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诗经两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4 21:5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诗经两首卫风· 氓邶风·静女学习重点一、明确《诗经》的文学地位
二、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
三、通读《诗经》二首,掌握四言诗的节奏
四、按课文要求背诵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简介二言诗四言诗
骚体诗五言诗唐宋之前
古体诗“断竹、续竹、飞土、逐六”—《吴越春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饮酒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有称“诗三百”。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诗”,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有学者认为是周王经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也有认为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全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采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包括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本文三篇均选自国风。诗经六艺体制表现
手法风(十五国风)
雅(大雅、小雅)
颂(周颂、鲁颂、商颂)赋

兴风土之音(民间歌谣)朝廷之音(宫廷乐曲)宗庙之音(宗庙祭祀)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一、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
二、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三、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
四、反映劳动生活
五、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
揭露他们的残暴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1、爱而不见
而:表顺承。
2、自牧归荑
自:从。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判断动词,是。1.以谁的角度写?
2.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3.写出什么情感?
4.采用什么手法?
5.选材有何特点?青年男子苦苦等待的时刻追求,互相倾心“赋”通过典型细节来表现思考《邶风·静女》中的赋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全诗三章。第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青年之着急,第二章写青年之爱恋,
第三章写青年之诚挚。
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真诚憨厚,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静女则是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少女形象。写作特色:
1、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重章叠句:更富节奏感,回环往复,琅琅上口。
3、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也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4、心理活动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先忧后喜。
5、借物抒情:对彤管和荑的喜爱其实是“爱屋及乌”。 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拓展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国风·卫风·氓】1、氓之蚩蚩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2、至于顿丘
至于:(古)至——到达;于——介词。
(今)表示另提一事。
3、送子涉淇
涉:趟水过河。
4、秋以为期
以为:把……作为。把秋天定为婚期。5、以望复关
以:连词,相当于“而”。
6、泣涕涟涟
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7、既见复关
既:副词,已经。
8、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以:用。 以:把。
尔:你。9、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它的。
10、士之耽兮
士:男子。 之:结构助词,的。
11、三岁食贫
三:表概数。
12、士贰其行
其:他的。
贰:使动用法,使他的行为不专一。13、至于暴矣
至于:古今异义。 暴:欺凌,损害。
14、咥其笑矣
其:助词,调整音节。
15、淇则有岸
则:音节助词。
诵读文章,归纳每节大意。1.追求,相约。2.期盼,结亲。3.描景,感叹。4.寄景,哀怨。5.劳累,感伤。6.回忆,决裂。恋爱生活婚后生活婚变决绝深情
幸福怨恨
沉痛清醒
坚毅分析语言,把握形象1、与“氓”结成夫妻,是自由?还是包办?思考:妻子的形象有何意义?2、婚前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3、婚后是谁变了心?他们的感情能挽回吗?4、女子的想法用何种方式进行抒发?5. 感情破裂涉及哪几方面内容?6. 女子最后的态度如何?此转变说明什么问题?赋、比、兴
结合课后第二题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多用于雅、颂,“国风”中则较少,主要是比和兴。思考:本文中哪里出现?有何效果?“桑”比的是什么? 桑未落,新鲜润泽,既比喻恋爱的甜美,又比女子的年轻美貌。 桑之落,枯黄脱落,既比喻爱情的失败,又比女子的年纪已老,不再美丽。 以桑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而且,桑、斑鸠与后六句的感叹的诗意相连,更具整体感。
再者,此中兴兼有比,兴比相融,艺术内涵更丰富。对比: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
1、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2、“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
3、“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却对爱情怀有二心成语:
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2、总角之交:幼年时的好朋友。
3、信誓旦旦:誓言说的诚恳可信。《氓》诗中民风民俗如下:
①卫地商业发达自由。
②春秋时期男女恋爱自由,可自由公开迎来送往,甚至自订婚约。
③当时流行媒妁之言,明媒正娶。
④婚嫁之类的大事要占卜算卦,择吉日行事。
⑤婚嫁时流行女方陪嫁带嫁妆。
⑥嫁妆用车装,可见当时卫地人们较富足。
⑦家庭有所分工,妇女主家务劳动。
⑧弃妇现象出现,男女不平等,表明此时正值社会转型期。
?
退出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