们学识、认知、涵养、想象、精神甚至万物法则。它们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这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灵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追求的。如不融入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人。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的名句可以作为训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意一读终生。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拓展阅读一
青春
塞缪尔·厄尔曼(王佐良译)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动。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年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弱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至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拓展阅读二
论读书
培根(王佐良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读书:目的和前提
,
获得教养的途径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赫尔曼·黑塞
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 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写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
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相关知识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诺贝尔奖给黑塞的颁奖词
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 语言构建
1.读准字音。
(1)闲暇 (2)慰藉
(3)麻痹 (4)戕害
(5)已臻化境 (6)卷帙
(7)逊色 (8)苍穹
2.理解词语。
(1)涉猎: 。
(2) :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4) :形容书籍很多或篇章多而纷杂。
(5)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6)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7) :没有兴趣、兴致,缺乏意味。
3.辨析词语。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涵养·修养·教养
阳刚之气、担当精神,体现于内在的 、精神的境界。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 的行为习惯。
(2)汗牛充栋·卷帙浩繁
纵观人类漫长的思想历程,经过古今中外文明积淀的经典著作可谓 。而多读一些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失为一种时代责任感的体现,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可谓 ,让作为非专业学者的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去读这么多的原著,显然不太合适。故应着重选取马克思主义浩瀚经典中的精华,从而大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3)鞭长莫及·望洋兴叹
如果距离远了,空空导弹比弹道导弹慢得多,只能在屁股后面追,那必然是“蛤蟆撵兔子”,越追越远, ,只有 的份儿了。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 疑难探究
一、合作学习
思考1:说说下列句子的含意。
(1)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答: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答:
思考2: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思考3:为什么黑塞认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答:
思考4: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
思考5: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有怎样的内涵?
答:
二、疑难探究
思考6: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呢?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 读写结合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开卷读山川
心是有灵的,只要心不褪色,不沉沦,不苍老,捧卷在手便有一种居高临下满目青山的大气。你可以在“桃花源”里流连,在“赤壁”沉醉,也可以在“岳阳楼”下凝思,在“滕王阁”前遐想,你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也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
陆游有言:“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纪晓岚又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在孤寂的书斋岁月里,如果加一些山水的点缀,那么在枯燥之中必然会增添一些晶莹之彩、芳香之味和清冽之韵,让我们即使在漆黑之夜,心中也会亮一盏不灭的灯。
开卷读山川,卷中有石上清泉,可洗濯我们心中的尘埃;卷中有绿湖白莲,可赋予我们高洁的品德;卷中有奇峰峻峦,可赋予我们挺拔的人格……阅读山川,不仅仅是在墨香中的漫游,更是我们人生高度的提升。
怎样读书?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2.在名句中选择
(1)你不是爱情的终点,只是爱情的原动力。我将这爱情献给路旁的花朵,献给玻璃酒杯里摇晃着的晶亮阳光,献给教堂的红色圆顶。因为你,我爱上了这个世界。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2)人生苦短,我们却费尽思量,无所不用其极地丑化生命,让生命更为复杂。仅有的好时光,仅有的温暖夏日与夏夜,我们当尽情享受。玫瑰花及紫藤已开开落落了两回;白日渐短,每个树林、每片叶子都带着惆怅,轻叹着美景易逝。晚风徐徐,拂过窗前树梢,月光洒落在屋内的红色石板上。故乡友人别来无恙?你们手中握着的是玫瑰或是枪弹?你们是否依然安好?你们写给我的,是友善的信,抑或是谩骂我的文章?亲爱的朋友们,一切悉听尊便,但无论如何,请切记:人生苦短。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3)如今,我已不再如痴如醉,也不再想将远方的美丽及自己的快乐和所爱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我不再雀跃地将帽子抛向空中,也不再欢唱。现在,面对着香气袭人的土地,我比当年首次邂逅时更优雅、更内敛、更深刻、更洗练,也更心存感激。如今的我,比以前更融入这南国的一切;而且它也为我娓娓诉说更丰富、更详尽的故事。我的思念,不会再为朦胧的远方增添梦幻的色彩。我的眼光满足于所见的事物;因为学会了看,从此世界变美了。
世界变美了。我孤独,但不为寂寞所苦。我别无所求。我乐于让阳光将我完全晒热;我渴望成熟。我迎接死亡,乐于重生。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3.在现实中聚焦
习近平重视读书
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及读书的重要性。他不厌其烦地劝导党员干部读书学习,要求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做出榜样。他曾多次回忆自己的阅读史,谈及近百部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习近平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他在各类场合所公开的阅读书目中,不难看出,其阅读涉猎广泛,博古通今,融汇中西,这些书目也能折射出他的一些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似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藉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和《海底二万里》,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大仲马的《三剑客》,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金斯利的《希腊英雄传》,法布尔的《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骚塞的《纳尔逊传》,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地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在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尔律治、布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瑟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平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把这些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再会!
你的朋友,光潜
鉴赏 朱光潜先生在关于读书中这样说:要使读书像一棵花,一只鸟或是一个人,成为一种活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死”知识变“活”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是的!喜欢读书之人,心灵如清泉晶莹透彻,视野宽阔如海,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更是一种境界。
〖温馨提示:请完成基础过关训练25〗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xiá (2)jiè (3)bì (4)qiāng (5)zhēn (6)zhì (7)xùn (8)qióng
2.答案:(1)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 (2)望洋兴叹 (3)豁然开朗 (4)卷帙浩繁 (5)一劳永逸 (6)牵强附会 (7)索然寡味
3.解析:(1)“修养”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表现一个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某些行为。“涵养”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某些行为。“教养”是指个人在教育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相应道德水准的、文明的、合乎社会规范的一些行为。它是社会、家庭、学校等教育的结果。三者的区别:第一,行为不同。“教养”主要指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通过教育而养成的某些道德的、文明的或规范的精神或物质行为;“涵养”主要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某种情绪的精神行为;而“修养”则是表现出一个人具有某些综合素质的各种行为。第二,侧重点不同。“教养”和“修养”既有精神的行为又有物质的行为,而“涵养”比较偏重于精神的行为。第三,表现不同。“教养”和“涵养”更多地表现为一个人的外在方面;而“修养”更多地表现着一个人的内在方面。第四,内容不同。“教养”比较多地同个人身上的道德水准、文明举止相联系;“涵养”更多的是同个人的心理素质、各种情绪相联系;而“修养”则同个人身上的所有综合素质相联系。(2)汗牛充栋:运书时牛累得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区别:“汗牛充栋”只形容书籍多;“卷帙浩繁”除形容书籍多外还形容篇章多而纷繁。(3)鞭长莫及:指虽然鞭子很长,也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望洋兴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鞭长莫及”强调距离远,管辖、干涉的力量达不到;“望洋兴叹”强调实力与对方相差甚远。
答案:(1)修养 涵养 教养 (2)汗牛充栋 卷帙浩繁
(3)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考1 (1) 明确: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教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提高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 明确:“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呈现。“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是说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动力。“真正的修养”是“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的,永远不会消失,也永远不会停止,因此,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思考2 明确:①精神和心灵完善 ②研读世界文学(研读杰作) ③爱的阅读
思考3 明确: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思考4 明确:作者的读书观:不追求数量的多少,更在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思考5 明确: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我们要“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的“世界文学”就是指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他们的每一部杰作,只要你深入去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都能使你领略到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思考6 明确: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钻研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看再多知识,再多道理,也不知变通。学习还需要“泛”,“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所以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做深入研究。
观点二:应先泛读,再精读。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位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还是很重要的。通过泛读,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书,然后就可以精读了。
12(共31张PPT)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获得教养的途径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赫尔曼·黑塞
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结构与应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写作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
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相关知识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语言结构与应用
1.读准字音。
(1)闲暇 (2)慰藉
(3)麻痹 (4)戕害
(5)已臻化境 (6)卷帙
(7)逊色 (8)苍穹
xiá
jiè
bì
qiāng
zhēn
zhì
xùn
qióng
2.理解词语。
(1)涉猎: 。
(2) :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指要做一件事情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4) :形容书籍很多或篇章多而纷杂。
(5)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6)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7) :没有兴趣、兴致,缺乏意味。
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
望洋兴叹
豁然开朗
卷帙浩繁
一劳永逸
牵强附会
索然寡味
3.辨析词语。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涵养·修养·教养
阳刚之气、担当精神,体现于内在的 、精神的境界。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要塑造一种有勇气、
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
有 的行为习惯。
修养
涵养
教养
(2)汗牛充栋·卷帙浩繁
纵观人类漫长的思想历程,经过古今中外文明积淀的经典著作可谓 。而多读一些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失为一种时代责任感的体现,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可谓 ,让作为非专业学者的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去读这么多的原著,显然不太合适。故应着重选取马克思主义浩瀚经典中的精华,从而大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3)鞭长莫及·望洋兴叹
如果距离远了,空空导弹比弹道导弹慢得多,只能在屁股后面追,那必然是“蛤蟆撵兔子”,越追越远, ,只有 的份儿了。
汗牛充栋
卷帙浩繁
鞭长莫及
望洋兴叹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说说下列句子的含意。
(1)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明确: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教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提高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明确:“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呈现。“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是说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动力。“真正的修养”是“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的,永远不会消失,也永远不会停止,因此,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思考2: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精神和
心灵完善
研读
世界文学
爱的阅读
思考3:为什么黑塞认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明确: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思考4: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明确:作者的读书观:不追求数量的多少,更在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思考5: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有怎样的内涵?
明确: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我们要“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的“世界文学”就是指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他们的每一部杰作,只要你深入去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都能使你领略到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二、疑难探究
思考6: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呢?
明确: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钻研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看再多知识,再多道理,也不知变通。学习还需要“泛”,“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所以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做深入研究。
观点二:应先泛读,再精读。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位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还是很重要的。通过泛读,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书,然后就可以精读了。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开卷读山川
心是有灵的,只要心不褪色,不沉沦,不苍老,捧卷在手便有一种居高临下满目青山的大气。你可以在“桃花源”里流连,在“赤壁”沉醉,也可以在“岳阳楼”下凝思,在“滕王阁”前遐想,你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也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
陆游有言:“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纪晓岚又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在孤寂的书斋岁月里,如果加一些山水的点缀,那么在枯燥之中必然会增添一些晶莹之彩、芳香之味和清冽之韵,让我们即使在漆黑之夜,心中也会亮一盏不灭的灯。
开卷读山川,卷中有石上清泉,可洗濯我们心中的尘埃;卷中有绿湖白莲,可赋予我们高洁的品德;卷中有奇峰峻峦,可赋予我们挺拔的人格……阅读山川,不仅仅是在墨香中的漫游,更是我们人生高度的提升。
怎样读书?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2.在名句中选择
(1)你不是爱情的终点,只是爱情的原动力。我将这爱情献给路旁的花朵,献给玻璃酒杯里摇晃着的晶亮阳光,献给教堂的红色圆顶。因为你,我爱上了这个世界。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2)人生苦短,我们却费尽思量,无所不用其极地丑化生命,让生命更为复杂。仅有的好时光,仅有的温暖夏日与夏夜,我们当尽情享受。玫瑰花及紫藤已开开落落了两回;白日渐短,每个树林、每片叶子都带着惆怅,轻叹着美景易逝。晚风徐徐,拂过窗前树梢,月光洒落在屋内的红色石板上。故乡友人别来无恙?你们手中握着的是玫瑰或是枪弹?你们是否依然安好?你们写给我的,是友善的信,抑或是谩骂我的文章?亲爱的朋友们,一切悉听尊便,但无论如何,请切记:人生苦短。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3)如今,我已不再如痴如醉,也不再想将远方的美丽及自己的快乐和所爱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我不再雀跃地将帽子抛向空中,也不再欢唱。现在,面对着香气袭人的土地,我比当年首次邂逅时更优雅、更内敛、更深刻、更洗练,也更心存感激。如今的我,比以前更融入这南国的一切;而且它也为我娓娓诉说更丰富、更详尽的故事。我的思念,不会再为朦胧的远方增添梦幻的色彩。我的眼光满足于所见的事物;因为学会了看,从此世界变美了。
世界变美了。我孤独,但不为寂寞所苦。我别无所求。我乐于让阳光将我完全晒热;我渴望成熟。我迎接死亡,乐于重生。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3.在现实中聚焦
习近平重视读书
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及读书的重要性。他不厌其烦地劝导党员干部读书学习,要求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他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做出榜样。他曾多次回忆自己的阅读史,谈及近百部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习近平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他在各类场合所公开的阅读书目中,不难看出,其阅读涉猎广泛,博古通今,融汇中西,这些书目也能折射出他的一些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似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藉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和《海底二万里》,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大仲马的《三剑客》,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金斯利的《希腊英雄传》,法布尔的《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骚塞的《纳尔逊传》,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地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在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尔律治、布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瑟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平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把这些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再会!
你的朋友,光潜
鉴赏 朱光潜先生在关于读书中这样说:要使读书像一棵花,一只鸟或是一个人,成为一种活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死”知识变“活”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是的!喜欢读书之人,心灵如清泉晶莹透彻,视野宽阔如海,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更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