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9 17:41:07

文档简介

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202201
一、积累和运用(20分)
C (2分) 2.D (2分) 3.D(2分)
4.(7分)(1) 秋风萧瑟(2)海日生残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每空1分,共7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5.(3分)(1) 责任心是根源。(2)只有……才……(3)将句号放在后引号里面
6.(4分)(1) A红孩儿(圣婴大王)(1分)B 八戒(猪八戒 猪悟能 猪悟能 悟能)(1分)
(2)①自尊好强:嫌弼马温官小,毅然弃官;②有反抗精神:敢于挑战天庭,自号齐天大圣;③尽职尽责:尽心养马,使马膘肥体壮;④神通广大:在对阵巨灵神等天兵天将时展示出各种变化。(答对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二、综合性学习(6分)
7. (6分)(1)(2分)示例:①我国每年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尤其是中小学生。②浪费粮食后,大部分学生不会产生负罪感。
(2)(2分)①示例:我是记者小郁,请问餐馆里食物浪费情况如何?(我是记者小郁,想了解餐馆里的食物浪费情况。)
②示例:人数少,点菜多,吃不完。(没有做到“光盘”;吃不完的饭菜没有打包;爱面子,点的饭菜不吃,铺张浪费。)
(3)(2分)
示例一: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节约是美德,浪费可耻。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杜绝浪费从我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粮食!
学生会
2021年6月24日
示例二:
倡议书
同学们:
节约是美德,浪费可耻,在此向大家提出如下倡议:1.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2.将“光盘”进行到底。希望大家行动起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学生会
2021年6月24日
三、阅读理解(44分)
(一)(11分)
8. 烦闷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要求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每点1分)
9.插叙,(1分) 说明我家与荷花有着很深的感情,大家都喜欢荷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荷花埋下伏笔(1分)。
10. 雨打红莲,荷叶护莲(意对即可)(1分)
用荷叶比作母亲,用红莲比作自己,表现母亲像荷叶护莲般呵护我来赞颂母爱。借物喻人,托物寄情。(意对即可)(2分)
11.生活中的困难、磨难,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意对即可)(2分)运动场上的泪水、成绩考砸后的忧伤、同学之间的摩擦……(理解正确并说出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即可)(2分)
(二)(15分)
12、①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每点1分)
13(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炊烟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相互融合的情景,表现故乡乡亲们的淳朴、和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乡情的喜爱之情。(2分)
(2)运用动作描写,(1分)三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故乡鸡、鸭、猪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2分)
14.早晨炊烟:生机(或者活力) 黄昏炊烟:朴实(或者温暖)(各1分)
15.本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的为家辛勤付出,表达了对妻子、母亲的敬爱、赞美。(2分)
《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表达了“我”内心的责任感。(2分)
(三)(12分)
16.(4分)(1)居住(2)待,等到(3)你 (4)告知,开导
17.(2分)B
18.(4分)(1)(2分) (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协助),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2)(2分) 大地是由积聚的土块组成的,它们填充着四方,没有一处是没有土块的
19.(2分)示例:听到传闻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以致以讹传。(意思对即可)
20.(2分) 讽刺了生活中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无辜忧愁的人。(意对即可)
(四) (4分)
21.(2分)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地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22.(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池中以及荷上的蜻蜓,表现初夏小池生机勃勃的景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借荷叶、荷花的茂盛,表现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四、作文(50分)
23.评分标准:
一类卷:50―44分 切合题意,立意新颖,语言富有个性,结构巧妙,字体工整。
二类卷:43―35分 主旨明确,符合题意,有文采,结构完整,表达清楚,字体端正。
三类卷:34―26分 主旨明确,能扣题意,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四类卷:25分以下 主旨不明,扣题不紧、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字迹潦草。
1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202201)
一、积累和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脑髓(suǐ) 一缕(lǐu) 虐待(nuè) 畏罪潜逃(qiǎn)
B. 狭隘( ài ) 木讷(nè) 迷惘(wǎng) 咄咄逼人(duò)
C. 着落(zhuó) 筋骨(jīn) 秕谷(bǐ) 力不暇供(gōng)
D. 蹿升(cuān) 争执(zhí) 拗断(ǎo) 装模作样(m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暴怒 摇蓝 顷诉 截然不同
B. 粗旷 睫毛 流转 花团锦簇
C. 待弄 消释 殉职 大相径庭
D. 热忱 安详 原委 魂牵梦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往往被忽视。如今,加强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刻不容缓。
B.已经70多岁的他依然神采奕奕,在新书发布会上演讲了一个多小时。
C.北京的四合院与安徽徽派民居的建筑格局和风格大相径庭,这体现了南北方建筑理念的不同。
D.有人说,可经查证的身份信息将使评论者暴露在追踪和攻击的危险下,这纯属怪诞不经。
4.诗文默写(7分)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 ,
?(《<论语>十二章》)
(5)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②一个人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 有可能自觉地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③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1)请将第①句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第②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第③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名著阅读(4分)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2分)
A 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hàn)天炽地。 B 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我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
A指 (填人名),B指 (填人名)
(2)根据《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的故事情节,说说孙悟空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征。(2分)
二、综合性学习(6分)
7.阅读下面文字,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为增强同学们厉行节约的意识,某学校开展以“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活动一:我关注】
《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仅餐饮业餐桌的粮食浪费每年就高达18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其中人均浪费量为每餐96克,浪费率高达11.3%.而浪费粮食的大军中最显著的人群就是中小学生,他们每年食物浪费的比例达到了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人均浪费食物量每餐高达130克。
学校就“浪费粮食后,你会产生负罪感吗?”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选项 人数 比例
A.会 282 22%
B.不会 998 78%
(1)从以上两段材料中各提取一条信息。(2分)


【活动二:我采访】
(2)校报记者小郁针对食物浪费现象,采访了某餐馆经理杜亮,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其采访内容。(2分)
小郁:杜经理,您好!①
杜亮:我们餐馆里的食物浪费情况确实令人痛心。
小郁:您餐馆的食物浪费现象主要有哪些?
杜亮:②
小郁:这样看来,实在太浪费了……感谢您接受采访。
杜亮:不客气,再见!
【活动三:我倡议】
(3)请以学校学生会的名义,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粮食的倡议,并拟写一份倡议书。字数不超过60字。(2分)(答题卡上只写正文主体部分)
三、阅读(44分)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1分)
荷叶·母亲
冰心
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8.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填写在括号中。(2分)
( )——不适宜——( )——感动
9.文中②③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10. 在⑥⑦两自然段中,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通过什么写母爱?(3分)
11.“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能否联系实际说说你“心中的雨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5分)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杳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晓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涧、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2. 文章第一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3分)
1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3分)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14.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2分)
15.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链接材料】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三)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4分)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常一人居外( ) (2)及其家穿井( )
(3)若屈伸吸 ( ) (4)因往晓之(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
C.夫君子之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8.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19.《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20.“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1—22题。(4分)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1.请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2分)
2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写荷花,他们分别借“荷花”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四、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经历让你难忘:也许是一次惊喜,也许是一次挫折,还有可能是一次尴尬……总会在我们青春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第1页 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