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7 18:37:45

文档简介

钦州市2021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1舂(阀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
钟,请掌握好时间
2.务必按高考要求用黑色墨水水性笔或钢笔答题
3答題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4.请接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城(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考试
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提到“网红”,人们并不陌生。600岁的故宫博物院是“网红景点”,高品质文物展览
主题创意活动、特色文创设计,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
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成为“网红医生”,他开通新浪微博一个月,吸引300多万粉
丝;李子柒是“网红博主”,她拍摄乡村风景、传统美食的短视频唯美动人,向世界晨示中国
文化之美……人物和实物借助大众传媒力量“走红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网红”一词的兴起似乎是近些年的事情。《咬文嚼字》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排名中
“网红”入榜。次年,网红社会关注度、产业化程度集中爆发。而实际上,网红发展沿革凡乎
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20世纪90年代末,一批网络作家及各大贴吧和论坛的知名吧主、版
主可以称作中国第一代网红。他们主要依靠文字聚拢大批粉丝。2004年前后,第二代网红崭露
头角,恰逢中国互联网由搜索阶段向社交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网络,轻松便捷地分享髙淸影像,视频
网站、直播平台也日益蓬勃。第三代网红赶上短视频内容创作风口,各具风袼的视频作品走入
人们的视野,内容更加专业和精致。
成为网红,看起来容易,其实需要辛苦耕耘。在互联网早期,一些人以噱头博取眼球成为
网红,虽短时间内为众人瞩目,但因未能持续提供内容而迅速淡岀公众视野.事实证明,网红
要“长红”,必须有鲜明突出的自身定位、个人特色以及强大的内容输出能力,如此才能获得
稳定、持续的粉丝吸引力,形成自身品牌,
网红本质上是互联网社交的产物,是个人与互联网用户共同参与、相互选择的结果。目前
从直播带货、平台打赏、内容付费,到P变现、广告代言,由上游互联网平台、直面粉丝受
众的网红和下游电商、线下活动等共同编织的网红经济图景已经展开,其本质是以工业化生产
方式,将网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网红经济颇为可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不过,人们追
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在网络社群中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钦州市2021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参考答案
高二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解析】(A项,“‘网红’一词出现在2015年”错,原文是说“《咬文嚼字》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排名中,‘网红’入榜”。B项,“依靠”错,原文是“主要依靠”。C项,关系倒置)
2.B【解析】(“为了证明网红的历史悠久”错,应是为了阐明“网红发展沿革几乎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
3.B【解析】(“是为了使年轻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目的解说错误,应是“是为了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A【解析】(原文说的是“在于……而不在于”,而不是“不仅在于……更在于”)
5.D【解析】(“文学如何发挥作用是本次对谈的核心问题”错误,张进的第二个问题“从文学扩展至语言”,后面谈话的核心都是“语言”,因此“语言如何发挥作用”才是本次对谈的核心问题)
6.①话题一:如何看待灾难写作。于坚认为不写则意味着忘记,且文学的有效性在于“怎么写”。②话题二:灾难书写中语言的无力。于坚认为当前社会人们以浅薄为荣,不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现代文学也缺乏“悲剧性”。③话题三:疫情期间标语表达的粗劣化。于坚认为这类标语德性很弱,修辞低级,而语言的质量决定民族的质量,因此必须信任汉语,保护汉语。(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解析】 (“暗叫:真倒霉”属于心理描写,而不是语言描写。)
8.钟方格是一位执法公正,业务水平高,虽遭受不公正待遇仍不改初心的警察。(2分)①他执法公正,做事严谨:在打掉拦路抢助团伙案中,即使团伙头是当时局长的表侄,方格仍严格执法,不徇私情。②经受了一系列不公正待遇仍不改初心:在抓捕涉毒行动中,发现副局长也在被抓捕人群中,短暂的思想纠结后,仍实施抓捕,并将此事主动向局长汇报。③业务水平高:工作多年,屡次立功。(后面的分析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本小题共6分)
9.两条线索:一条是钟方格带人执行端涉毒地下酒吧任务。一条是县公安局为竞争上岗进行的特殊考察。(2分)好处:(1)两条线索并行,拓展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2)两条线索中,人物表现得到全方位透视,人物形象更丰满,人物性格更突出。(3)两条线索以“带走刘东来”为交织点,把本不相关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情节更集中紧凑。(后面好处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本小题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解析】(原文标点:“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归降散。)
11.C【解析】(文中的白衣指平民。)
12.B【解析】(“数其罪过”的对象是公主。)
13.(1)光武帝的特使快马驰至,特意赦免董宣的刑罚,而且命令押回大牢。光武帝派遣使者责问董宣滥杀无辜一事,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情况具体告诉使者。 (“原”“还狱”“以状对”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猥以”2分,“东宫”1分,否定句式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推举为考绩优等的人,累次升迁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让当地大家族的公孙丹担任五官掾。公孙丹新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认为入住后家里将有人要死,公孙丹就让他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放置尸体在新宅,用来抵消灾祸。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父子收捕处死。公孙丹同宗族的亲戚三十多人,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因为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担心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事,于是把这三十余人全部拘捕关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了他们。青州知府认为他滥杀无辜,上奏弹劾董宣和水丘岑,董宣因罪被移交廷尉处理。在狱中,董宣日夜吟诵诗文,一点也不忧愁。到了应当出去行刑的那天,官府准备酒食送给他,董宣于是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曾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一同被斩首的有九人,第二个应该轮到董宣,此时,光武帝的特使快马驰至,特意赦免董宣的刑罚,而且命令押回大牢。光武帝派遣使者责问董宣滥杀无辜一事,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情况具体告诉使者,并说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罪过不是水丘岑造成的,希望朝廷杀自己而让水丘岑活下来。使者将此事向光武帝上奏,光武帝下诏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来江夏有恶贼夏喜等人侵犯扰乱江夏郡的边境,朝廷派董宣担任江夏太守。董宣到郡后,发文书说:“朝廷认为我能擒拿贼寇,所以让我担任这个职务。现在我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让自己安身的合适做法。”夏喜等一帮贼寇听后,十分害怕,立即缴械投降,纷纷散伙。当时外戚阴氏(光武帝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担任江夏郡都尉,董宣轻视慢待他,不久董宣因犯罪被罢官。
后来,朝廷特地征召董宣任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没法抓捕。等到公主外出,让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在夏门亭等候他们,(公主一到)董宣就拦停车拉住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杖刑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有圣德,中兴国家,却放纵家奴杀害良民,将凭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杖刑,请允许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道歉,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在一个洛阳令身上施行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命令硬脖子的董宣出去。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赐给了各位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人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诏令派遣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为此伤心,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担任过太守,因此赏赐他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任命他儿子董并为郎中,后来他儿子官至齐国相。
【乙】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当,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冼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迫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催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D【解析】(“尾联中诗人将自己比为鲍叔”分析错误,是将好友比作鲍叔。)(3分)
15.①人生一世,终究需要适应世事变幻,男子汉何必非要追求成功!②诗人表面上旷达不羁,自我宽慰。③但实则满腹心酸,表达了自己在仕进与退隐之间的艰难抉择。(每点2分,共6分)
【赏析】首联作者用“九陌、五湖”进行对照,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在仕进与退隐之间的艰难抉择。颔联诗人分析自己的困境,他惭愧科场落第,却转忆家乡鲈脍。唐人以折桂比喻登科,大家都准备衣锦还乡,而自己却是很特殊的“桂苑一枝绿”,只能为别人作陪衬。作者又化用晋人张翰的典故,思念故乡的莼羹、鲈鱼脍,委婉地表达自己准备隐居之意。颈联颇显旷达不羁,其实正是在极端郁闷后的一种排解。诗人说,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更如白萍柳絮那样沉浮飘荡,需要适应世事变幻,男子汉何必要追求成功!
诗人本想成为一头威武的猎豹,可是几年折腾下来,他觉得如今的自己,还不如一只纤弱的蜘蛛。蜘蛛还可自立更生,自己却只能靠别人救济。罗隐非常感慨,心中的悲苦却无人可诉!诗人熟读诗书,熟悉经典,最后罗隐感谢朋友一直以来的关心的照顾,并将彼此的友情比作鲍叔牙与管仲,盛赞对方品质高洁,能够知人善任、古道热肠。
不过诗人似乎并未完全灰心,他坚信自己他日终将“蒲帆百尺风”,类似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七律,语言朴实,用典自然。开篇就叙述精彩,表达了进与退的焦灼心情;颔联更采用对照写法,抒写了郁闷的惆怅心情。颈联正话反说,诗人含蓄地排遣愁怨,并意志坚定地表达出归隐的决心。最后两句情感真挚,也对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2)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每空1分,共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解析】(第一空,两个词语都有结合在一起的意思。凝聚:聚集,积聚。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凝聚"强调聚集,“凝结"强调变成新的形态。根据语境,应选“凝聚”。第二空,两个词语都有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进来的意思。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兼容并蓄”强调保存不同的东西,“博采众长”强调的是吸取各家的长处。根据语境,应选“兼容并蓄”。
第三空,两个词语都有发端、开端的意思。发祥:兴起,发生。发源:开始发生。“发祥”强
调建立基业或兴起,“发源"强调“源头”。根据语境,应选“发祥”。第四空,两个词语都
有不停止的意思。生生不息:指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永不停止。孜孜不息:指勤奋努力,不知
疲倦。“生生不息”指向的是生命力,“孜孜不息”指向的是勤奋努力。根据语境,应选“生
生不息”。)
18. C【解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不但……还……”搭配不当,应
把“不但”改为“无论”。二是“推广”“研究”“运用”三个词组语序不当,应调换位置。
三是“遵守”与“规律”动宾搭配不当。应把“遵守”改为“遵循”。综上,故选C。)
19.C【解析】(要填入的是与“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并列的分句。
联系前后语句,括号内的语句应是强调“传承的意义”排除A、D两项。从后一个分句的句式
看,B项与之不一致。)
20.①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②虽然立秋是秋季的开始;③立秋节气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6分)
21.引用民间谚语,说明二十四节气与农事关系密切,对农事有重要意义。可使表达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增强语言表现力。(5分)
四、写作(60分)(参考2021年广西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22.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材料很简单,就是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关键词是“知道”和“做到”,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予以夸大,意在强调不但要“知道”更要“做到”的道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知道”,但不易“做到”,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理想目标,取得骄人成绩。
立意和任务分析:“知道”和“做到”涉及面很广,它既可以指生活当中的小事,如明明知道刻苦才能考出好成绩,却因懒情不愿付出而做不到;明明知道随地吐痰是不文明行为,却因不能自律而做不到……也可以指人生中的大事,如心里明明知道确立宏伟的目标,却因不去规划或不能脚踏实地努力付出而做不到等等。导语说“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以启示”,意味着文章要着眼于新时代青年“追求理想”的大事,知道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为实现理想和目标去“做”,即要做到知行合一”。这是文章立意的根本所在。当然文章可以顺势讽喻佛系、躺平现象,但不能脱离根本立意。至于文章只写琐屑生活中的“知道”和“做到”,则属于立意不高,会拉低作文的分数。写作任务中的“结合你对自身发展”这一要求也不能忽视,文章中要充分体现,不能淡化,更不能缺失。
高二 语文 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