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三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计算机班(语文)试卷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考号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以备讲评使用。
1、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叱诧(chà) 苑囿(yòu) 夯(hāng)筑 摧山坼(chè)地
B.蹩(bié)进 炮烙(luò) 狡黠(xié) 锱(zī)铢必较
C.编纂(zuǎn) 拖沓(tà) 悖(bèi)谬 数(shuò)见不鲜
D.龟(guī)裂 稽(ji)首 惶悚(sǒng) 栉(zhì)风沐雨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恙 汹涌 栋梁 风华正茂 B.眷念 繁冗 漂泊 穷形近相
C.袅娜 尴尬 憧憬 峥嵘岁月 D.殷勤 疲惫 驿站 俯拾皆是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大量童工为他们进行繁重的劳动。
②对有缺点的同志,不应__ ,而应热情帮助。
时钟已经敲响十一下,他们还没回来,妈妈点亮灯,包好围巾,拖着疲惫的身子站在门口
A.驱逐 厌弃 观望 B.驱使厌恶 观望
C.驱逐 厌恶 张望 D.驱使厌弃张望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专家,我们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B.这些足球队员,都是十六七的小伙子,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C.这次我换房得以成功,多亏你鼎力相助。
D.他居然在别人的论文上大言不惭的署上自己的名字。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件事,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
B.为了写好这本书,陈之琳教授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分析、整理常到深夜。
C.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十五日前去汇报。
D.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6.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同志们。”校长严肃地说。
C.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以及中岳嵩山。
7.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为了庆祝元旦佳节,准旗职业高级中学特聘请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今晚7点30分在多功能报告厅专场演出,敬请全体师生前往观看。
B.老师,今天是您的九十大寿,我来给您拜寿,祝您福如东海、长命百岁。
C.得悉家父不幸仙逝,我代表家慈来吊唁,请您节哀啊!
D.公司到户安装有线电视入户盒,各户均需留人,否则,一律不予安装。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白居易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苏轼评价唐代散文家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你风雨,成应鬼神。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可烧而走也 B.必蹶上将军 C.吾得兄事之 D.外连衡而斗诸侯
10.下列句子与“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长于臣。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12.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 。
13.及至始皇, , 。
14.住近湓江地低湿, 。
15.别里科夫是 (作品)里的主人公。
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共15分)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6.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混混沌沌(_______) 一椽破屋(_______)
17.文段选自 ,作者是 。(2分)
18.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19.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作陪衬的几根秋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21.划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请指出本体和喻体。(2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1-25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玻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5.在下面文段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乡土”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农村,_____________,他们依附土地,自给自足。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礼俗进行管理,_____________:这种管理使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A.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居住在那里/礼是典章制度,俗是风俗习惯
B.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俗是风俗习惯,礼是典章制度
C.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礼是典章制度,俗是风俗习惯
D.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居住在那里/俗是风俗习惯,礼是典章制度
(三)阅读小说《药》(节选)完成26-39题(共12分,每题3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①(a.哼 b.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②(a.抢 b.抓)过灯笼,一把③(a.撕 b.扯)下纸罩,裹了馒头,④(a.递 b.塞)与老栓;一手⑤(a.抓 b.接)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26.第二段中括号内的动词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b ②b ③a ④b ⑤a
B.①b ②a ③b ④b ⑤a
C.①a ②a ③b ④a ⑤b
D.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27.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它突出了“浑身黑色的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8. 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具有什么深刻含意?
29.从这几段话来看,华老栓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30-31题。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31.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3分)
(二)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33-37题。(共10分)(1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1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3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舍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冢:坟墓
C.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模糊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 )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3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C.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
D.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五、写作(60分)
37. 根据下面的材料,以小明的名义,拟一则寻物启事。(10分)
一中的小明同学于12月2日在学校体育馆丢失一个手提袋,请你为他写一则寻物启事帮他找回丢失的物品。
3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他一眼,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 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 ”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道:“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 你瞧瞧鹌鹑。”
“鹌鹑姐姐,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 ”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 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到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
呢 ”“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2021-2022学年高二计算机班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
1、选择
1. C 2.B 3.D 4.C 5.D 6.C 7.A 8.C 9.C 10. B
1、填空
11. 凄凄惨惨戚戚 12.《孔雀东南飞》 13.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14.黄芦苦竹绕宅生 15.《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一)
16.dùn chuán
17.《故都的秋》 郁达夫
18.B 19.D
20.①从强调的重点看,原文强调了长秋草是为了“作陪衬”,而改动后的句子强调的是要长“秋草”;②从描写的角度看,原文用“疏疏落落、尖细且长”写出了秋草的形状和分布的状态,更形象可感,而改动后的句子则显得干瘪;③从句子形式看,原句子更为舒缓,而改动后的句子虽简洁却不够舒缓。
21.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二)
22、B 23.B 24.B 25.C
(三)
26. B
26. 比喻、夸张。它突出了“浑身黑色的人”凶残、贪婪的性格特点。
28.环境描写;烘托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的兴奋与幸福感,暗示夏瑜(秋瑾)被杀害的地点,交代了华家与夏家在刑场的特定联系:革命者的鲜血成了群众治病的良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之间的深刻联系。
29.愚昧、无知。
四、(一)
30.D
31.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景象,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二)32.A 33.A 34.C 35.C
36.(1)询问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历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2)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出来)而没能穷尽游洞的快乐。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