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巩固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巩固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7 11:37:2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2.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4.经济特色对城市的命名具有一定的影响,杜浦诗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句中“锦官城”应该指
A.刑州 B.洪州 C.成都 D.巩县
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部落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隋唐五代时期,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B.北宋时期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C.有些镇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D.宋元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
7.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 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
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 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
8.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9.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
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
10.下面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
C.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
1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响
12.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13.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体现了我国明清时期
A.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B.沿海城市的发展
C.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近代城市兴起
1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15.《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地面筑屋
16.四合院是北方的传统民居。对如图中的四合院建筑解读错误的是
A.此为砖木混合建筑 B.是明清时期的典型民居
C.受儒家思想影响,主次分明 D.属于复合式公寓
17.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18.“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19.《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7%
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古代中国的“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体现“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扬州
21.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A.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B.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
C.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22.《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④
2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二千家”,“栋宇鱗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
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24.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5.《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 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26.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27.在《剑桥艺术史》中作者指出,“虽然罗马支配了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但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运用于拱门和拱顶中的工程学经验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实际经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继承发展了希腊建筑风格 B.罗马建筑风格与希腊完全不同
C.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规模宏大 D.希腊的建筑风格借鉴了罗马建筑
28.“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29.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配置图、外观图、俯瞰图。对该复原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
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
30.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用水而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追求远距离观看的震撼。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以“清故宫”这组建筑群而论,任何人在中轴线上走一次,“场面”的变换是紧扣每一个进入者的心弦的,前后的“场景”是相互衬托的,但每一“局面”都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全新的转变。“对比”的法则运用于“景”与“景”间的交替安排上,高明的布局者常常运用使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手法,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
——据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整理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摘编自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建筑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 谓之河市,五代国(国指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摘编自(解析)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限定在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政治首脑居住在市中心附近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不同职业者被安排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中。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心。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特点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到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支代城市发展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市镇的特点及其经济意义。
36.唐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展现出一种新的城市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首都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发达,正是北宋金融事业发达的标志。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很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37.明清建筑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缕灿烂的阳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明清的工程制度更加严密,而且官式建筑已经定型,并遵从僵化的程式,共中包括大型木料的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明清时期的大木构架艺术形式和技术难度开始降低并走下坡路,与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相比,建筑整体造型变得呆板和僵硬。但是,当时砖瓦的普及,使这一时期的建筑外观色彩富有变化。
——摘自王其钓《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建筑造型变得“呆板和僵硬”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明清的工程制度更加严密”的政治背景。
材料二 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轴线对称式布局和体量均衡式布局。轴线对称式布局即以中轴线为主体,其中沿直线布置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惯用手法。
生活要求是古往今来所有建筑所遵循的规律,但在居民建筑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典型住宅的北京四合院为例。进门为外院,外院的南面为倒座房,作为外客厅及杂物间使用。外院与内院间有转增及垂花门分隔,一般客人不进入内院。进垂花门为内院,正斤为内客厅,作为家庭集会使用。二进内院的正厅为家长住房,厢房为晚辈用房。后院栽植花木或盆景。这种布局不仅通行于北京,从东北、华北一直到云南,很大一片区域居民都是采用四合院。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民式建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以宏村承志堂为例加以说明。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敛相当繁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干脆“举户鬻产徙京城,以避徭役”。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遇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
——摘编白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39.(加试题)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选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依据是什么?请用一段话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
三、论述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泉州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根据材料,从图片中提取泉州城发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说明结合史实,有理有据)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代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唐朝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区域市场”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的村落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这说明的是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大河并非是村落形成的直接条件,B项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是上古时期“就陵阜而居,穴而处”,C项正确;唐朝都城长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不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A项错误;明清时期汉口镇“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考工记》中记载的西周都城“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并非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D项错误。
3.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下列对材料中古人营造宫室原因的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卓(山陵)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故圣王作为宫室……”,可知,上古的人民不知道作宫室之时,就靠山而居,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这说明古人营造宫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故A项错误;“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4.经济特色对城市的命名具有一定的影响,杜浦诗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句中“锦官城”应该指
A.刑州 B.洪州 C.成都 D.巩县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唐代,锦官城就是成都家喻户晓的别称,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屡见不鲜,故选C;刑州是现在河北省邢台的古称,同时它还有顺德府这一古称,其不是杜甫所指的锦官城,A项不符题意,排除;洪州,古代地名,古时江西南昌、河南辉县分别称洪州,其不是杜甫所指的锦官城,B项不符题意,排除;巩县一般指巩义,位于河南省郑州、洛阳两市之间,其不是杜甫所指的锦官城,D项不符题意,排除。
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部落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社会的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隋唐五代时期,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B.北宋时期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C.有些镇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D.宋元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是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正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故选D。
7.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 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
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 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故B正确;故宫以乾清门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故A错误;颐和园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了德和园,故C错误;“日升昌”院落建筑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故D错误。
8.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聚落),故B项正确;A项是狩猎、渔猎生产方式的体现;C、D两项出现在文明社会阶段。
9.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
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
【答案】A
【详解】
从题干材料“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可知,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故选A项;B、C、D三项叙述均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
10.下面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
C.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复合式公寓的流行增加了入住的人数,缓和了古罗马人口剧增的压力,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1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响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D项正确;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A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
【点睛】
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
12.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答案】B
【详解】
材料“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重点强调人的感受,反映出古罗马建筑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森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古罗马在建筑的修建上借鉴了古希腊的实践,“虔诚”二字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奴隶制的残忍性,排除D项。
13.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体现了我国明清时期
A.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B.沿海城市的发展
C.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近代城市兴起
【答案】A
【详解】
明清时期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以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为典型代表,故A正确;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非沿海城市,故B错误;
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在宋朝,故C错误;近代城市兴起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发展状况即可得出答案。
1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答案】A
【解析】
根据“夜船归草市”可知,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经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夜船归草市”。
15.《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地面筑屋
【答案】B
【详解】
从题干材料“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可知是巢居,故选B项;ACD项与“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这一主旨不符合,排除。
16.四合院是北方的传统民居。对如图中的四合院建筑解读错误的是
A.此为砖木混合建筑 B.是明清时期的典型民居
C.受儒家思想影响,主次分明 D.属于复合式公寓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合院为砖木混合建筑,是明清时期北方的典型民居之一,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ABC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复合式公寓”说法明显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
17.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故D项正确;A项是对“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的错误解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故排除;城市广场是居民中心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城市的前身,故排除B项;“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
18.“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答案】B
【详解】
镇将“掌防戍守御”说明镇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镇的功能而非镇形成的原因,故排除C项;“解决边患问题”的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19.《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7%
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有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监管,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发达等,由此可知②④正确;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故①错误;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放松对商业的监管不等于不再限制商业,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20.古代中国的“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体现“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扬州
【答案】C
【详解】
题干中的城主要指居住和办公等地点,市指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即是指原先的分隔状态被打破,根据史实,到了宋朝才打破时空上的限制,所以C项符合题意,AB时间不符,排除。D项不是早期阶段,排除。
21.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A.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B.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
C.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宋朝草市的发展,依据材料“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以看出草市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草市的出现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官方对草市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D
【详解】
①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宋代外,汉和唐等时期都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时期,该项并非南宋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故①项错误。②项,符合史实,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利于商业的繁荣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故②项正确。③项,不符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时期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③项错误。④项,符合史实,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有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排除ABC。
2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二千家”,“栋宇鱗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
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鱗次’” “百货倶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可知,清初江南市镇人数多、规模大,市镇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B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后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除经济以外的其他功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农耕文明的衰落,排除。
24.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答案】B
【详解】
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也正确,不符合题意。会馆并不是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择B项。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察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
25.《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 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答案】A
【详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城市主要起到防卫和保护臣民的作用,即突显政治和军事功能,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知,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既可以保卫统治者,也保护臣民,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城市的选址是否在战略要地,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否缺少经济管理功能,故D项错误。故选A。
26.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北方居住形式的变迁,故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7.在《剑桥艺术史》中作者指出,“虽然罗马支配了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但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运用于拱门和拱顶中的工程学经验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实际经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继承发展了希腊建筑风格 B.罗马建筑风格与希腊完全不同
C.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规模宏大 D.希腊的建筑风格借鉴了罗马建筑
【答案】A
【详解】
据材料“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可知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的建筑风格,故A项正确;“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且与材料信息矛盾,故B项错误;罗马建筑是否大多规模宏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罗马的建筑风格借鉴了希腊建筑,故D项错误。
28.“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宫室即民居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A项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不是村落的兴衰,D项错误。
29.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配置图、外观图、俯瞰图。对该复原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
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
【答案】A
【详解】
通过观察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选择接近水源的地方布置村落,从配置、外观等多个角度呈现出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A项正确;远古居民的村落有码头存在不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B项错误;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布局不能体现严格的等级秩序, C项错误;悬山式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德国位于温带不是热带,也非多雨环境,D项错误。
30.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可得出,清朝汉口镇商品经济发达,商帮活跃,贸易兴盛,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汉口镇,没有与其他镇作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布局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业现象,未提及手工业,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用水而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1)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
(2)机能变化:江南部分城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积极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
【详解】
(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得出: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由材料信息“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得出: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由材料信息“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得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
(2)“变化”,根据材料二“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得出:江南部分城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积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等。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追求远距离观看的震撼。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以“清故宫”这组建筑群而论,任何人在中轴线上走一次,“场面”的变换是紧扣每一个进入者的心弦的,前后的“场景”是相互衬托的,但每一“局面”都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全新的转变。“对比”的法则运用于“景”与“景”间的交替安排上,高明的布局者常常运用使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手法,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
——据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整理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摘编自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人家徽州古村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建筑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
【答案】(1)不同:西方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中国着重于创造不断变化的场景。
(2)特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
特质: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其他角度亦可)
【详解】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可知,西方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可知,中国着重于创造不断变化的场景。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可知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为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第二小问特质,根据材料二“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可知贾而好儒。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角度回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 谓之河市,五代国(国指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摘编自(解析)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答案】(1)原因: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根据“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得出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根据“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根据“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得出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限定在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政治首脑居住在市中心附近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不同职业者被安排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中。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心。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特点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不同:古代中国的城市,政治和军事功能更加突出,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体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和集权、等级观念,官府管理严格,具有封闭性;古代雅典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备,体现出民主、平等和宗教色彩,公共政治活动受到重视,具有开放性。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集权政治、宗法观念浓厚,农耕经济模式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工商业地位较低;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工商业、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繁荣,原始的宗教崇拜盛行,思想开明开放,文化发达。
【详解】
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功能、经济活动、宗法等级、封闭性和开放性、民主平等、宗教色彩等方面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特点的不同。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集权政治、宗法思想、农耕经济、抑商政策,以及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工商业繁荣、文化发达等方面分析作答。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到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清代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等
(1)根据材料一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支代城市发展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市镇的特点及其经济意义。
【答案】(1)信息
(空间)西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江南地区、运河沿线、沿海明显增多。
(类型)相较于西汉,唐朝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
(数量)相较于西汉,唐朝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
说明
(空间)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在汉代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来人口的南迁对同江南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也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类型)随着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后,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了许多的港口城市
(2)特点:专业性强,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主要位于江南地区;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意义:促进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农村传统经济结构,推动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加强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详解】
(1)信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的两幅地图,可以从两朝城市分布的空间、类型以及数量三个较短提取信息并加以说明。从空间方面看,西汉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江南地区、运河沿线、沿海明显增多。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在汉代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魏晋以来人口的南迁对同江南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隋唐时期,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也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从城市类型方面看,相较于西汉,唐朝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后,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了许多的港口城市从数量上看,相较于西汉,唐朝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唐代国力强盛,商品经济发展,因此商业城市较之前多。
(2)特点:根据材料“明中期以后,还出现了专业市镇比如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到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可知,专业性强,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根据材料“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可知,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主要位于江南地区;根据材料“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可知,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意义:工商业市镇主要是以工商业为主,因此能够促进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知,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冲击农村传统经济结构,推动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根据材料“大批市镇是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纽带”可知,加强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6.唐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展现出一种新的城市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首都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发达,正是北宋金融事业发达的标志。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很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表现:繁荣的商业街突破空间限制;金融事业较发达;城市交易市场规模扩大;涌现瓦子等娱乐场所;城市功能多样化。
(2)特点:逐步形成镇级聚落;主要依托经济功能;处于交通要冲;得益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行政功能增强;聚集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
(3)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城郊一体化进程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北宋首都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可知,繁荣的商业街突破空间限制;根据材料“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发达,正是北宋金融事业发达的标志”可知,金融事业较发达;根据材料“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很大的交易市场”可知,城市交易市场规模扩大;根据材料“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可知,涌现瓦子等娱乐场所;从城市功能看,城市功能多样化。
(2)特点:根据材料“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可知,逐步形成镇级聚落;根据材料“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可知,商业市镇主要依托经济功能;根据材料“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可知,这些市镇处于交通要冲,得益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可知,城市行政功能增强;根据材料“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可知,这些市镇聚集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
(3)因素:从市镇的形成来看,交通地理位置是重要因素;市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宋代重农抑商政策较为宽松,有助于城市发展,可见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大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市镇多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可见城郊一体化进程影响城市发展进程。
37.明清建筑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缕灿烂的阳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明清的工程制度更加严密,而且官式建筑已经定型,并遵从僵化的程式,共中包括大型木料的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明清时期的大木构架艺术形式和技术难度开始降低并走下坡路,与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相比,建筑整体造型变得呆板和僵硬。但是,当时砖瓦的普及,使这一时期的建筑外观色彩富有变化。
——摘自王其钓《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建筑造型变得“呆板和僵硬”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明清的工程制度更加严密”的政治背景。
材料二 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轴线对称式布局和体量均衡式布局。轴线对称式布局即以中轴线为主体,其中沿直线布置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惯用手法。
生活要求是古往今来所有建筑所遵循的规律,但在居民建筑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典型住宅的北京四合院为例。进门为外院,外院的南面为倒座房,作为外客厅及杂物间使用。外院与内院间有转增及垂花门分隔,一般客人不进入内院。进垂花门为内院,正斤为内客厅,作为家庭集会使用。二进内院的正厅为家长住房,厢房为晚辈用房。后院栽植花木或盆景。这种布局不仅通行于北京,从东北、华北一直到云南,很大一片区域居民都是采用四合院。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民式建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以宏村承志堂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原因:工程制度严密:官式建筑定型;大型木料匮乏:大木架艺术形式和技术难度下降。
政治背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2)特点:空间布局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功能上强调满足生活要求。说明:承志堂总体布局以中线划分,中间前为庭院,后为主人会客的前厅和长辈居住活动的后厅。庭院左侧是娱乐场所,还有供主人休闲的后花园和读书的书房。宅院右侧,是服务性设施和佣人的生活区。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明清的工程制度更加严密”可知,工程制度严密;根据“官式建筑已经定型,并遵从僵化的程式”可知,官式建筑定型;根据“大型木料的匮乏”可知,大型木料匮乏;根据“大木构架艺术形式和技术难度开始降低并走下坡路”可知,大木架艺术形式和技术难度下降。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明清的工程制度更加严密”的政治背景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轴线对称式布局和体量均衡式布局。轴线对称式布局即以中轴线为主体,其中沿直线布置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惯用手法”可知,明清民式建筑空间布局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根据“生活要求是古往今来所有建筑所遵循的规律,但在居民建筑中表现尤为突出”可知,明清民式建筑功能上强调满足生活要求。说明:根据材料二中展示的中国民居的特点,结合所学“宏村承志堂”的相关知识可知,承志堂总体布局以中线划分,中间前为庭院,后为主人会客的前厅和长辈居住活动的后厅。庭院左侧是娱乐场所,还有供主人休闲的后花园和读书的书房。宅院右侧是服务性设施和佣人的生活区。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敛相当繁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干脆“举户鬻产徙京城,以避徭役”。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遇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
——摘编白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基本特征:政治军事功能突出;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文化教育发达且资源集中;发挥宗族凝聚作用。
(2)变化: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周边地区商业发展;功能更加完善,具有社会救济功能。原因: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商业繁荣;政府政策影响;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详解】
(1)基本特征:根据“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得出政治军事功能突出;根据“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得出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根据“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得出文化教育发达且资源集中;根据“有王室宫殿和祖庙”得出发挥宗族凝聚作用。
(2)变化:根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得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得出带动周边地区商业发展;根据“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得出功能更加完善,具有社会救济功能。原因:根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得出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根据“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商业繁荣;根据所学,还可从政府政策、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角度分析总结。
39.(加试题)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选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依据是什么?请用一段话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
【答案】(1)思考: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
教训:自然灾难,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2)选择阐述①演变: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有的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
名称:市。
选择阐述②依据:晋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票号。
评价:造就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经济进步;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的保护。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液中另求新发展”的信息可知是用科学的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以及环境污染等角度思考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平遥古城和晋商。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证。选择第一种观点的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长安城市的演变回答。古代商业区的名称依据所学可知是市。选择第二种观点的可以依据材料二“改良中国金融业资格者”的信息和所学从晋商创办金融业回答;评价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晋商造就商界精英、推动山西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等角度回答。
【点睛】
评价型试题,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依据材料中提取的观点以及所学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三、论述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泉州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根据材料,从图片中提取泉州城发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说明结合史实,有理有据)
【答案】示例一:
信息:泉州城规模由小到大,城市形制由规整到不规整。
说明: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难移,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达,为泉州城的发展、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尤为发达,在中外经济交流的推动下,泉州发展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港口城市,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宋代,中国城市发展突破“市”“坊”界限,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走向灵活,核心商业区不断增加和扩大,带来城市规模的拓展和形制的不规整。
综上所述,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推动下,宋代泉州城出现了不同于唐代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示例二:
信息:宋代泉州城的整体结构(城市布局)呈现两个明显不同的区域:政府核心区集中在内城北部,商业核心区集中在南部郊区。
说明:宋代,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核心商业区不断增加和扩大,城市经济功能增强,说明经济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核心商业区却位于城市南部郊区,在意识形态上处于从属地位。政府核心区占据着城市最核心的地带,衙门、教育机构、官方庙宇等主要集中于内城北部,说明行政功能仍然是城市的主要功能,政治因素仍然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泉州城的整体结构体现了经济对宋代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政治因素仍然在城市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图片《唐宋时期的泉州城》,结合图例,对比唐、北宋、南宋晚期泉州的城墙变化、府衙、县衙分布和商业核心区的位置,可以得出“泉州成规模由小到大”,“城市形制从规整到不规整”,“泉州城的整体布局呈现两个不同区域”,“城市核心区集中在内层,北部商业核心区集中在南部郊区”等信息,选择其中的两个信息并明确表述出来,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分析说明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在对信息分析说明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升华,得出相应的历史发展趋势与规律,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信息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楚,表达规范。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代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唐朝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区域市场”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重心南移与区域市场的分布。
阐述:汉代时,我国区域市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唐朝时期,长江流域以及岭南地区区域市场明显增加,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以来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
综上,从汉到唐区域市场向南方扩展的趋势明显。
示例二:论题:区域市场的分布与政治中心的关系。
阐述:一方面:汉唐的首都始终是区域市场中的最主要城市,反映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下,经济发展难以真正独立,政治对经济有较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汉朝区域市场的主要城市几乎是政治都会,到唐代大批独立于政治都会以外的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出现,如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下政治影响力的减弱。
综上,区域市场的虽受政治中心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影响逐渐减弱。
示例三:论题:水利资源与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区域市场基本都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商品。水利不仅带来了灌溉和丰厚的资源,同时还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较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商业发展和区域市场形成提供便利。
综上,水利资源是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从“区域市场”分布变化、“区域市场”数量变化两个视角来分析。)
【详解】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对比汉、唐两代区域市场分布情况图,找到两者在数量、分布区域等方面的不同,观察这些区域市场和都城长安、运河以及长江的关系,归纳出“汉代时,我国区域市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唐朝时期,长江流域以及岭南地区区域市场明显增加”,“汉唐的首都始终是区域市场中的最主要城市”,“唐代大批独立于政治都会以外的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出现”,“中国古代区域市场基本都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等信息,然后选择其中任意两条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围绕着区域市场分布数量与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或者水利资源间的关系,归纳出一个论题,如经济中心南移与区域市场的分布关系、区域市场的分布与政治中心的关系或水利资源与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将个人确定的论题明确表达出来,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利用相关信息阐释、说明中心论题,最后在运用信息分析论题的基础上,对区域市场分布趋势或规律进行升华和总结。在整个解题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规范。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