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7 19:3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共8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对紫砂没有兴趣、( )的人,可以把它仅仅当作喝茶的器具,这也没有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虽然失之简单,但不妨碍用它享用香味醇郁的茗茶。① ,就可以从紫砂壶中品味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看出微妙肌理、光润色泽、深厚意蕴……这时候,② 。到了最高境界,就越发不同了,竟是收拾起大地山河一壶装,用紫砂来容纳大千世界了。大千世界有多少奥妙,紫砂就有多少丰富来对应;大千世界有多少种气韵,③ 。但是,无论如何气韵生动,如何千变万化,又永远是一把茶壶。你可以( ),只当它是一把茶壶,朝夕相对,随手拿来,茶水一斟便出。这次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壶,又是壶了。可以说,看壶看出什么,往往要看人是什么人;看壶看到第几层,端的要看人的境界活到了第几层。但是不论第几层,紫砂都可以和你朝夕相处,和谐默契,紫砂壶有一种( )的淡定、一种( )的大气。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知半解 无思无忆 随遇而安 宠辱偕忘
B.不求甚解 无忧无虑 安时处顺 宠辱偕忘
C.不求甚解 无思无忆 随遇而安 宠辱不惊
D.一知半解 无忧无虑 安时处顺 宠辱不惊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一般认为这是诗人写给妻子王氏的一封“家书”,当时诗人身处巴蜀,妻子远在长安,夫妻伉俪情深,适逢秋雨之夜,诗人作此诗遥寄爱妻以慰相思。但也有学者指出,这首诗实际上是诗人寄给友人的。
3.以下最能支持“是诗人寄给友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之妻王氏卒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而此诗作于大中七年,此时诗人处
无妻状态。
B.“西窗”在古代专指客房、客厅,起自尊客于西的先秦古礼,并为后世所习用,唐诗中也常
沿此传统。
C.明清小说戏曲中经常将家庭塾师或官员幕僚称为“西席”“西宾”,李商隐也曾经有一段幕僚生涯。
D.温庭筠《舞衣曲》中有“回颦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句,就是在叙写作者与友人的
深厚情谊。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本一:
大风(节选)
莫言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在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雾越来越淡。太阳从挂满露珠的田野边缘上升起来,云彩也红得像鸡冠子,天地间顿时十分辉煌,草叶子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一声笑颠倒了满朝文武
一句话失去了半壁江山
……
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爷爷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从爷爷的歌唱中感到很新奇,很惶惑,很幸福又很痛苦。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时代就像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爷爷用他的手臂推着我的肉体,用他的歌声推着我的灵魂,一直向前走。
“爷爷,你唱的什么?”我捕捉着爷爷唱出的最后一个尾音,一直等到它变成一种感觉消逝在茵茵绿草叶梢上时,才迷惘地问。
“瞎唱呗……”爷爷说。
夜宿的鸟儿从草丛中飞起来,在半空中嘹亮地叫着。田野顷刻变得生气勃勃。
“到了吗,爷爷?”
“噢。”
中午,爷爷点起一把火,把干粮烤了烤,又烧熟了我捉的蚂蚱,好香。吃过蚂蚱后,爷爷支起一个凉棚让我钻进去,我睡了一大觉,草甸子里夹杂着野花香气的热风吹得我满身是汗。爷爷已经把草捆成四大捆,全背到了河堤上,小车也推上了河堤。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
“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我偶尔回过头,从草捆缝隙里望望爷爷。爷爷眼泪汪汪地盯着我,我赶紧回过头,下死劲拉车。
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奂。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
我们钻进了风里。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飞。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结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
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绷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有删改)
文本二: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很轻松地架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对歌声的描写,写出了爷爷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写出“我”对歌声的感受:既新奇又惶惑,既幸福又痛苦。
B.文本一中“淡淡地说”“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等细节描写都可以表现爷爷对于龙卷风无所畏惧的心理。
C.文本一中“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倔强不屈、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D.文本二中“他看见城市灯光……”,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行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对归航的渴盼。
5.两篇小说在叙述上各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节选文本无论是写爷爷与龙卷风的抗争,还是写圣地亚哥最后一次同鲨鱼搏斗,“悲壮”色彩
都很浓郁,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悲壮”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焦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崇乐、重礼。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9.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1.文本二中孟子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遥想当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气如山”三字洋溢着激奋之情。
B.颔联追写战斗生活,选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意象,描绘了雄浑壮阔的画卷。
C.尾联追慕先贤,感慨良多,诗人苦恨无诸葛亮之才,无法一展抱负,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酷似杜诗,如此诗句源自诗人亲身经历,饱含着诗人切身感受。
13.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担当重任、负重前行的两句是:“ ,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将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运用了“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的艺术手法的名句是:“ , ”.
四、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你们的功勋,我们永远铭记”“致敬最可爱的人”“祖国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连日来,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截至2022年1月1日,票房直逼58亿元,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赢。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人的骄傲,而这份骄傲更应该属于志愿军战士,属于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有人说电影抓住了当下观众的某些共同情绪,透过历史跟现实的对话,告诉观众那段历史与今天的关联,有一种延续感;有人说《长津湖》还原了历史人物群像,展示出普通人走上战场保家卫国成为英雄的故事,更容易唤起观众的共鸣感和认同感,有一种亲和力……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芜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
1.C(“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强调理解不透彻不全面。“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这里是说不深入研究,就不能了解紫砂这门艺术,所以第一空填“不求甚解”更为合适。这样排除掉AD.“无思无忆”,即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语境不存在忧愁顾虑,所以第二个空选“无思无忆”。这样排除掉BD.“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语境更偏重于适应环境,而非满足现状,所以第三空填“随遇而安”。这样排除掉BD.“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形容把得失置之度外,强调一种大度与超然。“宠辱偕忘”,谓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结合语境,填“宠辱不惊”更妥。这样排除掉AB.综上,故选C.)
2.示例:①对紫砂有雅兴(兴趣)、有所了解的人 ②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③紫砂就有多少生动(变化)来呼应
3.B(A项,只能说明此诗不是写给妻子的家书;C项,明清小说戏曲中也经常将家庭塾师或官员幕僚称为“西席”“西宾”,并不能说明唐朝也有此称;D项,温诗仅个例,不足以说明李商隐也是如此。本题题干要求选择“最能支持以上学者观点的一项”,而不是要求选择“充分支持以上学者观点的一项”,B项虽然不能充分支持此类学者的观点,但相比于A、C、D三项,作为论据是最有力度的。)
4.B(其实,爷爷对于龙卷风内心也是充满恐惧的,但是面对幼小的“我”,爷爷知道他是给“我”安全感的人,即使他再恐惧,也只能强装淡定。)
5.①《大风》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老人与海》从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来展开叙述。(2分)
②《大风》采用倒叙,叙写了“我”七岁后不久与爷爷第一次割草的经历;《老人与海》采用顺序,叙写了圣地亚哥老人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2分)
③《大风》侧重于从侧面对大风天气的描写来衬托爷爷的形象;《老人与海》侧重于从正面对人物进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刻画圣地亚哥形象。(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环境烘托极其悲壮:蔽日的黑云,飞速旋转的大风,雷鸣般的呼噜声,是爷爷搏斗的背景;猛烈的海风,波涛汹涌的大海,黑暗的夜幕,是圣地亚哥战斗的背景。
②力量对比彰显悲壮:疲惫不堪的爷爷与疯狂肆虐的大风,年老疲惫的圣地亚哥与凶猛顽强的
鲨鱼,力量悬殊。
③搏斗过程无比悲壮:“钉”“定住”等词突出爷爷顽强不屈、不肯放弃的精神和毅力;“扭”“砍”
“攥”“砸”“打”“抡”“刺”等词写出圣地亚哥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
④搏斗结果尽显悲壮:爷爷拼尽气力,只留住一根茅草;圣地亚哥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任答3点可得满分)
7.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8.B(“崇乐”“重礼”是儒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
9.C(“迂阔”是当时诸侯国君对他的评价,张冠李戴。)
10.(1)(孟子)长大以后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研究儒家学问,精通五经,尤其精通《诗经》和《尚书》。(“师”,以·····为师/跟·····学习;“治”,研究;“长”,精通/擅长。前三词各1分,语句流畅1分。)
(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开始涌出泉水(终必汇成江河)。(“凡”,所有/凡是;“然”,燃烧;“达”,涌出。前三词各1分,语句流畅1分,把“之”理解成取独,翻译亦可。)
11.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分)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1分)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1分)
12.C(尾联追慕先贤,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一展抱负。并无“苦恨自己无诸葛亮之才”之意。)
13.(1)运用典故,(1分)化用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万里长城”而遭忌杀之事,言自己虽有才华,却遭排挤。(1分)
(2)巧用对比,(1分)诗人少时以“塞上长城”自许,大气磅礴,壮志凌云;而今是“镜中衰鬓”,年华空老,壮志未酬;今昔对比,将年华老去、壮志未酬之悲表现得淋漓尽致。(1分)
1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
蓉泣露香兰笑15.思路点拨:此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长津湖》引发的效应经久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立意可以从中国故事、主题认同、精神谱系、艺术表现、时代需求等去着眼。选准角度,既可以从一个角度深挖,也可以多个角度阐释。
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铭记革命历史,表现中国气魄: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丰富
的源泉;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丰富的源泉。
构筑精神丰碑,释放强大动力:影片以鲜明的价值观念、充沛的情感、动人的故事,抒写理想
信念,构筑精神丰碑;通过典型形象镌刻精神坐标,于历史进步中彰显规律,在发展趋势中昭示未来,突出历史精神的时代萃取和青春表达,释放出强大精神动力。
展现精神谱系,拓展精神广度:生动地再现历史,让荧屏绽放理想信念的光芒,激发强大正
能量;小切口、多角度,深化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情感归依与理性认同。
挖掘精神富矿,回应时代需要:只有从红色历史长河中提炼打动人心的优秀题材,从广袤大
地上找寻震撼人心的生动素材,才能让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主旋律电影涌现出来。
弘扬英雄气概,勇作追梦之人:铭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感念先辈精
神,珍惜当下生活,书写恢弘史诗,勇作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讲好中国故事,艺术永无止境: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新场景、新故事与宏大叙事一起,完
成对峥嵘岁月、辉煌历史的深情书写;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让故事有更好的承载,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呼唤伟大作品,追求美学高度:守正创新,着力提高原创力,进一步提高剧作的生动性、感染
力,在史、剧与诗的交融中抵达美学新高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