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表格中1600年英国早期城市化城市总人口33.5万人中伦敦占22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25%中伦敦占有5%,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无论在城市总人口还是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中,都体现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即这时期城市化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明显城市化速度要快些,无法得出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为摆脱其优先发展的藩篱,没有体现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没有催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D项错误。
2.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促使农民流入城市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C.移民政策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D.农村人口迁往英属殖民地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与19世纪前后英国城市人口增多无关,A项错误;移民政策吸引大量外来移民不是19世纪前后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农村人口迁往英属殖民地与英国城市人口增多无关,D项错误。
3.15世纪的欧洲城市,逐渐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畅通的道路、宏伟的广场、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包括
A.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文艺复兴对人的关注
C.资本主义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欧洲城市逐渐重视公共空间建设,反映出文艺复兴对人的关注,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不是当时城市重视公共空间建设趋势出现的原因,A项错误;15世纪资本主义尚未登上政治舞台,C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不是15世纪欧洲城市重视公共空间建设的原因,D项错误。
4.中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这主要是由于
A.农村改革的推动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沿海港口的开放 D.市场体制的成功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到1984年,中国城市化率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农村改革的推动,A项正确;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不是全国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沿海港口的开放开始于1985年,与之前的城市化率提高无关,C项错误;直到本世纪初,市场体制才建立起来,D项错误。
5.中国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了900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数的近1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新中国的成立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国城镇人口能够增加900万,主要原因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的实施,B项正确;农业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城镇化加快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不是1956年城镇化明显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不是1956年城镇化成果突出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
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 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
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
【答案】D
【详解】
根据“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大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村镇的形成和发展,排除C项,D项正确;A项本身论述正确,但并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据材料“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可知,大城市并不是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排除B项。
7.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90—1880年美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这主要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加快了其城市化的进程,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而非工业化,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以外国家的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工业发展居世界首位,故排除D项。
8.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更严重。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在农村生活
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
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在政策上阻止
D.城市化是潮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
【答案】B
【详解】
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可以在基础设施、环境、就业等问题上解决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城市化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A、C两项排除;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工业化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导致的,并非做好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排除D项。
9.“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由材料“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列强的入侵刺激下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市化得以开始,即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10.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答案】C
【详解】
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其公共性,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对其他已有人口的服务造成任何影响,因此,任何人增加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故选C项;A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11.如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
D.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
【答案】B
【详解】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困难,1960年中央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项正确;从图表可知,1949—1960年我国城市数量呈上涨趋势,但无法得出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排除C项;1978年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排除D项。
12.“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B.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C.环境污染造成室内居住环境恶劣 D.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人阶级和富人阶级在居住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在该城的某些部分”,而非国家之间,排除B项;工人的居住条件简陋恶劣是因为剥削和贫富分化,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题干强调的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别,排除D项。
13.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由此出现的矛盾是
A.人地矛盾 B.供需矛盾 C.土地供需矛盾 D.能源危机
【答案】C
【详解】
据“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土地的需求,即突出的矛盾是土地的供需矛盾,C项正确;人地矛盾主要体现在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排除A项;“供需矛盾”的说法不如“土地供需矛盾”的说法准确,排除B项;“能源危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14.1854年美国人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站在高高升起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砍断平台的提拉缆绳,平台没有坠毁,而是固定在半空中。下列对于升降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升降梯动力为电力 B.奥的斯提高了升降梯的安全性
C.此时升降梯只能依靠蒸汽动力 D.此时升降梯已应用到住宅中
【答案】B
【详解】
奥的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使用升降工具的历史,增加了升降梯的安全性,B项正确;据材料“185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电力尚未发明,排除A项;C项错在“只能”,升降梯还可以依靠自然力蓄力和人力等,排除;这一时期升降梯主要是用于运输货物,排除D项。
15.阅读如表内容,可以看出
A.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趋势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D.北京始终是统一国家的都城
【答案】B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辽朝到清朝,包括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汉族、满族等不同民族政权都将都城设立在北京,从而使北京成为重要都市,说明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故选B;表格内容仅反映了北京一地,不能体现政治中心的东移,排除A;各民族政权定都北京并不能说明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16.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B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经济大危机之后,A选项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7.如图反映了某国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变化情况。促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外贸易扩展 B.独立战争胜利
C.联邦体制确立 D.工业革命推动
【答案】D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反映的是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故选D;材料中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的变化和海外贸易扩展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地图,英国没有独立战争,排除B;英国联邦体制对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的发展没有影响,排除C。
18.如图是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如图可知
A.交通因素影响都城布局 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
C.古代都城均是水运枢纽 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周——唐,都城主要在长安、洛阳,有黄河的便利交通,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有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可以看出,交通因素影响都城布局,故选A;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都城在北方,故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北宋的都城在开封,不能说明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排除D。
【点睛】
19.恩格斯曾在评论伦敦时指出:“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据此可以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后
A.城市化推动英国工业化的进程 B.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发展迅速
C.经济实力增强推动城市化发展 D.无产阶级壮大议会改革发生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可知,英国的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应,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故选A;材料中的250万人是从其他地方聚集过来的,这数字背后不必然代表人口的迅速增加,排除B;材料评述的是城市化的作用,而C项强调的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故材料与选项并不匹配,排除;材料中的250万人不必然指向无产阶级,无法得出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论,排除D。
20.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
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 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
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 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答案】B
【详解】
天津开埠之后为解决火灾问题,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有效的减少了火灾发生频率,这说明城市管理有一定进步,B正确;“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说明之前政府有救火队,意味着主要的救灾依然是政府主导,排除A;题干只列举了救火一项内容,并不能解决整个城市发展困局,排除C;完善救火并不能削弱政府权威,排除D。
21.下图是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2668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10.6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影响近代中国1893年后的城市化的因素有
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 ④ 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尤其是甲午战争后,但是抗战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府政策以及西方科技传入都会影响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B正确;A、C、D概括不全,排除。
22.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处于动荡不安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D.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比重上升
【答案】C
【详解】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次科技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C正确;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与世界政治格局无关,A排除;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处于稳定发展时期,B排除;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D排除。故选C。
23.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的公共马车;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这说明当时的英美
A.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C.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 D.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铁路交通的创新和发展都出现在城市中,说明城市生活促进了铁路交通创新,故C项符合题意;新型交通方式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排除B项;“得到基本解决”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
24.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答案】C
【详解】
由材料“公园和公地……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可见由于人们饱受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之苦,故社会环保意识增强,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对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的反思,而非突出工业革命的成效,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堵塞和人口增长的信息,故BD不符合题意。
25.从甲午战后到抗战前的40年间,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A.农村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
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社会整体上相对稳定,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列强的侵略、内战、官僚资本的压榨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最终陷入绝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阻。以上变化说明城市发展受经济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6.下表为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伦敦和其它城市占英国城市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统计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伦敦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 其他城市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
1670年 70% 30%
1750年 55% 45%
1801年 38% 62%
A.伦敦城市经济的衰退
B.城市化进程的普遍加快
C.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
D.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均衡
【答案】B
【详解】
表格中1750年到1801年是工业革命进行的时间,表格显示出在这一过程中伦敦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不断下降,其他城市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不断上升,这一现象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B正确;材料说明英国城市进程的加快,不能说明伦敦城市经济的衰退,A错误;表格的信息不能说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C错误;表格说明的是城市化进程的问题,不是说明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均衡,D错误。
27.下图所示的是1858年英国杂志刊发一漫画,作品中肮脏不堪的泰晤士河“老爹”将他的三个“子女”(“白喉”、“淋巴结核”、“霍乱”)献给伦敦美女城。这反映出当时伦敦
A.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B.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C.公共卫生条件恶劣
D.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详解】
根据图片及题干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城市环境恶化,生态污染严重,疾病流行。故答案为C项。A项,化学工业污染严重的表述不能全面概括题干现象,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排除;D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表述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
28.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代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年 240 12.5 5.25%
1600年 411 33.5(伦敦22万人) 8.25%(伦敦占有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答案】A
【详解】
根据表格中1600年英国早期城市化城市总人口33.5万人中伦敦占22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25%中伦敦占有5%,可知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无论在城市总人口还是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中,都体现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故A选项正确;B项,从表格中的城市总人口看,1520—1600年城市人口增长了将近两倍,并非缓慢增长,排除。C项.伦敦作为政治中心明显城市化速度要快一些但是并没有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排除。D项.自由主义的思想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的,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排除。
29.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比喻反映了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城市化问题的严重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答案】C
【详解】
材料中的“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强调的是绿地在净化城市空气过程中的重要性,说明当时英国人的社会环保意识增强。故答案为C项。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是对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破坏的反应,不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环境问题,不是城市化问题,排除B项;环境问题主要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
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消耗了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环境,给人类带来了空气污染。
30.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图
图2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观察图1和图2,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信息一:图1中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人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
原因:中国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信息二:图2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增多,从事农业的人减少。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机器的使用把相当多的劳动力从直接生产中排挤出来,为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启示: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
【详解】
说明: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观察图1、图2,结合图例和相关数据,得出相关信息,如分析图1可得出1820—1911年广东沿海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人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分析图2可得出英国在19世纪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增多,从事农业的人减少等;将这些历史信息表述出来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中英两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国内、国际多方面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最后在分析现象和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升华,说明两幅图展示的历史规律和启示;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保证提取信息数量,分别说明时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虽然城市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城市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原因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答案】(1)近代中国城市的兴起是在西方侵略下产生的,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英国是工业革命兴起的结果。
(2)出现西式建筑、西餐、西式服装;近代交通、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出现了外来宗教的传播。
【详解】
(1)根据“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得出近代中国城市的兴起是在西方侵略下产生的,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英国是工业革命兴起的结果。
(2)根据“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可得出出现西式建筑、西餐、西式服装;近代交通、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出现了外来宗教的传播。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二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1)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民主制度建立,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
(2)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各种疾病流行。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从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和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
(2)依据材料二“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时间 状况
1949年 北京共有能使用的公共电汽车157辆,包括日本丰田客车、美国道奇车,以及捷克的“布拉格”“克罗沙”“依卡路司”和“斯柯达”等。
1957年 随着“长春一汽”的第一辆国产卡车顺利下线,北京街头的公交车才开始有了“纯中国血统”,但这些客车多是由卡车改装成的。
20世纪 60—70年代 随着一汽、重汽不断开发新车型,城市客车BK651,642,611等车型不断开发,北京公交进入以国产汽车为主的时代:70年代末,北京拥有将近3000辆公交车。
改革开放以来 1980年8月,公共交通局改为公共交通总公司。2005年1月1日,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改制更名为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进入90年代,北京街头相继出现了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2001年研制成功了京华巡洋舰,车身长18米,核定载客200人,尾气排放能够达到欧III标准,是300路这样大流量线路的理想选择。
1998年1月-1999年12月,公交总公司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工程,购置清洁燃料车2283辆。到2000年末,公交总公司清洁燃料车总数将达到5923辆,占全部公共汽车总数的78.9%,其中纯天然气公共汽车1300辆。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答案】特点: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越来越重视环保;不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
原因: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表格信息从“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以及越来越重视环保”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比较类非选择题属于全国卷41题常考的题型,一般从中外对比或者古今对比进行命题,命题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思想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尤其要注意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一把要从材料中概括要点,然后依据所学归纳回答即可。
35.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答案】(1)原因:圈地运动;工业革命。
影响: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市场等有利条件,推动英国工业化进程;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带来了贫富悬殊过大、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2)变化:通商口岸迅速发展;封建城市近代化;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新型城市兴起;城市交通便捷。
认识: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或者理性看待城市化进程)。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分析得出: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市场等有利条件,推动英国工业化进程;但带来了贫富悬殊过大、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得出通商口岸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二“性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得出封建城市近代化;根据材料二“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得出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根据材料二“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出新型城市兴起,城市交通便捷。第二小问,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等角度分析。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材料二 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上表中国城镇人口变化的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1)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
原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
(2)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提高,1960—1970年发生逆转。
理由:(提高因素)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国策;计划经济的执行;大跃进;改革开放。(逆转因素)经济上“左”倾错误;文革初期的严重冲击;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政策。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可知,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
原因:根据材料“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据材料“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可知,手工业迅速发展;根据材料“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根据材料“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江南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
(2)趋势: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不断提高,但是城镇人口占比下降,发生逆转。
理由:(提高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至1980年,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国策推动了城镇人口的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至1980年,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一体制下,政府利用政府力量促进城镇人口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时期,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增加了城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推动城镇化。(逆转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至1970年我国在经济上犯了“左”倾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初期的严重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环境下,我国城市人口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政策,减少城市人口以发展农业。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解决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比较固定的工商业者,并汹汹涌入城镇,成为市镇勃兴的重要因素。明清时期密如星斗的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零售商业、铺坊手工业、饮食业和酒楼、茶肆等行业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遽速壮大。这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自孙竞昊《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据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西斯蒙·库茨涅茨的统计,英国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了1841年则变成了22﹪、34﹪和44﹪。城市具备了能提供充足能源和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服务设施的能力。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铁路、公路、水路把繁华的都市与荒僻的村庄联系起来。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装进他们自己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了1831年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城市了,靠得就是拥有60多条汽船和107家纺织厂
——摘编自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村人口的流向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答案】(1)流向:大量农民和地主士绅流向市镇。影响:造成市镇人口增多;城镇功能增强;官僚队伍的壮大;商人和达官显贵奢侈消费;促进市镇商业繁荣。
(2)作用: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工业比重上升,推动了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和发展;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吸纳更多人口提供了可能;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方便了人口流动和转移(引起郊区城市化发展);工业革命促使新城市兴起;推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入。
【详解】
(1)流向:由材料“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比较固定的工商业者,并汹汹涌入城镇……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可归纳为大量农民和地主士绅流向市镇。
影响:由材料“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可归纳为造成市镇人口增多;由材料“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可归纳为城镇功能增强;由材料“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遽速壮大”可归纳为官僚队伍的壮大;由材料“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可归纳为商人和达官显贵奢侈消费,促进市镇商业繁荣。
(2)作用:由材料“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了1841年则变成了22﹪、34﹪和44﹪”可归纳为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工业比重上升,推动了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和发展;由材料“城市具备了能提供充足能源和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服务设施的能力”可归纳为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吸纳更多人口提供了可能;由材料“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归纳为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方便了人口流动和转移;由材料“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可归纳为推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入;由材料“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了1831年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城市”可归纳为工业革命促使新城市兴起;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二 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在经济领域导致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社会领域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疾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地理领域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的联合;在知识文化领域……这些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摘编自施诚《全球史研究主题评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过程的相同点,并指出其融入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性网络形成的影响。
【答案】(1)相同点:西欧殖民者主导(被动融入);都伴随物种交流的过程;传染病传播,人口锐减现象。背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展;西欧基督教传播的影响。
(2)影响: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转型;人类社会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口增长;伴随世界性网络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详解】
(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永久要塞,作为经济军事据点”以及“1492年……欧洲就打开了进入美洲内陆的通道。他们通过军事、迅速征服墨西哥、秘鲁,进而控制印加帝国”可知,西欧殖民者主导(被动融入);据材料一“欧亚大陆的主要谷物(麦类和水稻)柑橘、香蕉、无花果、葡萄传入美洲”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知,都伴随物种交流的过程;据材料一“1713年一艘来自印度洋的商船……把一种可怕的天花瘟疫传至此地,1/4以上居民被杀死”以及“1650年,各种流行性‘人群疾病’…….和虫媒致命性疾病的发作导致美洲人口损失50%—90%”可知,传染病传播,人口锐减现象。第二小问背景,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知,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以及由此带来的早期殖民扩张,因此可知主要背景为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展;新航路的开辟根本原因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也是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因此可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知,当时还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即西欧基督教的传播。
(2)据所学殖民扩张的知识可知,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二“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可知,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转型;据材料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可知,人类社会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据材料二“社会领域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疾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可知,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促进人口增长;据材料二“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在经济领域导致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可知,伴随世界性网络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1750—1870年农村与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的呼声响彻英国。在此情况下,经过激烈斗争,1832年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议席分配作了适当调整。取消了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将之分配给新兴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第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第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选举时间。这次改革使英国的选民由原来的43万扩大到65万,新增加的选民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城市中产阶级,打破了贵族寡头独霸议会的政治局面。
——一据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所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变化:1750—187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超过了农村人口数量。原因: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使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工业革命吸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2)影响: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进一步瓦解了贵族政治;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联系: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城市中产阶级的力量,他们要求扩大政治权力,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的发生。
【详解】
(1)“变化”,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750—187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超过了农村人口数量。“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工业革命吸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新增加的选民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城市中产阶级,打破了贵族寡头独霸议会的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进一步瓦解了贵族政治、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等。“内在联系”,依据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城市中产阶级的力量,他们要求扩大政治权力,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的发生的角度分析。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并规定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评析。
【答案】(1)特征:高密度人口聚居(人口密集);低标准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差);居住人口相对贫困。原因:工业化(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郊区化(贫富差距的拉大)。
(2)方法:政府立法提高贫民窟住房标准,改善居住环境;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等公共住房。评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民众住房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详解】
(1)特征:根据“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得出高密度人口聚居(人口密集);根据“‘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得出低标准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差);居住人口相对贫困等。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工业化、城市化、郊区化所产生的问题的角度概括。
(2)方法:根据“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可得出政府立法提高贫民窟住房标准,改善居住环境;根据“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得出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等公共住房。评析:根据“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民众住房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西方国家的贫民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方面。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
【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详解】
(1)“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得出:城市功能多样化;由材料信息“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由材料信息“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得出: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由材料信息“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材料信息“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得出: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得出: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由材料二信息“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得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由材料信息“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得出:城市兴办大学等。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一 16 世纪,消除封建割据、摆脱教会控制、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市民阶层同国王合作的政治基础,议会中新兴乡绅和市民阶层的席位大大增加。乡村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实现统一,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在反对罗马教会及与法兰西等其他民族的斗争中,英国的民族意识得到迅猛发展:有人公开提出“.上帝是英国人”,《圣经》也被翻译成英语;英语得到上至国王,下至普通市民的大力推崇;到15世纪时,英国各地的英语学校已多达300多所。
——摘编自陈同文《浅析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市民阶层的作用》
材料二 在明清社会研究中 ,有明清“市民社会”之说。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出现的诸多特征已具备社会转型的意义。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多种类型的富户,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并在反专制、反封建的斗争中崭露头角。明清士绅、商人在许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形成具有自治特征的团体生活,甚至发挥出批评政府的功能。出现的这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
——摘编自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市民阶层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市民社会”说的依据,并对此加以评价。
【答案】(1)原因:封建制度的逐步解体;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
(2)依据:资本主义性质因素产生;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公共领域活动兴起。评价: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崛起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市民阶层并未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社会的桎梏,实现社会转型。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15-16世纪,消除封建割据、摆脱教会控制、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市民阶层同国王合作的政治基础,议会中新兴乡绅和市民阶层的席位大大增加”可知,封建制度的逐步解体;根据材料“乡村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实现统一”可知,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兴起也有助于市民阶层的崛起。
(2)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性质因素产生;根据材料“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多种类型的富户,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并在反专制、反封建的斗争中崭露头角”可知,市民阶层初步形成;根据材料“明清士绅、商人在许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形成具有自治特征的团体生活,甚至发挥出批评政府的功能”可知,公共领域活动兴起。评价:根据材料“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多种类型的富户”可知,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崛起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根据明清社会的时代特征可知,市民阶层并未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社会的桎梏,实现社会转型。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围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夭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材料三 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o.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霍乱爆发的社会背景。以及疫病流行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
成因:君主专制加强;政府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或传统抑商政策)。
(2)变化: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城乡市场网络的形成
(3)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工人生活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启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医疗科学技术水平,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关注民生等。
【详解】
(1)状况:根据材料“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可知,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
成因:根据材料“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坊市分开体现了政府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
(2)变化: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可知,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根据材料“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可知,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根据材料“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可知,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赋税制度的改革,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城乡市场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
(3)背景:根据英国霍乱爆发的时间以及“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化促进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工业城市;根据材料“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贫富差距、工人生活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也加剧了霍乱的爆发。
启示:开放性试题,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医疗科学技术水平,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关注民生等角度回答即可。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1)表现:
中国:①城市贫民剧增;②环境污染严重;③华洋分治明显。
英国:①城市布局混乱;②环境卫生恶劣;③住房问题突出。
(2)原因:
中国: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旧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③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
英国: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②民主宪政的确立;③政府职能的加强;④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
【详解】
(1)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一“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可知,城市贫民剧增;根据材料一“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可知,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一“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可知,③华洋分治明显。英国表现,根据材料二“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可知,城市布局混乱;根据材料二“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可知,环境卫生恶劣;根据材料二“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可知,住房问题突出。
(2)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及所学知识,结合时代特征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据材料一“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可知,旧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根据材料一“农村经济的凋敝”可知,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英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可知,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根据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基础的角度分析可知,民主宪政的确立;根据材料二“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可知,政府职能的加强;根据材料二“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知,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是世界上推行城市化的先驱国家。同英国、法国等国一起,美国处于首先品尝到城市工业革命滋味的国家之列。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两次高潮。1860年至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这一速度在美国历史是空前的。到了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1.2%,这标志着美国成为ー个初步城市化国家。
——摘编自杨雁《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道路评析》
材料二 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后,德国人在工商业经济的招引下,大规模涌向城市。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过程的实质性阶段”。1871年,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比为63.9:36.1,1885年为56.3:4,7,1895年为49.8:50.2,到1910年为40:60。同期在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统计表明,1840年普鲁士东部各省的城市化率为22.9%81871年为24.2%,1910年为33.7%。而同期普鲁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别是25,2%、34.2%和50.7%。
——摘编自刑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美国城市化进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答案】(1)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南北战争结束,国家相对稳定;美国西部开发的影响;
(2)起步晚;进程快;直接向现代城市化进程过渡;东西部存在区域的差异;
【详解】
(1)根据“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得出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1860年至1900年”可从南北战争结束,国家相对稳定的角度概括;再结合所学可从美国西部开发的影响角度概括。
(2)根据“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后,德国人在工商业经济的招引下,大规模涌向城市”可得出起步晚;根据“1871年,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比为63.9:36.1,1885年为56.3:4,7,1895年为49.8:50.2,到1910年为40:60。”得出进程快;根据“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过程的实质性阶段”。”得出直接向现代城市化进程过渡;根据“1840年普鲁士东部各省的城市化率为22.9%81871年为24.2%,1910年为33.7%。而同期普鲁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别是25,2%、34.2%和50.7%。”得出东西部存在区域的差异。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材料三的两幅图片为例进行说明。
【答案】(1)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
(2)变化:英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
因素:英国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
(3)说明:20世纪80年代,深圳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国家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推动了深圳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出现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详解】
(1)特点:由材料“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可归纳为坊市制度受到冲击;由材料“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可归纳为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由材料“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成国际性经济都会”可归纳为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
原因:由材料“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可归纳为地理位置优越;由材料“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扬州商业的发展得益于江南经济的开发;由材料“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可归纳为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
(2)变化:由表格中“英国人口”和“城市人口”两列数据的变化可知,英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在迅速增长;由表格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这列数据的变化可知,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
(3)说明:可结合所学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及上海浦东的开放进行说明,特别强调要先说改革开放的史实,然后再说深圳和浦东的具体发展成就。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掠夺财富、宗教偏见及血亲复仇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敌对部落的侵袭和保护私有财富,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城市既已出现。它们作为中央集权封建政权的一个基层单位而存在,没有城市自治机构的存在。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有效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材料二 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并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等手段,取得城市自治权利,他们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并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它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场。
——摘编自《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3)分析与西方相比,中国城市发展最终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答案】(1)中国: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江河流域;最早出于政治、军事需要而建立;经济职能薄弱;作为封建政权的基层单位存在,缺乏自治权。
(2)影响: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西欧城市的商品经济繁荣加速西欧封建经济的瓦解;市民阶层的壮大,成为孕育文艺复兴的摇篮;西欧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3)原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限制商业城市的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其重义轻利的思想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原始社会末期……为了防止敌对部落的侵袭和保护私有财富,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江河流域,出于军事、政治需要而建立;根据“作为中央集权封建政权的一个基层单位而存在,没有城市自治机构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城市作为封建政权的基层单位存在,缺乏自治权;根据“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有效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可知,城市发展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瓦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成为孕育文艺复兴的摇篮;根据“(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发展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3)原因: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城市发展情况可知,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欧的原因主要有,中国封建制度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限制商业城市的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其重义轻利的思想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48.18世纪之后,利物浦在英国众多的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
材料二 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建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以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归纳其原因。
(2)据上述材料,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3)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1)表现: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发展。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利的地理位置;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表现:海上航线的拓展;运河的开通;铁路的建成。
特点:立体式发展。
(3)影响: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一“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可知利物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根据材料一“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可知为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发展。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从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利的地理位置;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回答原因。
(2)表现:根据材料一“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可知海上航线的拓展;根据材料二“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可知运河的开通;根据材料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可知铁路的建成。特点:根据材料二“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可知是立体式发展。
(3)根据材料二“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以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结合所学从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分析回答其影响。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
【答案】(1)特点: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
因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2)不同:条件不同: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大部分为民族独立国家;水平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
【详解】
(1)根据材料“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可知中国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其中以1893年为分界线,也就是甲午战争之前,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列强入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府的政策和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等。
(2)根据材料“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可知,西方城市化呈现的特点是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市化的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答案】(1)背景:欧洲: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
中国: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
(2)相同点: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原因: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
【解析】
(1)由材料“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可以归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由材料“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可以归纳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
(2)相同点由材料“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可以归纳为: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结局可以答成: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而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2.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促使农民流入城市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C.移民政策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D.农村人口迁往英属殖民地
3.15世纪的欧洲城市,逐渐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畅通的道路、宏伟的广场、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包括
A.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文艺复兴对人的关注
C.资本主义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4.中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这主要是由于
A.农村改革的推动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沿海港口的开放 D.市场体制的成功
5.中国城镇人口在1956年就增加了900万,占当时整个城镇人口数的近1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新中国的成立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
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 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
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
7.下表是对美国城市数目、人口等在不同时段的统计。由此推知,美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发展已位居世界首位
8.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更严重。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在农村生活
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
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在政策上阻止
D.城市化是潮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
9.“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0.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11.如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
D.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
12.“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B.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C.环境污染造成室内居住环境恶劣 D.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
13.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由此出现的矛盾是
A.人地矛盾 B.供需矛盾 C.土地供需矛盾 D.能源危机
14.1854年美国人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站在高高升起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砍断平台的提拉缆绳,平台没有坠毁,而是固定在半空中。下列对于升降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升降梯动力为电力 B.奥的斯提高了升降梯的安全性
C.此时升降梯只能依靠蒸汽动力 D.此时升降梯已应用到住宅中
15.阅读如表内容,可以看出
A.政治经济中心东移的趋势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D.北京始终是统一国家的都城
16.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17.如图反映了某国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变化情况。促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外贸易扩展 B.独立战争胜利
C.联邦体制确立 D.工业革命推动
18.如图是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如图可知
A.交通因素影响都城布局 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
C.古代都城均是水运枢纽 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
19.恩格斯曾在评论伦敦时指出:“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据此可以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后
A.城市化推动英国工业化的进程 B.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发展迅速
C.经济实力增强推动城市化发展 D.无产阶级壮大议会改革发生
20.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
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 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
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 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21.下图是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2668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10.6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影响近代中国1893年后的城市化的因素有
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 ④ 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如下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B.处于动荡不安时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D.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比重上升
23.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的公共马车;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这说明当时的英美
A.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C.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 D.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4.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交通阻塞状况严重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5.从甲午战后到抗战前的40年间,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A.农村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
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6.下表为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伦敦和其它城市占英国城市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统计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伦敦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 其他城市占城市总人口百分比
1670年 70% 30%
1750年 55% 45%
1801年 38% 62%
A.伦敦城市经济的衰退
B.城市化进程的普遍加快
C.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
D.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均衡
27.下图所示的是1858年英国杂志刊发一漫画,作品中肮脏不堪的泰晤士河“老爹”将他的三个“子女”(“白喉”、“淋巴结核”、“霍乱”)献给伦敦美女城。这反映出当时伦敦
A.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B.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C.公共卫生条件恶劣
D.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8.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代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年 240 12.5 5.25%
1600年 411 33.5(伦敦22万人) 8.25%(伦敦占有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29.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比喻反映了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城市化问题的严重
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30.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图
图2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观察图1和图2,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虽然城市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城市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原因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二 英国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体现为以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农业增长率低,反过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没有准备、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诸多社会变革,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企业家们全神贯注于生产、追逐利润,却忽视了人们生存与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这种放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时间 状况
1949年 北京共有能使用的公共电汽车157辆,包括日本丰田客车、美国道奇车,以及捷克的“布拉格”“克罗沙”“依卡路司”和“斯柯达”等。
1957年 随着“长春一汽”的第一辆国产卡车顺利下线,北京街头的公交车才开始有了“纯中国血统”,但这些客车多是由卡车改装成的。
20世纪 60—70年代 随着一汽、重汽不断开发新车型,城市客车BK651,642,611等车型不断开发,北京公交进入以国产汽车为主的时代:70年代末,北京拥有将近3000辆公交车。
改革开放以来 1980年8月,公共交通局改为公共交通总公司。2005年1月1日,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改制更名为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进入90年代,北京街头相继出现了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2001年研制成功了京华巡洋舰,车身长18米,核定载客200人,尾气排放能够达到欧III标准,是300路这样大流量线路的理想选择。
1998年1月-1999年12月,公交总公司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工程,购置清洁燃料车2283辆。到2000年末,公交总公司清洁燃料车总数将达到5923辆,占全部公共汽车总数的78.9%,其中纯天然气公共汽车1300辆。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35.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材料二 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上表中国城镇人口变化的趋势并说明理由。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解决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比较固定的工商业者,并汹汹涌入城镇,成为市镇勃兴的重要因素。明清时期密如星斗的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零售商业、铺坊手工业、饮食业和酒楼、茶肆等行业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遽速壮大。这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自孙竞昊《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据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西斯蒙·库茨涅茨的统计,英国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了1841年则变成了22﹪、34﹪和44﹪。城市具备了能提供充足能源和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服务设施的能力。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铁路、公路、水路把繁华的都市与荒僻的村庄联系起来。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装进他们自己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了1831年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城市了,靠得就是拥有60多条汽船和107家纺织厂
——摘编自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村人口的流向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二 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来自远方的各种事件和进程的影响。枪炮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加以重新塑造,并造成国家间鸿沟不断加深;在经济领域导致了财富分配格局的大规模变革;社会领域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等级更为复杂;生态领域导致无数物种交换,植物、动物、疾病出现了局部同一化现象;地理领域导致了不同地区社会的联合;在知识文化领域……这些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摘编自施诚《全球史研究主题评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非洲和美洲融入世界性网络过程的相同点,并指出其融入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性网络形成的影响。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1750—1870年农村与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的呼声响彻英国。在此情况下,经过激烈斗争,1832年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议席分配作了适当调整。取消了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将之分配给新兴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第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第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选举时间。这次改革使英国的选民由原来的43万扩大到65万,新增加的选民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城市中产阶级,打破了贵族寡头独霸议会的政治局面。
——一据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所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
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并规定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贫民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解决贫民窟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评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一 16 世纪,消除封建割据、摆脱教会控制、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市民阶层同国王合作的政治基础,议会中新兴乡绅和市民阶层的席位大大增加。乡村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实现统一,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在反对罗马教会及与法兰西等其他民族的斗争中,英国的民族意识得到迅猛发展:有人公开提出“.上帝是英国人”,《圣经》也被翻译成英语;英语得到上至国王,下至普通市民的大力推崇;到15世纪时,英国各地的英语学校已多达300多所。
——摘编自陈同文《浅析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中市民阶层的作用》
材料二 在明清社会研究中 ,有明清“市民社会”之说。有学者认为,在当时出现的诸多特征已具备社会转型的意义。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多种类型的富户,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并在反专制、反封建的斗争中崭露头角。明清士绅、商人在许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形成具有自治特征的团体生活,甚至发挥出批评政府的功能。出现的这股新生的力量,或能打破中国传统社会的桎梏,走向新的变革时代。
——摘编自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市民阶层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市民社会”说的依据,并对此加以评价。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围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夭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材料三 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o.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霍乱爆发的社会背景。以及疫病流行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是世界上推行城市化的先驱国家。同英国、法国等国一起,美国处于首先品尝到城市工业革命滋味的国家之列。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两次高潮。1860年至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这一速度在美国历史是空前的。到了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1.2%,这标志着美国成为ー个初步城市化国家。
——摘编自杨雁《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道路评析》
材料二 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后,德国人在工商业经济的招引下,大规模涌向城市。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开始进入“现代城市化过程的实质性阶段”。1871年,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比为63.9:36.1,1885年为56.3:4,7,1895年为49.8:50.2,到1910年为40:60。同期在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统计表明,1840年普鲁士东部各省的城市化率为22.9%81871年为24.2%,1910年为33.7%。而同期普鲁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别是25,2%、34.2%和50.7%。
——摘编自刑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美国城市化进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材料三的两幅图片为例进行说明。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掠夺财富、宗教偏见及血亲复仇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敌对部落的侵袭和保护私有财富,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城市既已出现。它们作为中央集权封建政权的一个基层单位而存在,没有城市自治机构的存在。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有效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材料二 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并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等手段,取得城市自治权利,他们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并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它的出现与发展成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场。
——摘编自《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3)分析与西方相比,中国城市发展最终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48.18世纪之后,利物浦在英国众多的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都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
材料二 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建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以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归纳其原因。
(2)据上述材料,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3)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2668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10.6
——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上表反映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
53.观察《美国1890-1978年房价走势图》,回答相关问题。
指数
美国1890-1978年房价走势图(扣除通货膨胀因素)
任意选择图中两个时期,指出各自房价涨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经济发展形势的因素。(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5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6至1914年上海租界的发展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材料二
1880至1900年间上海租界内华人的人口发展
——陈万雄《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
材料三
1850 《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创刊。
1871 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缆,电线接入租界。
1872 4月,英国人美查(Frederick Major)创办《申报》。
1879 9月,美国传教士创办圣约翰书院,后改称圣约翰大学。
1881 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营业。
1882 英国人开办的上海电光公司发电。
1893 工部局收购电光公司,成立电气处。该年,英国人丹福士创办《新闻报》。
1902 上海首次引进两辆汽车。
1903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东方杂志》。
1908 3月,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通车。第一家电影院虹口电影院建成。
1909 沪宁铁路通车。
1911 上海出现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一上海总会。陆费逵在福州路创立中华书局。
——刘惠吾《上海近代史》
以上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近代上海发展历史时,搜集到的史料。请你帮助他们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5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城市化进程表
时间 概况
1949—1957 城市化的速度因应快速工业化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求,中国城市化率由10.6%升至15.4%。
1958—1960 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大量农村人口流进城市,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
1961—1965 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了“中国式”的逆城市化现象。
1966—1977 我国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1978年至今 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颜昌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城乡关系——一个非对称双向运动的分析视角》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就现代中国城乡发展或工农业发展关系得出结论,并加以论证。(要求:结论明确,论证完整有据,表述清晰。)
5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 美国 中国 世界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0%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