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1.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器——由铜、锡、铅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器。
什么是青铜器?
原始社会后期
夏朝
商周时期
出现:
发展:
顶峰: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独立自学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阅读P25,回答下列问题(时间1分钟):
1、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2、什么时候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3、它们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功能有何变化?
独立自学一
原始社会后期
商朝以后
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青铜器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礼器:青铜器由食器→礼器
西周列鼎列簋制度
鼎放肉制品
簋盛放粮食制品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鼎
2、典型代表: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三星堆面具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我国现存商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kuí纹。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在安阳殷墟发掘,工艺精深 ,体积巨大,它高达133cm,口径79.2cm, 重达833kg ,是世界上最大、最重青铜器,堪称世界第一。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这个鼎反映了奴隶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和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力。
西周利簋
西周利簋通高28厘米,1976年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铭文的大意是: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伐商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武王赐给有事(官名)利(人名)以金(青铜),利觉得很荣耀,遂铸此簋作为纪念。
农具
斧
凿
生活器具
青铜壶
铜镜
铲
特点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虎 纹
饕餮纹
夔龙纹
云雷纹
特点二:工艺高超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1.工匠先用1000℃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也有学者称为“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这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特点三:规模宏大
组织严密
分工细致
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三星堆文化
青铜立人像
青铜神树
青铜面具
知识链接:
特点四:分布地域广
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
2、发现: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
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
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意义: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为史学家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5、甲骨文的地位和意义:
6、造字特点:
(1)象形: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最多)
(2)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进步)
象形
人
日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你能指出下列图片是什么?其造字方法是什么?
田
水
上
下
指事
4.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这是甲骨文把两个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休
会意
林
从
这是甲骨文中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的新字
形声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简体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
课堂达标
1.《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这反映了我国的铜器早在什么时期就已出现( )
A.原始社会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古人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由此可见,鼎除了可用于祭祀外,还可用作( )
A.装饰品
B.食器
C.乐器
D.兵器
3.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半坡氏族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A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