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5分钟)
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如《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般的“五指山”,在这座山上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出示图片)咦?拇指峰上住着的是谁呢?瞧!它来了。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
二.目标导航(1-2分钟)
展示教学目标,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三、自主学习(10分钟)
1.以题质疑。
同学们,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要用到千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那么,带着我们的疑问,一起来学习、了解千米吧!
(板书:千米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2.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现在跟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看。
(出示教材第26页例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图)
质疑: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1千米”是什么关系?(是相等的关系)(板书:1千米=1OOO米)
1千米=1000米,读起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先学生自己练读,然后小组内交流停顿方法,互读,最后指名读。
指导读法并范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小结:千米也称公里(板书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2)到操场体验1千米的长度。
①教师与学生合作实地测量出100米的长度。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线,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把线连接在一起测量出100米的距离。
②让学生亲自走一走,数一数走多少步大约是100米,感知100米的距离。
③问:几个100米是1千米?(10个100米是1千米。)那我们来回走10次才是1千米。一起来走走看。
④学生走完后说说体会:走得好累呀!1千米比100米远多了……
3.认识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用这把米尺连续量1000次正好是1000米。)
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米=1000米。
4.感知生活中的“千米”。
引导: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学生自由发言:公路边的指路标志上;路边的限速标志上;摩托车、汽车的速度表上;地图上标的比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展示一些常见的标志图片。
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五、综合实践(10-13分钟)
l.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布置作业:放学后和家长一起走1千米的路程,让学生充分体验1千米有多远。第二天在班上汇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的第1题。
(l)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选择适当长度单位进行填空。
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小组内交流、订正。
4、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5、作业:1.比较大小。5毫米 5分米 5米 5千米 5厘米
( )<( )<( )<( )<( )
2. 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3小时到达,甲地与乙地相距多少千米?
教学后记:
千米的认识一课,看起来似乎内容不多,但要真正上好这节课很不容易。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选择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