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2.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大同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丽和谐的世界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大道之行也》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它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康有为的“大同梦”;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基本一致。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背景资料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从春秋战国直至西汉建立的几百年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作者借孔子之口,感叹自己出生太晚,没有能够赶上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幻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2.基础积累
(1)重难字
选贤与能(jǔ) 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恶(wù)
(2)通假字
①选贤与(jǔ)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3)古今异义
归
乱
(4)一词多义
闭
(5)词类活用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藏于己”即“于己藏”。)
3、朗读指导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讲信,讲求信用。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亲其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人;第二个“亲”指父母。
有所终:能够善终。所,代词,指符合年纪能得到照顾与安排,下面三个“所”字同。
有所用:能够为社会效力。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寡,年老无夫或丧夫。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作:兴起。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谋,指奸诈之心。闭,闭塞。兴,起,生。
大同:指理想社会。
(2).全文翻译
【点拨】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择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但不是为了据为己有;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划分为几层?
【点拨】三层。第一层(1、2句):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3、4句):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5、6句):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2.主旨探究
【点拨】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点拨】(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点拨】此句体现了“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在共同劳动中尽全力工作,不偷奸耍滑。只有树立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2.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点拨】“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跟文中的“大同”社会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点拨】有。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大同”理想?
【点拨】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产生于此时的“大同”理想,反映了人民希望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因素的强烈愿望。这也成为了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依托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它的提出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出发的,有其局限性。同时由于内容的空泛,无法转化为社会改造的目标,最终成为封建政治的辩护系统。
3、艺术特色
【点拨】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铺陈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句的功能主要是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是最好的社会状态。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古今中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谈谈你的认识
孔子:大同。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世外桃源。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孙中山:天下为公。
【点拨】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板书设计(共34张PPT)
部编版 八年级下
大道之行也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丽和谐的世界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大道之行也》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它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康有为的“大同梦”;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基本一致。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
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新知导入
康有为的大同梦
康有为的《大同书》,力主“以新
知益旧学”的他,用一个19世纪末先知
先觉者全部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中国的
“大同梦”。
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去级界平民族,去家界为天民,去种界同人类,破国界合大地(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
新知导入
民族、民生、民权
——孙中山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背
景
简
介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从春秋战国直至西汉建立的几百年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作者借孔子之口,感叹自己出生太晚,没有能够赶上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幻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jǔ
mù
guān
fèn
wù
字
词
学
习
新知讲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新知讲解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
同“举”,推举。
培养和睦气氛。
指才干出众。
指品德高尚。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用作动词,以……为亲。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因此。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女。
能够善终。
憎恨。
因此。
从外面把门带上。
奸诈之心。
兴起。
这叫作。
新知讲解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择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
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
父、老而无子、有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但不是为了据为己有;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
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新知讲解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举”,推举。
同“鳏”,老而无妻。
新知讲解
通假字
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鳏寡孤独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
古义:老而无子。 今义:一个,唯独。
新知讲解
古今异义
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副词,单,只
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亲
不独亲其亲( )
不独亲其亲( )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新知讲解
一词多义
子
不独子其子( )
不独子其子( )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
动词,杜绝,闭塞
动词,关门
新知讲解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奸诈之心。
盗窃乱贼而不作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新知讲解
词类活用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倒装句:不必藏于己。
“……也”表判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
新知讲解
文言句式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结
构
层
次
第一层(1、2句):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3、4句):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5、6句):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内
容
主
旨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精
读
探
究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合作探究
“男有分,女有归”
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品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品
读
赏
析
此句体现了“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在共同劳动中尽全力工作,不偷奸耍滑。只有树立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
“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的体现。
1. 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赏
读
评
析
合作探究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大同”理想?
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产生于此时的“大同”理想,反映了人民希望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因素的强烈愿望。这也成为了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依托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它的提出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出发的,有其局限性。同时由于内容的空泛,无法转化为社会改造的目标,最终成为封建政治的辩护系统。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铺陈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句的功能主要是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是最好的社会状态。
合作探究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太平盛世
令人神往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阅读古今中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谈谈你的认识
孔子:大同。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世外桃源。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孙中山:天下为公。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参考: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