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测试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测试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7 11:37:2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后的城市和商业发展,受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等抑商政策的打击,逐渐缓慢甚至停滞,C项正确;汉代农业经济相对发达不是政治和社会因素,也不会使商业和城市化“窒息”,A项错误;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战乱导致经济衰落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不是汉代商业和城市发展受挫的原因,D项错误。
2.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信息“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可以看出其环境理念应是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故A项正确;改造和征服自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分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3.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A
【详解】
7世纪,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在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它们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BCD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经济功能增强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保护了民间财富
【答案】B
【详解】
材料信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说明宋代集镇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项,排除A;CD项集镇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集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答案】B
【详解】
清朝前期的商业网由农村集市、集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属于集镇市场。故B项正确;ACD项与“四大名镇”的属性不一致,故排除ACD。
6.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 800-3 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答案】D
【详解】
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发展,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D项正确;AB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BC。
7.“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镇”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则是经济功能突出,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不能得出;B项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8.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三种早期的手工业——制陶、冶金和纺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利用制造的器物储存食物,打造武器,制成衣服,并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这说明( )
①村庄生活促进了劳动分工②农业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③私有制和阶级的初步产生④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详解】
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人们以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畜为主,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提高,使得一部分人可以来从事手工业生产,故①④正确,选C项;②说法错误,农业是这时期社会生活的中心产业;③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ABD。
9.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D项。
10.“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形容的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点。下列有关徽派建筑艺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宏村承志堂门楼上的《唐肃宗宴官图》为徽派木雕艺术的精品
B.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C.徽派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典雅俊秀之气
D.明代徽雕注重镂空效果,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美感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徽派石雕艺术以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最具代表性,B项符合题意;徽派木雕艺术精品《唐肃宗宴官图》在承志堂前厅横梁上,不是门楼上,A项错误;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典雅俊秀之气是平遥古城的建筑特点,不是徽派民居的特色,C项错误;徽派建筑注重镂空效果始于清代,不是明代,D项错误。
11.“(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北朝时草市
A.促进区域性商业集团发展 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C.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 D.受到政府的行政管理
【答案】D
【详解】
材料“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体现的是政府设置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草市是民间自发兴起的,C排除。故选D。
12.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B.四大名镇景德镇的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
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名镇景德镇”兴起于宋代,“唐代千年沉船”和“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的发现,不能说明“四大名镇景德镇的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B项符合题意;印尼水域发现唐代千年沉船和大量文物等,确实为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证据,A项不符合题意;印尼水域发现的唐代沉船上有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金银器、铜镜等,可以说明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C项不符合题意;考古发现的唐代沉船和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能够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依据,D项不符合题意。
13.“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方法“更能使罗马人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其宏伟的表现形式是
A.穹顶建筑或拱门与柱式结合 B.颁布《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建立罗马帝国 D.复合式公寓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穹顶建筑或拱门与柱式结合与罗马建筑的风格相符合,故A项表述符合“宏伟”的表现形式,正确;B、C两项均与材料“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中的“建筑师”不符,排除;为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建造了复合式公寓,而复合式公寓无法体现“宏伟”,排除D项。
14.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B项排除;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C项排除。
15.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甘肃通志》”“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可知,这是北方的窑洞,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甘肃通志》”可知材料中民居在我国北方,故B项错误;“陶复陶穴”意为挖土开窗挖窑,且土楼主要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帐篷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居所,故D项错误。
16.兴隆洼遗址的氏族居住营地的周围有宽约2米、尚存深度1米左右的壕沟,这是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据此关于村落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
B.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C.有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的功能
D.有定居、繁衍、仓廪、防卫的功能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C项正确;A项为居住形式,排除;B项为村落中的建筑,排除;仓廪是村落中的建筑而非村落的功能,D项将两者混为一谈,错误。
17.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答案】B
【详解】
“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18.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答案】D
【详解】
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与集镇都有关系,但是都比较片面,故均排除;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D项中包含了A、B、C三项,表述更为全面,故正确。
19.据考古发现,郑州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内城外有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等。以下对材料概括错误的是
A.商城的区域划分已有明显的功能区分
B.商城有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的区分
C.商城结构设计严密,注重防水和蓄水
D.商城规模已有定制,属于都邑
【答案】D
【详解】
AB两项根据材料“宫殿区”“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可以得出,故均排除;C项根据材料“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可得出,故排除;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商城是否属于都邑,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0.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B.北宋时期城市功能的增加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 D.北宋城市是一级行政机构
【答案】A
【详解】
北宋城市的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政府政策,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北宋城市的居住和经济功能,未涉及与前代城市功能的比较,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否分开无关,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2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可知,原始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农业与村落形成的关系,排除B项;C项属于村落的功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与外国原始村落规模的对比,排除D项。
22.“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下列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C.巢居可避暑,穴居可避寒 D.地势低洼处营巢而地势高亢干燥处挖穴
【答案】B
【详解】
B项是对材料中寒(冬)暑(夏)影响巢居与穴居的概括,最为全面,故正确;A项与材料“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不符,故排除;C项只对材料“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作出了解读,解读不全面,故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23.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的现状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故排除A项;集镇与集镇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25.皖南某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下列关于该村落说法正确的是.
A.被世人称为“桃花源里人家” B.敬爱堂里有《唐肃宗宴官图》等木雕作品
C.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 D.村北的承志堂是一位清末盐商的私家宅院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信息“皖南某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可知,该村落是西递村。该村落被世人称为“桃花源里人家”,故A正确;宏村承志堂是一位清末盐商的私家宅院,里面有《唐肃宗宴官图》等木雕作品,故BD错误;宏村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故C错误。
26.《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是南宋城市化率程度提高的原因,②④正确,故选B;根据所学,国家统一、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南宋的史实,南宋国家不统一,政府对商业的发展总体上控制的,但不是不再限制,排除①③,故排除ACD。
【点睛】
27.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
题干描述的是鹦鹉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④不符合题意,ACD排除。
28.“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A.秦咸阳城 B.汉长安城 C.唐洛阳城 D.北宋汴梁城
【答案】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该城市坊分开的限制被打破,商业活动异常繁荣,据此可以判断出是北宋的汴梁城,因为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正确;宋以前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市有专门的较易场所,ABC排除。故选D。
29.“1810年,布莱德福是一个仅有1.6万人的无名小镇。19世纪前半期,该城市工厂的产量增长了600%,人口达到了10.3万,这是欧洲城市中最快的增长速度。”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A.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B.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
C.布莱德福是经济中心 D.纺织业聚居大量人口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信息“19世纪前半期,该城市工厂的产量增长了600%,人口达到了10.3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莱德福的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故A正确;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故B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布莱德福是经济中心,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纺织业的信息,故D错误。
30.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B
【详解】
由材料可知,这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各有所长,这体现的是区域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故选B;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仍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市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的后半段。
31.在欧洲某一时期,高耸人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据此推测,这种变化最早应该出现在
A.智者学派之前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之后 D.启蒙运动前后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冷峻阴沉的建筑风格被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所取代,表明建筑设计注重人的感受,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理念,反映了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现实生活,故B项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之前,以神灵的观点看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均晚于文艺复兴,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在边疆设置的藩镇逐渐在内地増设,城市普遍驻兵。各地驻军频繁发生“军乱”,城市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军中维持军纪的虞候逐渐参与城市治安管理,一些城市被分为左、右厢,由都虞候负责治安管理。由于军卒日益成为城市治安的主要威胁,负责维持军纪的虞候、都虞候逐渐侵夺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的特点。《唐米文辩墓志》记载:大和中,米文辨任贝州临清镇遏都虞候,“关河肃静,屏息欺邪,门绝屈词,案无停牍”,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唐代后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増长,坊市制越来越难以应对城市管理所岀现的新问题,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组织,虞候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在宋代得到确认。
——摘自梁克敏《变革与出路:唐宋之际虞候与城市治安管理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虞候职能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虞候参与城市治安管理的影响。
【答案】(1)“军乱”严重破坏城市秩序;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唐宋“城市革命”。
(2)稳定社会秩序;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制度化;推动商品经济规范、有序发展;为后世城市治安管理提供借鉴。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中“各地驻军频繁发生‘军乱’,城市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可知,“军乱”严重破坏城市秩序;根据“(唐代后期)城市人口的増长”可知,城市人口的增长;根据“(唐代)坊市制越来越难以应对城市管理所岀现的新问题,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组织,虞候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在宋代得到确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出现了“城市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虞候职能转变的背景还包括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2)影响:根据材料中“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可知,稳定社会秩序;根据“虞候、都虞候逐渐侵夺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的特点”“虞候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在宋代得到确认”可知,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制度化;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虞候参与城市治安管理,有利于商品经济规范、有序发展,并为后世城市治安管理提供了借鉴。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
原因:明清时期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
【详解】
(1)不同:根据材料“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可知,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根据材料“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根据材料“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可知,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根据材料“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可知,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根据材料“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可知,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根据材料“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根据材料“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政策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市镇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促进了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
35.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发展趋势:数量增多: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城市功能由政治中心为主向商业城市转变。
图1: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与汉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
图2: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沿海:部分商业城市位于大运河沿岸:来元以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海城市的兴起。据此判定图2为明朝。
【详解】
发展趋势: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从图一到图二,城市数量增多;从分布区域来看,图一城市主要位于北方,图二的城市分布主要位于南方,说明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从城市职能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功能由政治中心为主向商业城市转变。
图1:根据图一可以看出,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而同时期南方经济欠发达。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
图2:根据图2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沿海,而且部分商业城市位于大运河沿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加上宋元以来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海城市的兴起。据此判定图2为明朝。
36.阅读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ニ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起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傳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要点:
(1)特点:成为城郊的中心市场;位于交通要道:商业繁荣;突破时间限制。
(2)原因:前代草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促进
【详解】
(1)特点:根据“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中心市场的作用”得出成为城郊的中心市场;根据“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得出位于交通要道;商业繁荣;根据“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得出突破时间限制。
(2)原因:根据“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得出前代草市的发展;根据“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得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根据“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得出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促进。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详解】
(1)西周:根据“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根据“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根据“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得出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根据所学可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等方面概括。
(3)根据“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并结合所学可从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礼乐制度与文明的传播、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的长久稳定等方面概括。
3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汉书 高帝纪》
材料二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宋史 舆服志》
材料三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答案】(1)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其根本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维护专制统治。
(2)房屋的名称、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
(3)特点:封闭;对称;尊卑有序。(任答两点即可)联系:院落的封闭性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居住者借助围墙与外界隔绝,增加安全感,是专制制度压迫下寻求心理安全的需要;院落中的居住格局深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观念。
【详解】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可知是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从而维护封建统治。
(2)注意分析材料信息“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房屋的名称;“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房屋的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再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了等级观念,符合儒家“礼”的思想。
(3)注意分析材料信息“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封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长幼、尊卑有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 ——对称;再结合古代专制制度、宗法制度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3.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经济功能增强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保护了民间财富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集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6.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 800-3 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7.“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三种早期的手工业——制陶、冶金和纺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利用制造的器物储存食物,打造武器,制成衣服,并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这说明( )
①村庄生活促进了劳动分工②农业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③私有制和阶级的初步产生④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10.“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形容的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点。下列有关徽派建筑艺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宏村承志堂门楼上的《唐肃宗宴官图》为徽派木雕艺术的精品
B.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C.徽派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典雅俊秀之气
D.明代徽雕注重镂空效果,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美感
11.“(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北朝时草市
A.促进区域性商业集团发展 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C.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 D.受到政府的行政管理
12.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B.四大名镇景德镇的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
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13.“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方法“更能使罗马人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其宏伟的表现形式是
A.穹顶建筑或拱门与柱式结合 B.颁布《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建立罗马帝国 D.复合式公寓
14.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15.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16.兴隆洼遗址的氏族居住营地的周围有宽约2米、尚存深度1米左右的壕沟,这是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据此关于村落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
B.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C.有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的功能
D.有定居、繁衍、仓廪、防卫的功能
17.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18.最初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19.据考古发现,郑州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内城外有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等。以下对材料概括错误的是
A.商城的区域划分已有明显的功能区分
B.商城有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的区分
C.商城结构设计严密,注重防水和蓄水
D.商城规模已有定制,属于都邑
20.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B.北宋时期城市功能的增加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 D.北宋城市是一级行政机构
2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22.“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下列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C.巢居可避暑,穴居可避寒 D.地势低洼处营巢而地势高亢干燥处挖穴
23.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2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25.皖南某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下列关于该村落说法正确的是.
A.被世人称为“桃花源里人家” B.敬爱堂里有《唐肃宗宴官图》等木雕作品
C.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 D.村北的承志堂是一位清末盐商的私家宅院
26.《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7.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8.“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A.秦咸阳城 B.汉长安城 C.唐洛阳城 D.北宋汴梁城
29.“1810年,布莱德福是一个仅有1.6万人的无名小镇。19世纪前半期,该城市工厂的产量增长了600%,人口达到了10.3万,这是欧洲城市中最快的增长速度。”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A.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B.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
C.布莱德福是经济中心 D.纺织业聚居大量人口
30.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31.在欧洲某一时期,高耸人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据此推测,这种变化最早应该出现在
A.智者学派之前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之后 D.启蒙运动前后
3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在边疆设置的藩镇逐渐在内地増设,城市普遍驻兵。各地驻军频繁发生“军乱”,城市秩序遭受严重破坏,军中维持军纪的虞候逐渐参与城市治安管理,一些城市被分为左、右厢,由都虞候负责治安管理。由于军卒日益成为城市治安的主要威胁,负责维持军纪的虞候、都虞候逐渐侵夺城市治安管理,城市管理呈现军事化的特点。《唐米文辩墓志》记载:大和中,米文辨任贝州临清镇遏都虞候,“关河肃静,屏息欺邪,门绝屈词,案无停牍”,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唐代后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増长,坊市制越来越难以应对城市管理所岀现的新问题,厢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组织,虞候在城市治安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在宋代得到确认。
——摘自梁克敏《变革与出路:唐宋之际虞候与城市治安管理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虞候职能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虞候参与城市治安管理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35.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36.阅读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ニ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起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傳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汉书 高帝纪》
材料二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宋史 舆服志》
材料三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