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实验学校高2020级2021年秋第4次月考暨期末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卷
单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5.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土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7.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 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8.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9.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10.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人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11.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遭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 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12.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13.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过那时候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14.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5.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16.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17.1955年,新中国电影对国际电影节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主动参加了瑞士洛嘉骆电影节、英国爱丁保电影节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等,部分影片还获得了很好的奖项。这从侧面反映出
A.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B.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影响
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发展 D.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已被打破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
D.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19.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人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G.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20.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存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2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22.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23.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人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24.“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二卷
二、主观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一一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据教,前
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平,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 国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两国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策略,据此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1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受到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乃至我们文化自信渐渐清散,国人产生文化自卑心理, 把中国的落后归姑为思想的中旧、文化的过时。从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在学习西方制度文明的路径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反传统的思潮,并被一部分知识分子所接受。文化不自信、 文化自卑的论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二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断寻找植根于中国国情与优秀文化的道路。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自信一点一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
——摘编自袁宏禹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一-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娃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伸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术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8分)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儒学演变的原因。(7 分)
邻水实验学校高2020级2021年秋第4次月考
历 史 答 案
单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BACCB BABBC BCDDC CBCDC CDAA
二、主观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1) 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交通革命):资本输出:殖民扩张。
(2) 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原因: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两极格局的形成。
(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独立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示例:作者认为近代救亡图存的运动促进中国“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赞同该观点。
阐述: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而中国仍然封建专制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国人产生文化自卑心理:面对不断加重的民族危机,不同阶层为救亡图存而进行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如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正确认识对中国文明,促进国人“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自信一点一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总之,近代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国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
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
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
宋明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
(2)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
其他学说的冲击
一些思想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