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11-14 21:18:25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导学案)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许多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五、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投影片
学生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支架、白纸、刻度尺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一些与平面镜有关的视频:水面“倒映”岸上的景物;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现象,这是什么现象?
——平面镜成像。
1、认识平面镜
提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所说的平面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吗?
观看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光滑的漆面都可以看做是平面镜。
得出结论: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对平面镜成像感兴趣的问题?
提出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引导学生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
像和物的大小可能相等;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镜中的像是正立的或是倒立的;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玻璃板、支架、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一张、刻度尺、笔
实验步骤:1、安装装置: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用支架固定好平面镜;

2、描出反射面: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3、描出物、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并用一张白纸放到玻璃后面,不通过玻璃板观察白纸上有没有像。
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描出对应点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前面的步骤,最少描出三次物、像对应点的位置。
4、测量距离: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再用三角板直角边比较像与物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四)进行实验:
实验时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2、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3、像能否用白纸(光屏)接收,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收集、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与像的
大小是否相等
蜡烛与像对应点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1
?
?
?
?
2
?
?
?
?
3
?
?
?
?
分析论证:
板书: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五)交流、评估
小组交流讨论:(以座位附近的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并展示)
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点拨:如果使用平面镜,那么像的位置在镜后,无法确定。玻璃板具能成像,又能透光。当使用玻璃板时,由于玻璃透明,可以在板后放一蜡烛,当实物与像位置重合时便可确的像的位置。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为什么准备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
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3、实验时为什么还要用到白纸?
记录平面镜、物体和像的位置。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什么地方有疑问?)
可能出现的问题:
1、部分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得到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并不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点拨: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未点燃蜡烛的光经空气到玻璃板再到空气中会发生两次折射,所于造成了实验误差。在选取实验器材时,我们可以选择较薄的玻璃板,这样可以减小误差。
2、部分同学在实验时,无论怎么移动后面的蜡烛都无法使之与像重合?
点拨:大家注意观你们用的桌面是否水平,如不水平,则造成玻璃板不能竖直放置,可能在水平面上找不到像,成像偏上方或下方,所于无法使二者重合。应用:汽车的挡风玻璃。
鼓励大家在实验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8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用PPT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带领学生小结:
(板书)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本课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我们本课学了什么)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课堂练习: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大小 。
2、将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 镜面。
3、在距离平面镜8 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镜面_____cm;
4、身高1.6m的学生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像的高度是_____m,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m,当他后退0.5m后,人和像的距离是____m,像的大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如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此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通过玻璃板 。如果有5㎜厚和2㎜厚的两块玻璃板,为提高实验效果,应选择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 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课后延伸:
1、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阅读课本P79科学世界;
教学反思:
?
课件15张PPT。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平静水面玻璃面光滑的漆面像物1.提出问题: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相等,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 …3.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实验时观察思考下列问题:4、进行实验
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2、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3、像能否用白纸(光屏)接收?
5、数据记录与分析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为什么准备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
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3、实验时为什么还要用到白纸?
记录平面镜、物体和像的位置。6.交流、评估s虚像用虚线s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本课小结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光的反射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大小 。
2、将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 镜面。
3、在距离平面镜8 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镜面_____cm;
4、身高1.6m的学生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像的高度是_____m,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m,当他后退0.5m后,人和像的距离是____m,像的大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60.52不变8相等相同垂直5、如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此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通过玻璃板 。如果有5㎜厚和2㎜厚的两块玻璃板,为提高实验效果,应选择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2距离虚大小不能找到像1、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阅读课本P79科学世界。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猜想与假设:
三、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P77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安装装置: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用支架固定好玻璃板;
2、描出反射面: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3、描出物、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并用一张白放到玻璃后面,不通过玻璃板观察白纸上有没有像。
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这时后面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描出对应点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前面的步骤,最少描出三次物、像对应点的位置。
4、测量距离: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再用三角板直角边比较物体和像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四、进行实验:
实验时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2、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变化?
3、像能否用白纸(光屏)接收,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实验次数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
蜡烛与像对应点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1
?
?
?
?
2
?
?
?
?
3
?
?
?
?
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交流、评估
小组交流讨论:(以座位附近的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用平面镜?

2、为什么准备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

3、实验时为什么还要用到白纸?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什么地方有疑问?)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8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用PPT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带领学生小结: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课堂练习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大小 。
2、将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 镜面。
3、在距离平面镜8 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镜面__ ___cm;
4、身高1.6m的学生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像的高度是_____m,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 __m,当他后退0.5m后,人和像的距离是___ _m,像的大小__ 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如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此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通过玻璃板 。如果有5㎜厚和2㎜厚的两块玻璃板,为提高实验效果,应选择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 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 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__ 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 ___像。

课后延伸:
1、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阅读课本P79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