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9 13:4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2022/1/6
1
鱼我所欲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情境导入
关于“生与死、利与义”的讨论,几千年来从未停止,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你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就是千年前古人在面临这一问题时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一下穿越时空,去看看他们的抉择吧!
学习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讲授新知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作者介绍
讲授新知
背景连接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讲授新知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讲授新知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味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讲授新知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由“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再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深入研读—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喜爱的东西
名词,生命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同时得到
以……为乐
大义,正义的行为
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超过,胜过
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通“避”,躲避
讲授新知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什么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讲授新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天性,本性
不丢掉
讲授新知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讲授新知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这里指高位厚禄
有什么益处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泛指住宅
侍奉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讲授新知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讲授新知
深入研读—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讲授新知
【一词多义】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表假设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所识穷乏者我与: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讲授新知
【词类活用】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讲授新知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讲授新知
深入研读—文章精讲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讲授新知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运用了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讲授新知
2.运用了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3.运用了排比
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讲授新知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拓展延伸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意义,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在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拓展延伸
当堂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明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当堂练习
2.《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 《孟子》中的名篇之一,有两个常用的成语与本文有关,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告子上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3.名句默写。
(1)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堂练习
(2)《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而取义者也
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
板书设计
鱼 我 所 欲 也
欲大于生,不苟得
(论点)舍生取义
恶大于死,不避患
义重于生
保持本心
课后作业
学习了《〈孟子〉两章》和《鱼我所欲也》之后,你对孟子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2022/1/6
32
同学们,下课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注:本课件所有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