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于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据此可知
A.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的生活方式
B.以上规定侵犯了市民的人身自由
C.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D.上海租界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是
A.环境污染 B.债务沉重 C.贸易条件恶化 D.技术水平落后
3.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下列哪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4.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殖民扩张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5.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A.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D.产业结构的调整
6.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7.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 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
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 D.城市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8.1840年的曼彻斯特。曲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9.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A.居住环境的改善
B.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10.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 1956年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国
A.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
B.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
C.环境治理依靠了法制力量
D.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11.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这种变化表明
A.机器大工业改变英国城市分布
B.工厂制推动了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C.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带来英国工业城市数量增长
12.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图现象直接源于( )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
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
13.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户籍迁移人数=人口户籍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年代 市镇户籍迁移人数 农村户籍迁移人数
1956 634 -573
1957 419 -117
1958 521 -306
1959 1436 -942
1961 -498 -110
1962 -1379 1018
1963 -448 40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
C.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
D.城市化缺乏经济支撑
14.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体现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1890~1933年英、美、德、俄四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的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美、德
B.在城市化速度上美国始终超过德国
C.美国和德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D.苏联的城市化速度落后美国和德国
15.如表是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可知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 114 62 52 29.5 30.4 28.4
1980 222 103 119 34.0 33.4 34.6
2000 408 129 279 40.8 34.0 44.2
A.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日趋均衡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C.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缓慢增加 D.世界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缩小
16.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17.下图所示为我国进行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反映出
A.我国已经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B.社会主义建设以城市化为中心
C.我国已改变城市化落后的局面
D.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18.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的30余年时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A.中国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均衡
B.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
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19.美国制造业中心在1850年时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亚斯堡附近,到1890年已移到俄亥俄州中部,离坎顿西南数英里的地方,共向西移动225英里。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东部经济走向衰落
20.下表所示是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
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公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
② 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
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
④ 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
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
21.下表是关于北宋汴京燃料的不同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史实是
记述 出处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今驻跸吴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 宋人庄季裕的日记《鸡肋编》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二月,赐在京诸班直诸军厢主以下至剩员以上,柴炭各差……凡柴五百七十八万,炭五百八十五万” 《宋会要稿·礼》
大观二年(1108年),朝廷又“诏在京诸门,凡民衣屦、谷菽、鸡鱼、蔬果、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juan,免除)其税” 《宋史·食货志》
A.汴京燃料构成以煤为主薪柴为主 B.煤炭已经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中
C.汴京燃料构成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D.薪柴依旧是汴京居民的重要燃料
22.2015年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北京推进方案。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6座城市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B.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成型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生活变化 D.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交通发展
23.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24.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人口减少8%,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的人口均出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上述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本没有増加,材料表明英国
A.人口逐渐呈现减少趋势 B.深受经济危机冲击
C.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5.阅读《主要国家首都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示意图》,与其他三个首都城市相比,北京轨道交通的显著特点是
A.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站点相对分散 B.轨道交通覆盖地区经济最发达
C.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轨道联通薄弱 D.轨道交通站点数量有明显优势
26.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中提到:“(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B.近代天津最早出现城市公交
C.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D.交通发展促进民族工业成长
2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28.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世界五国(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英国对应的数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9.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30.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统计时间 城市化率 文献依据
民国初年 21%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20世纪30年代 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
1949年 17.4% 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较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漫画“城市病”
(1)根据材料图片分析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所特有的空间结构一各 类建筑交叉林立、城市布局混乱等,导致了“城市病”的产生,而自由放任大背景下,市政当局的无为而治成为“城市病”蔓延的重要原因。进入19世纪中叶后,以治理“城市病”为主要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开始兴起,并历经了公共卫生阶段、住房规划阶段、综合规划阶段。截至1939 年二战爆发前,通过调整和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病”已得到缓解,工业城市的物质环境大为改善,由此推动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英国在城市化方面的经验教训,给后发展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在国家权力的主导和规划下,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空间重构,以礼制、宗法和王权为导向的传统空间布局,被以现代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及公共建筑为主体的现代空间布局所取代。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且因集权体制,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国民政府的空间策略促进了城市发展,并在改变城市空间格局的同时,影响着城市住宅分异,强化了社会分层,使下层平民无法享受到公平的空间权利,政府未能完全承担起建立“空间正义”的责任。
——摘编自陈蕴茜《国家权力与近代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相比,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近代中英城市治理的认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而且也引起城市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卫生以及城市房屋建设等等。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1978到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到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
——摘编自倪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启示。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西欧乡村劳动力大转移。19世纪,英国至少40%的城市人口增长可以被认为来自乡村地区,60--90%欧洲城市的发展源自移民。1851年,英国几乎所有大城市成年人口中移民占比超过66%。在米卢滋,工场的移民来自法国、瑞士和德国等诸多国家。传统移民模式中大多数女性到城市做女佣,她们有的攒够嫁妆就回到乡村小镇,同样,乡村男性在冬季农闲时来到城市从事临时性工作,或是夏季建筑工期成群来到城市,以躲避农业衰退或乡村工业萧条,或是补充乡村收入不足。随着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迁移转变为长距离运动。19世纪末,随着城市死亡率的下降,城市降低了发展中对移民的依赖,这主要得益于环境卫生的改善。不可忽视的是,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
——据羡萌《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16一2O世纪)》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城市病治理的先驱。从托马斯 莫尔开始,“乌托邦”就成为“理想社区”或“模范城市”的代名词,之后欧文等人都做了类似的努力。从19世纪初期开始,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1844--i848年,以公共卫生治理为中心,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大都市建筑法案》《公害移除法案》《城市改善条例法案》《公共卫生法》,同时,成立了城市治理的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卫生事务。之后,在住房方面,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英国实业家、慈善家或社会活动家成立的许多慈善建筑公司和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房屋建筑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09年开始的一系列城乡规划法案妥善地解决了土地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问题。
——据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发展的趋势。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城镇化、郊区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在二战的背景下,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有效保护生产战争所需物资的重工业,首批小城镇在中心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独立,外来人口大量涌进英国中心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本土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投资的增加,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为寻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一批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心城市附近发展起来。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一度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倾向。
——摘自2010年3月20日经济日报《英国富有特色的小镇建设》
材料二 随着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建制镇高速增长,1983—1986年全国设镇7750个,平均每年增长1680个。1987—1991年,全国设镇1737个,平均每年增长347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全国再度掀起经济发展高潮,小城镇建设再次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992年这一年设镇2084个,比前5年的设置总和还要多347个,1993—1994年设镇1671个。到1994年底,全国建制镇16702个,其中东部经济地带7298个,中部经济地带7017个,西部经济地带1895个。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镇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也比较大:一是人口,全国最大的镇,有近10万人,最小的甚至不足千人,人口相差几十倍;二是面积,有的镇过大,已发展到相当于中、小县的规模,有的镇过小,仅几平方公里。
——摘编自叶冰《论中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崛起的城市中,上海的发展最引人瞩目。尽管在宋元时期已是繁盛的港口,但上海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是在开埠之后。1843年上海人口仅为51万,随着航运贸易及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尤其是江浙农村人口进入上海;浙闽粤等地商帮、冒险家及世界各地人士纷至沓来。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1915年超过200万,1930年突破300万,成为当时中国的特大城市。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达502.9万。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己成为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比肩的世界性大都市。
——陈熙《中国移民运动与城市化研究(1955-1980)》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的法国仍是农业国,1846年农村人口约占法国人口总数的75.6%。为生计所迫,农忙季节农民涌入人手不足的地区做短工,后返回家园。1852年仅为收割而流动的季节工人已近90万人。……19世纪中叶后的工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前景,农民踏进城市,很少有回乡念头。蒸汽机、电灯和防水帐篷等新设备的出现,使城市建筑业可终年施工,工人无需按季节返回家园。最初,只有农村中最贫困者流入城市;后来各类人都卷进移民大潮。大量农村人口迁出,使遗留在土地上的人有多于以前的生存空间。19世纪下半叶,土地分散和土地再分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土地集中的趋势正在上升。……新式移民不再是旧式小农思想的因袭者,而是城市观念携带者。
——摘编自许平《法国近代农业人口的迁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我国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全。尤其是往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欧洲特大城市(至少有十万人口)的数量比中国的少得多,而非常小的城市(人口少于一万)的数量多很多,而中西方城镇规模之所以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洲城镇的市场性强;一个基于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层级在欧洲是独特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欧洲城市体系的经济属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和发展机制;在欧洲城镇中发展较好的和有活力的城镇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移民的开放和包容∶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城镇发展中从未停止的创新性,例如,城市中新的发展动力、方向转变以及创新浪潮恰恰经常出现在应对危机的时期。
——摘编自魏建国《欧洲"独特性"的城镇史视角解读———读彼得·克拉克著<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根据材料,指出欧洲城镇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研究欧洲城镇史的重要意义。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和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中地区人口在全国总人口(户数)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
朝代 西汉 东汉 西晋 隋代 唐代 宋代
年代 元始二年 永和五年 太和一年 大业五年 开元二十八年 大观四年
关中户数(户) 647180 107741 70700 492294 540174 684871
占全国户数(户)的比例(%) 5.29 1.11 2.87 5.53 6.42 3.28
——摘编自唐杰等《中国古代核心城市变迁与雄安新区》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的英商、俄商建砖茶厂,雇佣了大量周边农村的农民。洋务运动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多采取这种方式获得劳动力。甲午战争后,各地开始兴建专门技术学校。清末废科举,新式学校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为思想知识青年汇聚之地。民国初年,许多民营工厂的工人从外省农村招募而来。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补充所需员工。这些新补充的员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亲友、同乡的介绍,寻求谋生之处。而企业也特别强调这种介绍的作用,以便管理。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宋代关中地区户数变化的趋势,分析影响这一时期户数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10年中国、美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年份/国家 美国 中国 世界
1950 64% 11.18% 29.00%
1960 69.90% 19.75% 32.80%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0%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什年鉴》
如表能够反映城市化进程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宋以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増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垃圾也随之増加,防火、交通、环保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城市道路方面,宋律明确规定在道路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街巷,并对侵占街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刑统》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仗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宫府有权力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将其强行拆除。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肉食需求的增长,生活相对富裕的市民阶层不仅
要消费普通肉食,也开始追求野味,鉴于城市乌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宋廷在开封禁止捕鸟,甚至规定卖杀鸟药也违法
——摘编自余小满《试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特点。
4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说,英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商业化密不可分。请对这一观点做出合理的解释。
4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材料 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民国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品卫生等。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比例 5.25 8.25 13.50 17.00 21.00 27.50 52.00
材料二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论述题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在19世纪,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1836--1856 年又增长了70%,而1856- -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在19世纪早期,调查者们发现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而随着19世纪的推进,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如赛马、足球、板球等。
——长沙大学学报第24卷第3期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
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以来,脱胎于乡村的江南市镇迅速发展。明清时期不仅有苏州、杭州等大型城市,还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市镇,像盛泽镇(隶属苏州)等大型市镇,“居民俱以桑蚕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黎里镇(隶属苏州)的米市,“每日黎明,乡人成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为尤多”。总之,明清市镇的出现,大多数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结果。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5.明清》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始后,在煤铁矿资源密集地区和工业发达地区,崛起了一大批工业城镇,如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伦敦发展越出了旧城区范围,随着公路、铁路向外伸展,与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等市镇形成了庞大的都市区。但城市的急速发展也引发了“城市病”,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管理混乱等问题也先后出现。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五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3)有学者认为,“一代新文明必然有其自己的城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城市”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于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据此可知
A.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的生活方式
B.以上规定侵犯了市民的人身自由
C.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D.上海租界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
【答案】C
【详解】
上海租界制定的各种规定及违反相关规定的惩罚措施,都与近代西方城市化生活有关,所以有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故答案为C项。A项,由材料可知,租界刚建立,上海市民并没有适应近代生活方式,排除。B项,以上规定会使城市生活更有序、整洁,而不是侵犯人身自由,排除。D项,材料不能看出上海租界是否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排除。
【点睛】
根据题干中规定的内容“靠左行驶”、“不得随地便溺”等,以及违反规定的惩罚,结合相关知识即可得出“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的正确答案。也可以分析选项的合理性,逐个排除。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是
A.环境污染 B.债务沉重 C.贸易条件恶化 D.技术水平落后
【答案】A
【详解】
经济全球化主要带来环境污染、贸易条件恶化以及技术水平落后等,其直接原因是环境污染,A正确,符合题意,其他不是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排除。
3.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下列哪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答案】B
【详解】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故B正确;A是工业革命之前生产组织形式;C和D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
4.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殖民扩张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答案】B
【详解】
工业革命的推进带来了工业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和比例下降,符合乡村“持续衰落”的过程,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对外开拓殖民地,与英国乡村发展不符,故A、C两项错误;政府政策是影响乡村兴衰的因素,但不是导致乡村“持续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5.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A.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D.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A
【详解】
材料“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表明了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A正确;材料未体现城市化进程,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的提高,C排除;材料未涉及产业的结构调整,D排除。故选A。
6.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答案】A
【详解】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7.曾有西方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 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
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 D.城市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答案】C
【详解】
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由此可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能为此提供佐证,故C正确;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错误;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故D错误。
8.1840年的曼彻斯特。曲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中卫生问题显现,导致越靠近城市中心地区死亡率越高,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城市医疗技术水平,排除;D项,英国城市问题源于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并非殖民扩张,排除。
9.据统计,1651~1751年英国人口从522万人增加到577万,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速度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A.居住环境的改善
B.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D
【详解】
材料反映近代英国人口不断增加的信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加显著,和当时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工业化合城市化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居住环境整体恶化,排除A;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殖民地充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所以英国不特意掠夺殖民地人口往英国,排除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实际中期,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10.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 1956年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国
A.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
B.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
C.环境治理依靠了法制力量
D.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答案】C
【详解】
从题目可知,英国议会通过《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大气清洁法》《水资源法》《污染控制法》法律,其内容是环境治理,这主要表明英国通过法制力量治理环境,故C项正确。题目重在强调法制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而未提及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题目未涉及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题目是英国议会立法治理环境,而未体现人民环保意识,故D项错误。所以选C。
11.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分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这种变化表明
A.机器大工业改变英国城市分布
B.工厂制推动了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C.英国此时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带来英国工业城市数量增长
【答案】B
【详解】
从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和出现了“工业大都会”。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工厂制的出现需求大量的劳动力,人口相对集中则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故选B。材料提到的使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出现,没有提到“英国城市分布”,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两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才初步实现城市化,故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D只是现象,没有结合材料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故排除D。
12.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下图现象直接源于( )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蒸汽机车的发明
C.发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D.化学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特征,旨在考查解读图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汽车”、“油”、“氧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揭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成果,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图片揭示的不是发电机,排除C;D项图片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
考点: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及特征
13.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户籍迁移人数=人口户籍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年代 市镇户籍迁移人数 农村户籍迁移人数
1956 634 -573
1957 419 -117
1958 521 -306
1959 1436 -942
1961 -498 -110
1962 -1379 1018
1963 -448 40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
C.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
D.城市化缺乏经济支撑
【答案】D
【分析】
试题分析:从表格看,1959年之前市镇人口明显是增加的趋势,而1961年之后,市镇人口明显是减少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于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着重恢复发展更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所以大量的人口回到农村。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八字方针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体现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1890~1933年英、美、德、俄四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的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美、德
B.在城市化速度上美国始终超过德国
C.美国和德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D.苏联的城市化速度落后美国和德国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德国的城市化速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速度明显加快,C项正确;英国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高于美、德,但不代表速度一直快于美、德,排除A项;在1920年左右,在城市化速度上美国落后于德国,排除B项;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由图可知,苏联的城市化速度高于美国和德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5.如表是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可知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 114 62 52 29.5 30.4 28.4
1980 222 103 119 34.0 33.4 34.6
2000 408 129 279 40.8 34.0 44.2
A.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日趋均衡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C.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缓慢增加 D.世界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缩小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中1960-2000年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幅度和特大城市人口占比,可得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对比和人口占比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发达国家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只能得出特大城市人口增加缓慢,不能得出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发展情况,故排除C项;“世界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缩小”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6.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说明,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相当高”,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娱乐地法》,无法说明法制建设日趋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比对,无法说明英国的城市建设世界领先,故D项错误。
17.下图所示为我国进行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反映出
A.我国已经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B.社会主义建设以城市化为中心
C.我国已改变城市化落后的局面
D.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从1953年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显著上升,尤其是1982年后,因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正确;我国的城市体系并不合理,A排除;社会主义建设一发展生产力为核心,B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8.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的30余年时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A.中国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均衡
B.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
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详解】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战争年代城市化率下降说明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空间,排除A;材料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城市人口控制的信息,故排除C项。
19.美国制造业中心在1850年时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亚斯堡附近,到1890年已移到俄亥俄州中部,离坎顿西南数英里的地方,共向西移动225英里。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东部经济走向衰落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美国制造业中心在1850年时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到1890年已移到俄亥俄州中部,……共向西移动225英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制造业中心不断西移,说明美国城市化进展迅速,故A项正确;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故B项错误;美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启动了工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部经济走向衰落”,且这种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
20.下表所示是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
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公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
② 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
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
④ 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
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公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等信息可知,1984年在北京城市工作和城市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占据着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必要性,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城市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没有体现政府行政职能的深化,故排除D项。
21.下表是关于北宋汴京燃料的不同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史实是
记述 出处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今驻跸吴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 宋人庄季裕的日记《鸡肋编》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二月,赐在京诸班直诸军厢主以下至剩员以上,柴炭各差……凡柴五百七十八万,炭五百八十五万” 《宋会要稿·礼》
大观二年(1108年),朝廷又“诏在京诸门,凡民衣屦、谷菽、鸡鱼、蔬果、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juan,免除)其税” 《宋史·食货志》
A.汴京燃料构成以煤为主薪柴为主 B.煤炭已经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中
C.汴京燃料构成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D.薪柴依旧是汴京居民的重要燃料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人庄季裕的日记《鸡肋编》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今驻跸吴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可得出,宋代汴京石炭燃料不足,居民仍得烧薪柴;《宋会要稿·礼》记载“……柴炭各差…………凡柴五百七十八万,炭五百八十五万”,说明汴京使用薪柴的数量很多;《宋史·食货志》记载“……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juan,免除)其税”,说明宋代汴京仍在使用薪柴。综上所述,薪柴依旧是汴京居民的重要燃料,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居民,不能体现汴京的所有情况,故A项错误;“煤炭已经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中”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汴京燃料构成出现了革命性变化”,故C项错误。
22.2015年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北京推进方案。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6座城市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B.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成型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生活变化 D.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交通发展
【答案】D
【详解】
根据“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6座城市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可以看出,由于北京一带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这一地区交通的一体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基础设施的发展,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并没有反映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C。
23.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中时间以及议会的要求和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髙,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从体现城市化水平提髙,故A项错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D项不能得出。
24.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人口减少8%,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的人口均出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上述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本没有増加,材料表明英国
A.人口逐渐呈现减少趋势 B.深受经济危机冲击
C.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的城市人口在不断下降,说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减少,并不代表带整体人口减少,排除A;经济危机对城市人口减少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材料与城市化水平无关,排除C。
25.阅读《主要国家首都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示意图》,与其他三个首都城市相比,北京轨道交通的显著特点是
A.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站点相对分散 B.轨道交通覆盖地区经济最发达
C.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轨道联通薄弱 D.轨道交通站点数量有明显优势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中的几张图片中的交通状况可以看出,北京轨道交通的显著特点是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站点相对分散,有利于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A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最发达的结论,排除B;薄弱的说法错误,排除C;材料中只涉及到轨道交通,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优势,排除D。
26.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中提到:“(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B.近代天津最早出现城市公交
C.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D.交通发展促进民族工业成长
【答案】A
【详解】
据题意可知,天津市的发展从围绕旧城到沿河流、沿铁路和围绕电车道,都是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发展,说明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故选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最早”,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天津市的城市化进程,华北的交通事业发展和民族工业成长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CD。
2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B项正确;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彻底性,并未提及空间上的 差异性,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不彻底性,没有强调移植西方城市化模式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没有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结论,D项错误。
28.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世界五国(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英国对应的数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所以到1800年,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由此可知①是英国,故选A;②③④在1800年的城市化水平都没有英国高,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29.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范围的增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字形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得到增强”,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英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简化,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英语受到古典主义字体风格的影响,并不是对人们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书写自由,这与自由主义相异,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文字并不是教育观念,排除D项。
30.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统计时间 城市化率 文献依据
民国初年 21%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20世纪30年代 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
1949年 17.4% 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答案】D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而1949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1949年是解放战争关键的一年,由于此时的战争影响了城市化进程,D正确;表格中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表明城市化已经引起相应关注,故A项错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民国前期,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城市化率确有一定提高,故C项说法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较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漫画“城市病”
(1)根据材料图片分析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答案】(1)发展历程: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较慢;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放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2)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短缺。
【详解】
第(1)问,结合图片中时间和A、B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可得出变化是: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较慢;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放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第(2)问,从漫画中“人口”“环境”“交通”“住房”“资源”等角度分析,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短缺。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所特有的空间结构一各 类建筑交叉林立、城市布局混乱等,导致了“城市病”的产生,而自由放任大背景下,市政当局的无为而治成为“城市病”蔓延的重要原因。进入19世纪中叶后,以治理“城市病”为主要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开始兴起,并历经了公共卫生阶段、住房规划阶段、综合规划阶段。截至1939 年二战爆发前,通过调整和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病”已得到缓解,工业城市的物质环境大为改善,由此推动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英国在城市化方面的经验教训,给后发展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在国家权力的主导和规划下,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空间重构,以礼制、宗法和王权为导向的传统空间布局,被以现代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及公共建筑为主体的现代空间布局所取代。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且因集权体制,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国民政府的空间策略促进了城市发展,并在改变城市空间格局的同时,影响着城市住宅分异,强化了社会分层,使下层平民无法享受到公平的空间权利,政府未能完全承担起建立“空间正义”的责任。
——摘编自陈蕴茜《国家权力与近代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相比,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近代中英城市治理的认识。
【答案】(1)特点:与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重视规划;历经多个阶段;效果明显。
(2)不同之处:治理动力源于政府;呈现国家意志与党的意识;社会分层被强化;成效不大。
原因:西学东渐.受西方城市治理的影响;受制于国情,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南京国民政府是党政合一的独裁政权,城市治理服务于政权需要;民族工业发展不足,导致城市治理资金、技术等缺乏。
(3)认识:城市治理有助于城市化;城市治理应重视规划,注重循序渐进;城市治理要兼顾公平。
【详解】
(1)特点:根据“ 在近代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所特有的空间结构一各 类建筑交叉林立、城市布局混乱等,导致了“城市病”的产生”可得出与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根据“进入19世纪中叶后,以治理“城市病”为主要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开始兴起,并历经了公共卫生阶段、住房规划阶段、综合规划阶段。”得出重视规划,历经多个阶段;根据“通过调整和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病”已得到缓解,工业城市的物质环境大为改善,由此推动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得出效果明显。
(2)不同之处:根据“近代中国城市在国家权力的主导和规划下,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空间重构”得出治理动力源于政府;根据“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得出呈现国家意志与党的意识;根据“强化了社会分层”得出社会分层被强化;根据“使下层平民无法享受到公平的空间权利,政府未能完全承担起建立“空间正义”的责任”得出成效不大。原因:根据“ 近代中国城市在国家权力的主导和规划下”结合近代的背景可得出西学东渐,受西方城市治理的影响;根据“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且因集权体制”可得出受制于国情,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根据所学可得出南京国民政府是党政合一的独裁政权,城市治理服务于政权需要;根据所学可从经济角度概括得出民族工业发展不足,导致城市治理资金、技术等缺乏。
(3)认识:结合前两问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城市治理有助于城市化、城市治理应重视规划,注重循序渐进、城市治理要兼顾公平等。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而且也引起城市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卫生以及城市房屋建设等等。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1978到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到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
——摘编自倪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启示。
【答案】(1)差异:时间:英国比中国起步早;历史阶段: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是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工业革命交叉促进;社会性质:英国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
(2)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政府立法推动;工业革命推动;就业观念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思想解放,传统观念的变化。
(3)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城市化稳步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城市化良性推进。
【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历史阶段、社会性质等方面概括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时间上,英国比中国起步早;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和“1978到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到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阶段方面,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是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工业革命交叉促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性质方面,英国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
(2)原因: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英国的城市化奠定了政治前提;根据材料“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可知,政府立法推动;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变化。
中国:根据材料“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根据材料“1978到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到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推动了思想解放和传统观念的变化。
(3)根据材料“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可知,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城市化稳步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根据材料“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可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是党和人民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化良性发展。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西欧乡村劳动力大转移。19世纪,英国至少40%的城市人口增长可以被认为来自乡村地区,60--90%欧洲城市的发展源自移民。1851年,英国几乎所有大城市成年人口中移民占比超过66%。在米卢滋,工场的移民来自法国、瑞士和德国等诸多国家。传统移民模式中大多数女性到城市做女佣,她们有的攒够嫁妆就回到乡村小镇,同样,乡村男性在冬季农闲时来到城市从事临时性工作,或是夏季建筑工期成群来到城市,以躲避农业衰退或乡村工业萧条,或是补充乡村收入不足。随着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迁移转变为长距离运动。19世纪末,随着城市死亡率的下降,城市降低了发展中对移民的依赖,这主要得益于环境卫生的改善。不可忽视的是,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
——据羡萌《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16一2O世纪)》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城市病治理的先驱。从托马斯 莫尔开始,“乌托邦”就成为“理想社区”或“模范城市”的代名词,之后欧文等人都做了类似的努力。从19世纪初期开始,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1844--i848年,以公共卫生治理为中心,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大都市建筑法案》《公害移除法案》《城市改善条例法案》《公共卫生法》,同时,成立了城市治理的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卫生事务。之后,在住房方面,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英国实业家、慈善家或社会活动家成立的许多慈善建筑公司和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房屋建筑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1909年开始的一系列城乡规划法案妥善地解决了土地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问题。
——据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发展的趋势。
【答案】(1)特征:数量大;国家多;范围广(或既有国内流动又有国际流动和洲际流动,或既有就近迁移又有长距离迁移,答出现国际流动、洲际流动、长距离迁移也可给分);既有往返式迁移(临时性迁移)又有永久性迁移(答有的迁移属于临时性迁移也可给分);年龄结构以成年人为主。
原因:农村经济萧条,收入不足;城市医疗卫生落后导致人口死亡率高;工业革命的开展(或城市化运动,或交通运输进步);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农奴制改革。
(2)趋势:由空想到科学(或由理论到实践);法制化(或法律不断完善);强化中央政府权力;主体多.元化(或参与力量不断增多);逐步深入(或由局部治理到综合治理,或治理由公共卫生、住房扩展到城乡规划
【详解】
(1)特征:根据“西欧乡村劳动力大转移。19世纪,英国至少40%的城市人口增长可以被认为来自乡村地区,60~90%欧洲城市的发展源自移民。1851年,英国几乎所有大城市成年人口中移民占比超过66%”可概括出“数量大”;根据“在米卢滋,工场的移民来自法国、瑞士和德国等诸多国家,随着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迁移转变为长距离运动。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可知“国家多”、“范围广”;根据“她们有的攒够嫁妆就回到乡村小镇,同样,乡村男性在冬季农闲时来到城市从事临时性工作,或是夏季建筑工期成群来到城市”可知“既有往返式迁移(临时性迁移)又有永久性迁移”。原因:根据材料中“工业化时期”“随着城市死亡率的下降”“以躲避农业衰退或乡村工业萧条,或是补充乡村收入不足”“铁路的扩展和城市的发展”“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也并非都是欧洲”等信息,联系所学,可知如下原因:农村经济萧条,收入不足;城市医疗卫生落后导致人口死亡率高;工业革命的开展(或城市化运动,或交通运输进步);殖民扩张。此外联系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和英国圈地运动可知这两场运动在西欧也存在。
(2)趋势:依据材料“从莫尔开始,‘乌托邦’就成为“理想社区’或‘模范城市’的代名词,之后英国欧文等人都做了类似的努力”可知“由空想到科学(或由理论到实践)”;依据“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大都市建筑法案》《公害移除法案》《城市改善条例法案》《公共卫生法》”可知法制化(或法律不断完善);依据“成立了城市治理的中央机构直接干预地方卫生事务”可知强化中央政府权力;依据“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进来,英国实业家、慈善家或社会活动家成立的许多慈善建筑公司和工人阶级自发成立的房屋建筑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主体多元化(或参与力量不断增多);依据“之后,在住房方面和1909年开始的一系列城乡规划法案妥善地解决了土地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问题”可知逐步深入(或由局部治理到综合治理,或治理由公共卫生、住房扩展到城乡规划)。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城镇化、郊区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在二战的背景下,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有效保护生产战争所需物资的重工业,首批小城镇在中心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独立,外来人口大量涌进英国中心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本土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投资的增加,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为寻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一批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心城市附近发展起来。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一度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倾向。
——摘自2010年3月20日经济日报《英国富有特色的小镇建设》
材料二 随着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建制镇高速增长,1983—1986年全国设镇7750个,平均每年增长1680个。1987—1991年,全国设镇1737个,平均每年增长347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全国再度掀起经济发展高潮,小城镇建设再次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992年这一年设镇2084个,比前5年的设置总和还要多347个,1993—1994年设镇1671个。到1994年底,全国建制镇16702个,其中东部经济地带7298个,中部经济地带7017个,西部经济地带1895个。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镇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也比较大:一是人口,全国最大的镇,有近10万人,最小的甚至不足千人,人口相差几十倍;二是面积,有的镇过大,已发展到相当于中、小县的规模,有的镇过小,仅几平方公里。
——摘编自叶冰《论中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
【答案】(1)特点:离中心城市近;以开发区的形式发展起来。
原因:战争的需要;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2)城镇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滞后,要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该合理把握发展速度,防止一哄而起,盲目攀比。
【详解】
(1)特点:据材料一“首批小城镇在中心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可知离中心城市近;据材料一“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一批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心城市附近发展起来”可知以开发区的形式发展起来。原因:据材料一“当时在二战的背景下”可知战争的需要;据材料一“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可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据材料一“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可知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2)结合英国城镇化过程,说明城镇化要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结合中国城镇化过程,说明小城镇建设应该合理把握发展速度。
【点睛】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崛起的城市中,上海的发展最引人瞩目。尽管在宋元时期已是繁盛的港口,但上海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是在开埠之后。1843年上海人口仅为51万,随着航运贸易及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尤其是江浙农村人口进入上海;浙闽粤等地商帮、冒险家及世界各地人士纷至沓来。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1915年超过200万,1930年突破300万,成为当时中国的特大城市。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达502.9万。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己成为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比肩的世界性大都市。
——陈熙《中国移民运动与城市化研究(1955-1980)》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的法国仍是农业国,1846年农村人口约占法国人口总数的75.6%。为生计所迫,农忙季节农民涌入人手不足的地区做短工,后返回家园。1852年仅为收割而流动的季节工人已近90万人。……19世纪中叶后的工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前景,农民踏进城市,很少有回乡念头。蒸汽机、电灯和防水帐篷等新设备的出现,使城市建筑业可终年施工,工人无需按季节返回家园。最初,只有农村中最贫困者流入城市;后来各类人都卷进移民大潮。大量农村人口迁出,使遗留在土地上的人有多于以前的生存空间。19世纪下半叶,土地分散和土地再分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土地集中的趋势正在上升。……新式移民不再是旧式小农思想的因袭者,而是城市观念携带者。
——摘编自许平《法国近代农业人口的迁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开埠通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铁路、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业出现;农村人口的进入和商帮、冒险家、各地人士的涌入;自然灾害及社会动荡;
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
影响:有利于近代上海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奠定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给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带来一定压力。
(2)特点:农业人口流动规模加大;19世纪前期以季节性移民为主,19世纪中后期趋向于在城市定居;流入城市的人口成分多样化;19世纪前期为生计所迫而迁移,19世纪中后期为工业发展所吸引。
意义: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减轻了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刺激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
【详解】
(1)原因:根据“上海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是在开埠之后。1843年上海人口仅为51万,随着航运贸易及工商业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尤其是江浙农村人口进入上海;浙闽粤等地商帮、冒险家及世界各地人士纷至沓来”并结合所学内容看得出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开埠通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铁路、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业出现;农村人口的进入和商帮、冒险家、各地人士的涌入;自然灾害及社会动荡;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影响根据“成为当时中国的特大城市。1949年上海解放时,人口达502.9万。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己成为能与伦敦、纽约、东京等比肩的世界性大都市”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近代上海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奠定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给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带来一定压力。
(2)特点:根据“为生计所迫,农忙季节农民涌入人手不足的地区做短工,后返回家园。1852年仅为收割而流动的季节工人已近90万人”得出农业人口流动规模加大;19世纪前期以季节性移民为主,根据“19世纪中叶后的工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前景,农民踏进城市,很少有回乡念头”得出19世纪中后期趋向于在城市定居;流入城市的人口成分多样化;19世纪前期为生计所迫而迁移,19世纪中后期为工业发展所吸引。意义根据“大量农村人口迁出,使遗留在土地上的人有多于以前的生存空间。19世纪下半叶,土地分散和土地再分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土地集中的趋势正在上升。……新式移民不再是旧式小农思想的因袭者,而是城市观念携带者”得出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减轻了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刺激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我国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全。尤其是往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
【答案】(1)因素:圈地运动;工业革命;政府推动。
(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3)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农业资金推动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影响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详解】
(1)因素: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及政府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通商口岸开放、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特点:根据材料“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可归纳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可归纳出工业型城市;根据材料“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全”可归纳出农业资金推动城市化;根据材料“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可归纳出发展速度慢。因素: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的经济体制及指导方针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欧洲特大城市(至少有十万人口)的数量比中国的少得多,而非常小的城市(人口少于一万)的数量多很多,而中西方城镇规模之所以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洲城镇的市场性强;一个基于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层级在欧洲是独特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欧洲城市体系的经济属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和发展机制;在欧洲城镇中发展较好的和有活力的城镇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移民的开放和包容∶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城镇发展中从未停止的创新性,例如,城市中新的发展动力、方向转变以及创新浪潮恰恰经常出现在应对危机的时期。
——摘编自魏建国《欧洲"独特性"的城镇史视角解读———读彼得·克拉克著<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根据材料,指出欧洲城镇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研究欧洲城镇史的重要意义。
【答案】特征:欧洲城镇的小型化、市场化特征;城镇“体系性”的经济形态特征;城镇的开放性特征;城镇的创新性特征。意义:有助于深度了解西方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城镇化人口已到达50%以上的传统农业大国,从接受这种变化到适应这种变化,并能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引导这种城市变化,需要择优汲取西方城市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以避免走弯路。
【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而非常小的城市(人口少于一万)的数量多很多”“欧洲城镇的市场性强”可归纳出欧洲城镇的小型化、市场化特征;根据材料“一个基于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层级在欧洲是独特的”可归纳出城镇“体系性”的经济形态特征;根据材料“那就是对移民的开放和包容”可归纳出城镇的开放性特征;根据材料“我们发现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城镇发展中从未停止的创新性”可归纳出城镇的创新性特征。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了解西方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建设总体上以政府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
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
(2)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3)问题: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顺应时代趋势与国情需要;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公共生活的需要。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古代城市)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可知,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根据“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可知,有较明确的指导思想;根据“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可知,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根据“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庙会’……公园、娱乐场所等”可知,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根据“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可知,建设总体上以政府为主;根据“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人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可知,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可知,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根据“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可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根据“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经济、政治、生活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可知,推动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科技进步的推动。
(3)问题:根据材料二中“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顺应时代趋势与国情需要,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公共生活的需要。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而造成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导致就业机会不足,造成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贫富悬殊过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同时,过度的人口膨胀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许多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城市化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宁克平《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和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发展特点:①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②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③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
经济因素: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2)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进程缓慢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②城市化起步晚;③工农业生产水平低;④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详解】
(1)发展特点:从《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可以看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后继续平稳发展。经济因素: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来回答。
(2)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根据“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可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推动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中地区人口在全国总人口(户数)所占比例统计表(部分)
朝代 西汉 东汉 西晋 隋代 唐代 宋代
年代 元始二年 永和五年 太和一年 大业五年 开元二十八年 大观四年
关中户数(户) 647180 107741 70700 492294 540174 684871
占全国户数(户)的比例(%) 5.29 1.11 2.87 5.53 6.42 3.28
——摘编自唐杰等《中国古代核心城市变迁与雄安新区》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的英商、俄商建砖茶厂,雇佣了大量周边农村的农民。洋务运动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多采取这种方式获得劳动力。甲午战争后,各地开始兴建专门技术学校。清末废科举,新式学校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为思想知识青年汇聚之地。民国初年,许多民营工厂的工人从外省农村招募而来。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补充所需员工。这些新补充的员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亲友、同乡的介绍,寻求谋生之处。而企业也特别强调这种介绍的作用,以便管理。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到宋代关中地区户数变化的趋势,分析影响这一时期户数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
【答案】(1)趋势:户数起伏多变;东汉时人口锐减,到隋唐得以恢复,宋代又有所下降。(或先下降后上升,又有所下降)
因素:政治中心的转移;长期战争的破坏;自然条件的变化;政府组织移民;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2)原因: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新式学校建立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交通的发展;企业中亲友和同乡推荐员工。
【详解】
(1)第一小问趋势,关中地区占全国户口比例由西汉时期的5.29%到西晋时期的2.87%,由唐代的6.42到宋代的3.28%,可知户数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又有所下降。第二小问因素,应从政治、经济、政府政策、社会局势、自然环境等角度分析导致人口变化的因素。如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的恢复发展,经济中心的南移,社会动荡/社会稳定,自然环境的变化等等。
(2)据材料二“汉口的英商、俄商建砖茶厂,雇佣了大量周边农村的农民。洋务运动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多采取这种方式获得劳动力”可得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据材料二“清末废科举,新式学校遍及全国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为思想知识青年汇聚之地”可得新式学校建立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二“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补充所需员工”可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二“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亲友、同乡的介绍,寻求谋生之处”可得企业中亲友和同乡推荐员工。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10年中国、美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年份/国家 美国 中国 世界
1950 64% 11.18% 29.00%
1960 69.90% 19.75% 32.80%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0%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什年鉴》
如表能够反映城市化进程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中美及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逐步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中都因遇到阻碍而有过缓慢甚至倒退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中美及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逐步上升。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市场经济体制普遍确立;政府有效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详解】
趋势: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中美以及世界总体上城市化水平均在提高,就美、中和世界三者来看,美国程度最高,中国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稍低于世界整体水平。可以概括趋势为中美及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逐步上升。原因:在对材料信息有了明确认识,再联系导致这种状况所涉及到的社会因素来具体论证,如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国家的政策等方面回答。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宋以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増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垃圾也随之増加,防火、交通、环保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城市道路方面,宋律明确规定在道路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街巷,并对侵占街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刑统》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仗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宫府有权力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将其强行拆除。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肉食需求的增长,生活相对富裕的市民阶层不仅
要消费普通肉食,也开始追求野味,鉴于城市乌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宋廷在开封禁止捕鸟,甚至规定卖杀鸟药也违法
——摘编自余小满《试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特点。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一系列问题;政府对城市管理的重视:理学兴起的影响啊。
(2)特点: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专项治理:注重责任追究:关注环境保护。
【详解】
(1)原因:根据“入宋以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増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根据“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垃圾也随之増加,防火、交通、环保等问题日益严重”可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一系列问题;根据“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可得出政府对城市管理的重视;根据所学可得出理学兴起的影响。
(2)特点:根据“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刑统》规定……”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在城市道路方面,宋律明确规定在道路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街巷,并对侵占街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可得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专项治理,注重责任追究,关注环境保护。
44.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说,英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商业化密不可分。请对这一观点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英国的城市大多是在工业革命后崛起的。
工业革命后大量工厂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吸引圈地运动后成为自由雇佣劳动者的英国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导致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大,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因此说英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
近代中国的城市大多位于通商口岸。
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开埠通商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通商口岸商业的兴盛,诱发农民进城谋生,扩大城市的规模,使部分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附庸,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商业化密不可分。
【详解】
从图一的坐标图可以看出,英国的城市大多是在工业革命后崛起的。论述时可从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从图二的信息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城市大多位于通商口岸。论述时主要从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入侵,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最快、近代港口城市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因素进行概括回答。
4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材料 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民国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品卫生等。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特点:最早从英国开始;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有立法保障等。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
【详解】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可得最早从英国开始;根据材料一“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可得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根据材料一“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可得有立法保障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可得工业革命开展;根据材料一“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可得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联系所学可得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等。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比例 5.25 8.25 13.50 17.00 21.00 27.50 52.00
材料二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1)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民主制度建立,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
(2)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各种疾病流行。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从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和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
(2)依据材料二“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三、论述题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在19世纪,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1836--1856 年又增长了70%,而1856- -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在19世纪早期,调查者们发现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而随着19世纪的推进,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如赛马、足球、板球等。
——长沙大学学报第24卷第3期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
【答案】示例一:
工业革命推动了休闲生活方式的商业化。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工业革命推动政府立法,明确规定的工作时间让人们有了休闲的时间;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提高了商品经济水平;工业革命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商业化倾向。
示例二:
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休闲娱乐活动日益多样化,阅读报刊,了解时事,学习知识,开阔视野,观赏体育比赛等成为新时尚;丰富多彩的生活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详解】
根据“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可从工业革命对人们休闲方式的影响这一角度提炼主题并展开论述。论述时可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所产生的影响,特别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概括。
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以来,脱胎于乡村的江南市镇迅速发展。明清时期不仅有苏州、杭州等大型城市,还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市镇,像盛泽镇(隶属苏州)等大型市镇,“居民俱以桑蚕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黎里镇(隶属苏州)的米市,“每日黎明,乡人成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为尤多”。总之,明清市镇的出现,大多数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结果。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5.明清》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始后,在煤铁矿资源密集地区和工业发达地区,崛起了一大批工业城镇,如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伦敦发展越出了旧城区范围,随着公路、铁路向外伸展,与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等市镇形成了庞大的都市区。但城市的急速发展也引发了“城市病”,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管理混乱等问题也先后出现。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五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3)有学者认为,“一代新文明必然有其自己的城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城市”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聚集自然形成的结果;交通位置便利等。
(2)促进大批的工业城镇兴起;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问题等。
(3)答案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明清市镇的出现,大多数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即可;结合所学从交通便利等角度进行补充即可。
(2)影响:根据材料“崛起了一大批工业城镇”可归纳出促进大批的工业城镇兴起;根据材料“与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等市镇形成了庞大的都市区”可归纳出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管理混乱等问题也先后出现”可归纳出带来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问题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关于阐释可从中西方城市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切入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