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汉魏晋诗三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4 21:5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6张PPT。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汉]迢迢牵牛星
[魏]短 歌 行
[晋]归园田居江苏省睢宁中学 陈会叶《迢迢牵牛星》 作品简介:
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做题目。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 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 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四言———————五言
叙事———————抒情
集体创作—————个人独创内容更充实,手法更丰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1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9秋夕
作者: 杜牧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写宫中寂寞,渴求人间幸福。一个“冷”字让 银烛秋光透出寂寥;一个“扑”字写尽宫女的度日无聊。
【七夕】俗传七夕牛郎织女相会,凡诸鸟鹊,皆比翼成桥,以驾二星而渡天河。
【银烛】月光
【轻罗小扇】扇用于夏天,至秋则捐弃。汉代班婕妤《怨诗》以秋扇见捐比宫女受冷落,此处亦然。
【天阶】一作“天街”,宫中的石阶
【卧看】一作“坐看”
迢迢牵牛星迢迢︱ 牵牛︱ 星,
皎皎 ︱河汉 ︱女。
纤纤 ︱擢︱ 素手,
札札︱ 弄 ︱机杼。
终日︱ 不 ︱成章,
泣涕 ︱零 ︱ 如雨。
河汉︱ 清 ︱且浅,
相去 ︱复︱ 几许?
盈盈 ︱ 一水︱ 间,
脉脉︱ 不得︱ 语。
纤xiān 擢 zhuó 札 zhá
杼 zhù 脉mò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皎皎,灿烂。河汉,银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擢,举起、伸出。素,白。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章,经纬交织的布幅。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去,离。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盈盈,清清。
脉脉,含情相视而不语。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举起柔美洁白的双手,一扎一扎的穿梭纺织。 从早到晚也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如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的距离能有多远? 隔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沉默不语。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神盈盈处:盈盈:美好的样子。“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相思 怨别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写星辰的光辉(亮)纤纤:写双手的形状(美)札札:写织机的声音(忙)盈盈:写水流的形态(清)脉脉:写人物的神态(情)情中景 景中情你认为这首诗最美的诗句是哪些?说说喜欢的理由。 诗句赏析举例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 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句诗用了“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情景相生。 “盈盈”写水美, “脉脉”写情深,这美好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 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谈谈自己的理解观点一: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观点二::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一水之隔,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 界 上 最 远 的 距 离 不 是 树 枝 无 法 相 依 而是相互了解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在深潜海底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词一开始即写“卧看牵牛织女星”时初秋夜空美景:“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真是精巧无伦啊!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在飞驰长空。这两句写云,写星星,都具有人的情意,那“纤云”着意“弄巧”,似乎为这对爱侣的团聚而高兴;而“飞星”也在为他们传情递意而奔忙,这种写法可谓“化景物为情思”了。
鹊桥仙鉴赏 接着写织女渡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在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在目。这里,秦观却写道:“ 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人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那深情挚意真象长河秋水源远流长啊!
按说接下来就是写牛女相会的场面了。可是高明的词人不作实写,却宕开笔墨,以富有感彩的议论赞叹道:“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天上一次相逢,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呀!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是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对爱侣心灵的高尚纯洁。
“相见时难别亦难”,以上写“佳期相会”,下面便是“依依惜别”。“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而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平日他俩只有梦中相见,此时真的相会,却又“乍见翻疑梦”了!“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鹊桥,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固然是人之常情,而秦观这两句却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又是感彩很浓的议论,它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也是上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联绵起伏的情致。而更可贵的是:词的命意超绝。正如明人沈际飞评曰:“(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朽腐为神奇!”诚然,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是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起伏跌宕。词中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虚实兼顾,融情、景、理于一炉。有趣的是,婉约词家在写作上常以议论为病,而今作为婉约派大师的秦少游,直接在这篇名作中抒发了议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自由流畅的句子,近于散文,却更显得婉约蕴藉,余味盎然。这说明议论运用得好,也能赢得极好的艺术效果的。
(完)
一、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了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之遥远。然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正面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和她的悲痛情怀。接下来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又写织女的内心独白,那阻隔了他们夫妇的银河既清且浅,相去也并不甚远,却偏偏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当织女回眸河汉时,强烈的相思再也无法抑制,情感达到了高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而内心极凄苦的思妇形象,“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而秦观的《鹊桥仙》则一反前人俗套,自出机杼。不是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上片写聚会。“纤云弄巧”两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两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下片写离别。“柔情似水”,形容牛郎织女缠绵之情,犹如天河中悠悠的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两情若是”二句是对牛郎织女深情的慰勉,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二、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盈盈”写水之物貌;“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鹊桥仙》则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词人以飞逝的流星比喻织女手中的金梭。勤劳而手巧的织女无止无休地织着彩霞云锦,而自己却终生孤寂。这里是写景,也是抒情。“迢迢”说明牛郎织女相距之远,同时也极尽摹写二人相思之苦。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议论。作者把难得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主人公纯洁高尚的心灵和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爱情真挚而专一的道德情操。这一慨叹,使得词的格调清奇而高绝。 词的下片,以“柔情似水”开惜别之端,把情人相会时的那种情意,比作悠悠无声的流水,让人格外感到爱情的温柔、缱绻。然而,这一夕的佳期竟然像梦幻一样倏忽而逝,牛郎织女就更加感到割爱的痛苦。接着,作者又以“忍顾鹊桥归路”将情感进一步深化。一个“忍”字把他们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作者以高尚的精神境界,迸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而这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历久不衰的衰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同是取材于“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虽立意不同,表现手法也各具特色,却都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爱情故事,使其得以世代流传。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短 歌 行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部后,率军南下,败于赤壁。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有《蒿里行》、《观沧海》等篇,著有《曹操集》。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收罗文士,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建安文学;他的诗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他的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他的另一部分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
建安文学个性张扬,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文士气浓;曹植诗骨气词采兼备。
建安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志向远大,于是造成“雅好慷慨”、“志深笔长”的特色,而乱世中人生多变故,生命苦短,诗又带悲凉色彩。

建安七子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 刘桢,他们目击汉末的动乱,大多经历过困苦流离的生活,有一定的抱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关于“歌行”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 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写诗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歌此《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 歌 行曹 操衿 jīn呦 yōu讌 yàn掇duō 诗人的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你能体会到哪些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言志,歌永言”,“志”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所要说明的道理。在充分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住诗歌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最终完成把握诗歌主旨和结构的目标。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并没有软弱消沉,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第二层 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第三层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渴望建功立业,却未能统一天下的忧患对贤才的渴求心情盼望与贤才相聚叹忧忧喜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希望贤才来帮助自己建功立业贤才聚集,相知相欢言志:
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喜忧志全诗着眼点:忧功业贤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本诗感情线索:叹忧喜忧志忧 作者表达自己对人生易逝的感慨,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全诗主旨:“比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比兴 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读了本诗,你能否感受到它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悲凉沉雄、“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 · 《诗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 · 《文心雕龙》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拽。
淮南弟称号,刻玺予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本首诗与后面的《长歌行》,在主题上有何相通之处?都告诉人们,时间飞快流逝,一去不返。人生太过短促,转眼少壮不再。 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表现该主题的诗句或名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寿几何?逝如朝露。时不重至,华不再阳。---陆机《短歌行》
盛年不再顾,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对比阅读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诗人少年时期曾立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但如今却老病孤愁,毫无建树,但诗人并未消沉,他仍旧关心国家大事。诗人也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如“孤舟”就比喻了诗人飘泊无依的人生境遇。 1、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明一下这首诗的主旨吗? 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2、这首诗有很多地方运用了“比”的写法,请你尽可能地多找几句。 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短促。用“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课堂检测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性探讨: 1、小说体裁因素D、《三国演义》题材七实三虚,有些虚构故事的影响2、历史上民族关系因素C、宋朝的民族关系紧张;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 ,人心思汉。3、三国戏和评话本的人民创作性因素B、反对“暴君”、“奸相”造成的民不聊生,生活贫困。4、《三国演义》作者因素A、尊奉儒家朱熹的体系,未遵循司马迁的体例 《短歌行》中透露出的曹操形象与传统的评价存在极大反差的原因: …………归 园 田 居
陶渊明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田园诗的始祖”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走近陶渊明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抚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以盘桓。”
—《归去来兮辞》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陶渊明,长袍宽袖,须发冉冉。饱读诗书,抱着济世救民的满腔热情踏入官场,但是冰冷的现实给了他无情的打击。没有人理会黎民百姓的疾苦,周遭里膨胀的私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想离开,但又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极力抓住每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每一次希望都以失望告终。没有哪一个权贵肯接纳你,除非甘做幕僚,为他们争权夺利出谋划策,可怎么肯低下那高贵的头颅?十几年来,他坚守着志节,犹如污泥中的一茎白荷,风霜中的一朵黄菊。在彭泽令任上,不肯阿谀奉承,高吟着“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污浊的官场被抛在身后,清新的田园迎面而来。是呀,本是自然的儿子,早该回到自然的怀抱。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向你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她们召唤着你、簇拥着你、抚摸着你、你陶醉了,即兴而吟——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使人悠然神往。 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田园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诗句的品味揣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韵,自己天性原本热爱大自然的山川。错误地落入世俗的尘网,离开田园一晃就是十三年。
这四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韵”和“误”字??
.“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而其本性“爱丘山”。正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以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13年生活的总结。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关在笼里的鸟怀恋往日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水潭。如今我归隐田园,守住朴拙清贫,开荒耕作在这南野间。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田园农家生活:?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景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 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是简笔的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的动景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有点儿像世外桃源光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南山那十几亩地,是我一锄一耙开垦出来的,那
里有我洒播的汗水,也满盛着我收获的喜悦。最爱的
是那满眼盈盈的绿色,它总是洗刷着我的疲劳,给我
清凉和慰藉。我像呵护着小儿女一样,呵护着我的庄
稼。我喜欢看细小的玉米苗长成翠袖临风的少女,也
喜欢听瘦瘦的豆荚渐渐成熟渐渐饱满发出的爆裂的声
响。收获时节斟一杯自家酿制的米酒,煮一碟自家生
产的毛豆,又怎能不让我激情满怀,诗情喷涌呢?方宅十余亩:方法:1、 用第一人称 2、 发挥想像和联想
3 注意色彩的渲染,细节的设置,并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因为门庭没有尘俗杂事的缠扰,所以室中空寂,身心也有余暇。现在得以归田隐居,好像长期被关在笼中的鸟儿又得以重返大自然一样!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思考:这四句是的寓意是什么?? 与开头首尾呼应,强化了与官场彻底决裂的主题。此时诗人“如负重乍释,直觉快乐”,“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恶心的“官场现形记”,“有闲余”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更是诗人对以前误入尘网中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归园田居
 (前六句)     (中十二句)     (后两句)

误落尘网   景物优美   村居闲适
渴归自然   心旷神怡   复返自然
主旨: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手法:借景抒情 比喻生动直抒胸臆,以喻过渡描图绘景,借景抒情呼应开头,一气呵成 长期以来,陶渊明被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兴:起来。长:丛生
荷:扛着。但:只要。
狭:狭窄。愿:意愿。

陶渊明总结1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内容包括:农村生活风貌、诗人和乡邻交往、诗人出游,这一首专写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归隐田园的快乐。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语言自然朴实。
以下是这组诗的另外几个“镜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总结2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总结3
艺术上,陶诗最明显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诗歌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在本诗中,诗人摄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没有一点的痕迹,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比喻形象贴切: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喻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喻作冲出“樊笼”,重返“自然”,比喻非常形象、准确,感彩十分鲜明
《饮酒》 【晋】陶渊明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冲淡平和的内心文笔淡雅 意境深远 风格如人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 孟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白马篇 [魏 曹植]这是曹植的前期作品,塑造了一个忠勇的少年英雄的形象。先描写飒爽英姿,表现他的勇;再叙述他转战边陲、为国捐躯,表现他的忠。白马饰金羁jī,连翩西北驰。 马笼头/轻捷的样子 借问谁家子?幽并Bīng游侠儿。 爱交游有侠义的人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通“陲”,边境 宿昔秉良弓,楛hù矢何参差平时/手持/箭/参差不齐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箭靶/箭靶的一种 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迎上去射/一种猴 子/射散叫做“马蹄”的靶子,“散”,使动用法。 狡捷过猴猿,勇剽piāo若豹螭chī。通“矫”,强健/一种龙
这一段前六句介绍游侠儿的身世和经历,后八句描写他高超的武艺。写他的射箭本领时,着重描写射箭的姿态,然后用两个比喻作评价。 写少年武功高强,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既是 “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也为后半部分卫国杀敌作了铺垫。这八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用了铺陈的手法。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这段动作描写的成功之处,并指出原因?用词准确,选了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静和动两方面和左右上下四个不同方向展现了少年武艺高超的形象。比喻恰当。既写出了比猴猿更敏捷的身手,又写出比豹螭更勇剽的气势。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公文/快马加鞭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踏/看/压倒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怀恋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名册/通“衷”,内心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不在意这一段前六句写他的赫赫战功,“蹈”、“凌”等动词很有表现力,写出了他的英勇气概。后八句揭示英雄少年崇高的献身精神,其中两个反问句模拟这位少年的口吻,鲜明的表现了他为赴国难而不顾生命和家人的崇高精神。 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英雄弃家保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有何好处?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这种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 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改成陈述句,体会一下感情有何不同?这首诗仅仅是描写一位少年英雄吗?为什么?不是。因为这首诗写在曹植的前期,当时也才华横溢,胸部怀大志,这首诗实际上也抒发了曹植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想。表现人物仅仅写他的外在美够不够?作者作了怎样的处理?不够。作者把人物放到战斗场面中加以刻画。第二部分哪一句话最能表现少年的英雄气概?为什么?“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一个“蹈”字,一个“凌”字,写出长驱直入、锐不可挡、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 《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 英勇无畏的爱国少年英雄形象。《白马篇》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少年英雄形象?外在美内在美游侠身世 豪侠英武勤练武艺 武艺高超为国杀敌 英雄业绩弃家保国 视死如归名望高武艺高功劳高品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