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3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7 20: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总结东晋取胜的原因。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3.总结北方各族人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知道民族交融的作用和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总结反思
1.淝水之战的背景
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东晋十六国形势
龟兹
qiū cí
沙漠
大海
汉水
苻fú坚
对峙
时间:
交战双方:
兵力对比:
成语典故:
383年
前秦VS东晋
80余万 8万
草木皆兵
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
淝水之战
领导者:
苻坚VS 谢安
战争结果:
东晋获胜,前秦大败
淝水之战有什么特点,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史海冲浪:
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淝水之战-影响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
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
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
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
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
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
不敢停歇。
相关史事: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东晋: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民族矛盾尖锐,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与统一:
建立时间:
民 族:
都 城:
统一时间:
统一影响: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拓跋部
平 城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反映出的实质问题:鲜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需要学习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需要改革
(1)背景:
(2)方式:
用文治移风易俗。
(3)目的: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改革-概况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洛阳伽蓝记》
迁都
推行汉化
平城:①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②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③保守势力大。
洛阳:1、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2、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从平城到洛阳》
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丛正音。”
——《北史·魏咸阳王禧传》。
改革小讲堂
改汉姓
联汉姻
说汉语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贺楼 楼
(1)促进了民族交融
影响
材料1:孝文帝改革后15年间,只发生6次暴动事件。
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
材料2:“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译自《洛阳伽蓝记》
(2)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你如何评价孝文帝呢?说说你的理由。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长期相处,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融合使得各民族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民族心理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的过程,这是历史的一种进步现象。
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
1.农业生产技术:互相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的经验。
2.社会生活:汉族学习和接受他们的服装、饮食、用具等。
3.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思想文化方面: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5.民族心理: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意义。
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
大交融
背景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时间
影响
背景
措施
意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1.迁都洛阳
2.汉化政策
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意义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公元383年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总结归纳】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魏
2.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d
课后检测
3.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c
c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