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7 12: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河区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以备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3小题,9分)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落苔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主要是见物象所引起的诗人的感动。
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 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王国维对晏殊词中相思爱情的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 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通过对作者和读者的对比论证,重点论述后者。
D. 文章通过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析,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文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诗歌传统中“兴”的作用。
B.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只从表面理解作品,就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 孔子的“诗可以兴”既是说诗能表达多种含义,也是说诗能感动众多读者。
D. 王国维对《摊破浣溪沙》和《蝶恋花》如此解读,证明他是第三层次的读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上运行、支持人类在其中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航天器,不具有返回地面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站由单模块式发展为多模块式,容积更大,载人更多,寿命更长,综合利用程度也更高。单模块空间站可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多模块空间站则需分批发射模块组件,在太空中完成对接组装。由多个模块直接对接组装而成的空间站,国际上通称为第三代空间站。在此基础上,第四代空间站还采用了桁架挂舱式构型。目前太空中唯一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构型,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造天体。
我国的空间站计划,正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前发展。从1999年开始,我国逐步发射系列神舟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载人天地往返技术,推进了我国空间站事业的发展。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之前发射的目标航天器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两个航天器在太空高速飞行,为了降低对接难度,需要采用轨道共面发射技术。这就意味着追踪航天器必须根据目标航天器轨道测定数据,精确确定发射时刻。此次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窗口仅为1秒,如果发射时刻出现偏差,将引起神舟八号的轨道升交点赤经出现偏差,从而增加轨道面修正的燃料消耗。在地面测控系统的导引下,神舟八号经五次变轨,在距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处,与其建立通信链路,然后自主导航至天宫一号附近,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最终两个航天器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7年4月22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航天器交会对接,并在地面导引下,成功完成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推进剂在轨补加是通过安装在天舟一号对接机构上的4路浮动断接器来实现的,相当于“加油管路”和“油枪”都安装在对接机构上。航天器的交会对接会产生巨大的对接能量,这对天舟一号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设计师们通过攻关,成功推出二代对接机构,完美解决了本次及后续任务的难题。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让空间站的长期运行成为可能。
自此,我国自主掌握了载人航天活动的几项关键技术,也具备了建造空间站的基本条件。
(取材于景海鹏、郑永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1年4月29日,随着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中国正式开始建设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6月17日,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展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关键技术验证,并于9月17日成功返回。在空间站的建设思路上,我国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走的是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将于2022年初步建成的中国空间站规模适中,由多个模块直接对接组装而成,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绝大部分科研需求。作为空间站的主控舱段,天和核心舱连接着两个实验舱,还配有一条机械臂,可以将重达25吨的物体运送至空间站外部。实验舱I名为“问天”,主要任务是开展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配有航天员出舱专用气闸舱,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实验舱II名为“梦天”,配有货物专用气闸舱,在航天员和机械臂的辅助下,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核心舱还备有多个对接口,供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停泊,紧急时,神舟飞船可作“救生船”使用,帮助航天员应急救生和返回地面。此外,如有需要核心舱还可对接新模块,扩大空间站规模。
空间站里航天员需要的生命保障物质和产生的废物都相当可观,发展再生式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势在必行。天和核心舱配有我国自主研发的再生式生保系统,它通过冷凝干燥组件收集航天员呼出的水汽,再通过净化装置转为可供饮用的再生水,尿液也能收集处理为可饮用的纯净水。与此同时,电解制氧系统可以利用循环水电解制氧。这套系统还可对二氧化碳进行净化,让富集起来的二氧化碳和电解水产生反应,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氧气。再生式生保系统将提高空间站物资利用的闭环度,大幅降低空间站对地面的依赖。
建设空间站时,我国的科研团队将航天员在太空的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太空是一个真空环境,一旦密封舱或航天服遭到空间碎片袭击,哪怕一个很小的裂缝,航天员都将因失压而面临生命危险。为此,中国空间站将配备一套撞击打击预防系统,它能对空间碎片进行定位感知,然后通过对空间站实施升轨或降轨进行规避。如果遭遇重大险情,空间站将立即启动撤离模式,航天员可在5分钟内快速撤离。
此外,我国科研人员对空间站的通风、噪声等细节也有周密考虑。空间站还将为每个航天员配置一台平板电脑,各舱内实现WiFi全覆盖,航天员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看剧、浏览网页。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将得到极大提高。
(取材于吴志强、黄希等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计划已历时二十多年。
B.在外部力量的辅助下,空间站所载货物能自己“走”出梦天实验舱。
C.通过对接新模块,中国空间站规模会更大,能完成更多科研任务。
D.撞击打击预防系统将确保中国空间站不会受到空间碎片的袭击。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国际划分惯例,即将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属第三代空间站。
B.配备再生式生保系统,可使空间站后续无需补给生活物资。
C.突发险情时航天员可从天和核心舱撤入神舟飞船返回地面。
D.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工作时,能与地面工作人员微信沟通。
6.中国空间站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幻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 “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吃老农烤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
C. 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
D. 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8. 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
9. 对老农“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陈述观点并作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乙)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B.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C.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D.使悉反诸侯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席,古人席地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席位。
B.驽下是指资质驽钝、才能低下,与文中的“足下”一样都是谦词。
C.顿首,指磕头,古时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邑是指古代君主赐给诸侯、功臣的封地或诸侯赐给卿大夫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丹心忧国运,寻求纾难之法。面对秦王贪利和各诸侯国惧怕秦国而不敢合纵的情况,他计划招募勇士,劫持或刺杀秦王,以解燕国之患。
B.荆轲积极谋划,力求计划周密。在秦军压境、太子丹求计的危急时刻,荆轲仍思虑周全,提出以樊於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
C.荆轲果敢勇决,抓住问题关键。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取樊於期的首级交给秦王,于是私下会见樊於期,抓住他想复仇的心理,切中要害地进行游说。
D.樊於期慷慨激愤,舍命成全大计。他因秦国刻毒对待自己和父母宗族而恨入骨髓,却无复仇良策,为了成全燕太子丹的救国大计,他甘于献出首级。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 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种时间的紧迫感。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求贤若渴的心情。
C.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 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15. 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的《离骚》中,诗人表达自己忧郁失意,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走投无路的句子是:“ , 。”
(2)《氓》中直接描写女主人公起早贪黑一直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3)《过零丁洋》中,借助自然景物的飘零来表达大好河山被分裂和诗人自身的悲惨遭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侠小说大师古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人如果______,就放他去菜市场,他会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作家雪小禅对菜市场_______,她说:“我有一个癖好,就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菜市场逛逛,因为那里充满了烟火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古龙先生所见大抵相同。
走进菜市场,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世界: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摆摊者在整个过程中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极富节奏感。买菜的大都是主妇,为一日三餐的性价比,她们使出________,在这里“斗智”一番。就连平素较弱的女性,为了准备一桌丰盛可口的饭菜,一进菜市场,便也仔细地挑拣蔬菜,麻利地装进大袋小袋……
菜市场蕴含着无穷的生活哲理。姜昆的相声段子就巧妙地拿“菜市场”说事:“生活就是大白菜,( ),内容丰富,层出不穷。”通俗易懂,又让人_______。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迅速装袋、过秤、收钱、找零,摆摊者在整个过程中撸起袖子,大声吆喝,极富节奏感。
B. 摆摊者撸起袖子大声吆喝,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整个过程极富节奏感。
C. 摆摊者撸起袖子大声吆喝,迅速装袋、过秤、收钱、找零,整个过程极富节奏感。
D. 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摆摊者在整个过程中大声吆喝,撸起袖子,极富节奏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种了一茬又一茬 B. 吃了一顿又一顿
C. 品了一遍又一遍 D. 扒了一层又一层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穷途末路 一见钟情 浑身解数 叹为观止
B. 走投无路 情有独钟 浑身解数 忍俊不禁
C. 走投无路 一见钟情 绞尽脑汁 忍俊不禁
D. 穷途末路 情有独钟 绞尽脑汁 叹为观止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仍然供不应求。
21.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意思,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毛泽东所说的党八股的罪状之一就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我们在写议论文时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写作前可仔细思考:我的文章是为哪些读者写的?他们的年龄、知识层次、阅读能力和阅读喜好如何?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设想讨论哪些问题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怎样表达更容易让读者信服,这样才能使议论达到预期效果。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即将过去,回首过去:一百年前,民族危亡之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们挺身而出,在黑暗中呐喊奔走,在战火中流血牺牲;七十多年前,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又有无数热血青年告别亲人,走向大溪,走向乡野,走向海岛;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青年群体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躺平青年、追梦青年、担当青年、佛系青年……
事实上,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们持续不断努力,用青春之奋斗创造青春之民族,用青春的劳动浇灌青春之中国。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但每个人的青春色彩各有不同。
今天,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将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呢?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目标,规划和梦想呢?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以“青春 ”为题,写一篇记叙或议论的文章, 文体要鲜明。字数不少800字。
临河区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1. C 2. C 3.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原文中除“物象”外还有“事象”引起诗人的兴,而且并未论及主次;
B.本文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
D.“体现在王国维对晏殊词中相思爱情的理解”错,兴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王国维对晏殊相思爱情诗关于事业学问的感发,而不是对诗词本身情思的理解。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对作者和读者的对比论证”错,文章有重点论述“读者”方面,但没有对比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4、“也是说诗能感动众多读者”错,孔子说“诗可以兴”,是指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没有指出感动的读者的多少。故选C。
4.C 5.B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能完成更多科研任务”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如有需要核心舱还可对接新模块,扩大空间站规模”可知,通过对接新模块,可以扩大空间站的规模,但并不意味着“能完成更多科研任务”。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可使空间站后续无需补给生活物资”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再生式生保系统将提高空间站物资利用的闭环度,大幅降低空间站对地面的依赖”可知,配备再生式生保系统可以大幅降低空间站对地面的依赖,但并不是“无需补给生活物资”。
故选B。
6.(1)稳步向前发展。自1999年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到2017年首艘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航天器交会对接,中国开始自主掌握了载人航天活动的几项关键技术,也具备了建造空间站的基本条件。(2)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将于2022年初步建成的中国空间站规模适中,由多个模块直接对接组装而成,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绝大部分科研需求,如有需要核心舱还可对接新模块,扩大空间站规模。(3)对科研技术的高要求和对航天员的人文关怀。自主研发再生式生保系统。再生式生保系统将提高空间站物资利用的闭环度,大幅降低空间站对地面的依赖;把航天员在太空的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中国空间站将配备一套撞击打击预防系统,可有效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对空间站的通风、噪声等细节也有周密考虑,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将得到极大提高。
7. C
C.“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错。引用古训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老农个人,还为揭示社会上的这种现象。
故选C。
8. ①热情好客,如对“我们”热情款待;②率直、实在,如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③有些狡黠、自私,如“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
9. 老农的做法是可笑而错误的。①他把清洁的食品留下,把上了农药化肥激素的卖出,是狭隘自私的表现;②他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他缺乏见识与胸怀;③他的行为违背了民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
(答题时,应先明确观点,即对老农的做法做出自己的评价,然后进行具体的分析。这种做法看似高明,与己无害,但是体现出了人物自私狭隘的一面,是可笑的。
从“我”的感受来看,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相背离,且从文章最后老农说的“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可以知道,其实城里人与乡下人是同气连枝的,他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所以缺乏见识与胸怀。从社会的角度看,他的行为危害了人们,甚至危害了社会,他这种自私狭隘的性格更应批评。小说通过老农的的这一做法,折射出在现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农民在人性上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中华传统美德也受到相应的侵蚀。)
【答案】
10.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不可”和“刺杀”是两个谓语动词,不同的两个主语,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CD;“而”连接“擅兵于外”和“内有乱”两个的句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句意: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机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各诸侯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
故选A。
11.B
B.“与文中的‘足下’一样都是谦词”错误,“足下”为敬辞,“您”。
故选B。
12.D
D.“为了成全燕太子丹的救国大计,他甘于献出首级”错误,由原文“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可知,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由此可知,樊於期自刎献出首级主要是想复仇。
故选D。
13.(1)不全部占有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诸侯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
(2)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尽”,全部;“臣”,使……臣服;“厌”,通“餍”,满足。
(2)“然则”,这样那么;“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被动句;“岂”,是否,是不是,有没有。
参考译文:
(甲)
荆轲坐下后,太子离开坐席以头叩地而拜说:“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全部占有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诸侯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赵国抵御不了秦军,一定会向秦国归顺称臣;赵国归顺称臣,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兵力)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服从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略,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来暗中试探秦王,秦王贪婪,在这种情势下一定能达成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机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各诸侯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任务)。”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
14. 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错误。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故选C。
15. ①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②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16.(1) 忳郁邑于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3)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17. C
【详解】“迅速收钱、找零、装袋、过秤”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是先“装袋、过秤”之后,再“收钱、找零”,可排除BD;“摆摊者在整个过程中……极富节奏感”搭配不当,应是“整个过程极富节奏感”,可排除AD。
故选C。
18.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姜昆的话以“大白菜”来表现生活的特点,用“扒”和“一层又一层”才能与后文的“层出不穷”相呼应。
故选D。
19.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走投无路:形容处境极端困难。穷途末路:形容无路可走。这两个成语相近,均可用于第一横线处。
一见钟情: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欢而感情专注。第二横线处表达作家雪小禅喜欢菜市场,应该用“情有独钟”。
浑身解数:全身的武艺。解数,武术的架式,也泛指手段、本事。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第三横线处,“使出绞尽脑汁”不搭配,应该用“浑身解数”。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第四横线处,表达姜昆的相声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让人忍不住要发笑,用“忍俊不禁”更恰当。
故选B。
20【答案】
①.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②. 品质优良的原因 ③. 产量也不断增加
第一处,所要填写的文句位置居中,内容和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关,可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依据前后文句的内容填写,先依据前面文句“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分析可知,内容上从“光照、热量、空气和温差”谈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据后面的文句“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分析可知,新疆的这些自然气候适合棉花生长,故所要填写的文句可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第二处,前文重点阐释新疆适合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即内因。依据“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的提示可知,所要填写的文句在结构上和前文是并列的,内容上应和“自然条件”相对的条件,再依据前面的提示语“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分析可知,“科技助力”也是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之一,故可填“品质优良的原因”。
第三处,依据前文“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分析可知,前文从“品质”谈新疆棉的情况,再依据提示语“同时”分析可知,所要填写文句内容应和“品质”相对,再根据后文“但仍然供不应求”可知,这一空应和后文构成转折意味的复句,故可填“产量也不断增加”。
21【答案】写议论文要有读者意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要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首先要理清段落层次,然后提炼出主要信息加以概括。段落共有六句话。由“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根据读者的情况……”可知,第一句主要说发表议论要考虑到读者的情况;第二句引用毛泽东的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从反面论证写议论文时要看对象(读者);第三至六句正面写具体做法,写作前要思考哪些与读者有关的情况。综上分析,该段文字为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句话是中心论点,后面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是总分的结构,所以可以提炼主要信息在第一句话。结合题目要求“用一句话”“不超过15个字”可以概括为:写议论文要有读者意识。
22.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