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7 19: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昌吉州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高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首次聚焦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称中国的“80后”为“小皇帝”。此后,“80后”不断被贴上“叛逆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标签;“90 后”同样被“前浪”戴上“精致的利已主义者”“废柴”等帽子;“00后” 作为首批独二代,也被称为“饭圈少女”“佛系青年”等。无一例外,每一代“后浪”都会被“前浪”贴上各种标签。负面标签像幽灵一样,总是伴随着一代代“后浪”的登场如影随形。
“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是想唤起对年轻一代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既定社会规范的行为的重视,督促他们回归主流价值体系,推动社会资源优先解决年轻一代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一些标签过于武断和负面化,并未真实地反映年轻一代的主流和本质,反而让他们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前浪”总给“后浪”贴上负面标签,是不平等的代际关系、评价方法和标准失当、媒体的推波助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后浪”在成长中逐渐收获好评。重大事件为“后浪”提供了展现优秀品质的舞台。最后一批“80后”已经步入而立之年,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的标签也早已刷新为“鸟巢一代”;“90 后”经过时代之火日益淬炼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昔日的“问题青年”已变身为“最美逆行者”;“00后”“10后”正在迅速成长,日后必将成为国之栋梁、“强国一代”。
“前浪”对“后浪”的看法转变,与一系列大事分不开。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万志愿者中近半数是“80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80后”成为火炬传递、志愿服务等的主力军。在重大考验中,他们用爱国担当、无私奉献、忘我工作重塑了人们对“80后”的看法和信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一大批“90后”加入援鄂队伍,奋战在疫情防控救治第一线,不畏艰险,收获了众多好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是对一个时代的青少年进行价值塑造的最好契机,也是年轻一代进行形象重塑的最佳时机。
“前浪”在反思中对“后浪”的评价日渐走向理性。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指出:“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 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
时代不断向前,不同代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必然有所不同,代际差异会一直存在。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前浪”与“后浪”之间的沟通,相互学习,求同存异,管控好分歧,以期消除代际隔阂与冲突,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前浪”应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理解信任“后浪”,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参与“后浪”的世界;“后浪” 应理性看待、坦然接受各种评价,主动与“前浪”进行沟通与和解,学会以负面标签为镜提升自身素质,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形成代际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促进的良好局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刊登文章,首次将我国的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
B. “前浪”给“后浪”贴标签,使“后浪”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产生了逆反心理。
C. “后浪”在成长中被“前浪”贴上负面标签,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代际关系。
D. 不平等的代际关系、评价方法和标准失当,是“前浪”给“后浪”贴上标签的原因。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前浪”应包容理解信任“后浪”,“后浪”应以负面标签为镜,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
B.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从“前浪”,与“后浪”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消除代际差异的问题。
C. 第四段举例论证,说明“前浪”对“后浪”的看法转变,与“后浪”在重大事件中的出色表现分不开。
D. 文章引用了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话,形象地说明了代际差异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虽好,但有些标签并未真实反映年轻一代的主流和本质,起到了负面作用。
B. 一代代青年人在重大事件中的优秀表现,使得“后浪”收获好评,也使“前浪”对“后浪”的评价渐趋理性。
C. “前浪”尊重年轻一代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理性地看待“后浪”中的特殊问题,有助于二者良性互动。
D. 只要“前浪”与“后浪”加强沟通,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就能防止代际隔阂与冲突,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汉服其实是一大类衣饰的统称。目前,汉服的形制被归类为“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和“襦裙制”四大基本类别。“衣裳制”最为古老,即是上衣下裳分裁,圈内认为起于黄帝尧舜,延续至明代,不限男女。“深衣”形成于周代,是衣裳分裁之后又在腰部缝缀在一起,这又分为“曲裾”和“直裾”两大类,依然不限男女。“袍服”诞生于隋唐,明显区别于深衣,是上下无缝衔接为一体,分出了圆领袍、褙子、长衫、直缀、道袍、僧衣等多个种类,在宋明两代流行。“襦裙”本质依然是上衣下裳,发展到汉代之后特指为女性的短衣长裙,之后衍生出了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等款式。而汉服的审美和款式随着复兴运动,在近年不断加入时尚花纹元素,在这些基础形制上又有着巨大、丰富的变化。
(摘编自毛翊君《汉服:审美、生意和身份认同》,《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12月2日)
材料二:
1月2日,来自广东省各地及省外的750名汉服爱好者齐聚番禺,共庆新年。该活动上,设有传统文化集市、汉服社团报告、晚会表演等,90后汉服爱好者纷纷表示,“汉服很美,穿上很开心”。1月4日至5日,首届“南国汉服嘉年华”在广州举办,来自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区众多汉服协会组织与爱好者共同展示汉服之美。现场随处可见两位身穿汉服的“同袍”相遇,双手合拢作揖,轻轻点头致意,并互道一声问候。“其实穿汉服就是一种自我表达”,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穿衣服早就不只是为了保暖,年轻人期望通过衣服去实现一定的自我表达,汉服是典型的自我表达类产品。它代表‘我是这个人群的一员,我的审美与品味是这个样子,以及我与其他人的不同’。”
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是不少年轻人眼里的古风时尚。“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近些年古风逐渐被大众了解、接受并喜爱,表现形式包括音乐、服饰、诗词、图画、建筑等方面。古风文化作为一个圈层文化,尤其在年轻人中间有较大的吸引力。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可看出,汉服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
(摘编自莫斯其格《汉服,会成为你的日常吗?》,《广州日报》2020年1月8日)
材料三:
2019年汉服消费者购买汉服的动机分布图
2019年汉服消费者购买汉服的价格分布情况图
(摘编自艾媒报告《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数据调查、用户画像及前景分析报告》)
材料四:
据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报道,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汉服资讯数据显示,70%以上的接受调查者拥有2套以上汉服。且对比以往数据,汉服的拥有率和拥有度还在不断上升。汉服火爆的同时,其背后的问题也要小心。汉服在线上原创店上新之后,往往有许多山寨店抄袭其款式,山寨店通过更低的价格取胜。尽管原创店家会采取举报等措施维权,但收效甚微。不少汉服商家实行“预订”制度,由于汉服制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制作工期较长,在购买过程中,商家会要求消费者先支付部分订金,并约定缴纳尾款、交付货物的时间,但有消费者在等待过程中会提出退款要求,这给不少商家带来了困扰。购买汉服的群体中,还存在正统汉服对改良汉服的“鄙视”,宋明服饰对魏晋服饰、唐服饰的“鄙视”。小众服饰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其衍生出了庞大的二手交易市场,但高度C2C(customer to customer,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的市场很难从监管层面规范,滋生了不少交易骗局。近几年来,汉服销量翻升,但服饰的生产批次和数量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店家为了赶工,就很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购买汉服还存在“翻车”的风险。
(摘编自任娇等《一件汉服带动的商机与文化流行》,《新京报》2019年9月14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下汉服的形制有四大基本类别,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和“襦裙制”,其中“衣裳制”最为古老,影响深远。
B. 汉服的四种基本形制不限性别,而诞生于隋唐时期的“袍服”比较特殊,与上衣下裳分裁式的形制不同,它是上下无缝衔接为一体的。
C. 古风已成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它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形式多样,除了汉服,还表现在音乐、诗词、图画、建筑等方面。
D. 目前我国汉服市场消费人群众多,产业规模较大,汉服的拥有率不断上升,但汉服行业内部还存在诸多问题,买卖时要谨防交易骗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汉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来看,有近五成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汉服文化的喜欢,说明汉服文化的魅力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最大的。
B. 追求流行时尚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年轻人购买汉服的重要因素。与当代时尚相结合,这让以汉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迸发了新活力。
C. 约一半的汉服消费者表示三百元至五百元之间为通常购买的价格带,一百元以下的汉服估计质量得不到信任,汉服消费者反而不会购买。
D. 由于汉服制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制作工期较长,因此汉服的单价相对普通服饰来说较高,即使是上千元也会有消费者考虑。
6. 请结合材料四,概括在汉服市场活跃背后所存在的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孙道荣
认识老唐很偶然。
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
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
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
我摇摇头,身子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
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
还有这样的好事?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
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
我接过了伞。我说,谢谢你。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事情办得很顺利。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
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
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
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
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
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我认出来了,是老唐。
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他坚持不肯。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
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一问,果然是婺源的。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穷呢,哪敢浪费啊?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
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 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 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
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
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
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
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我也记住了,老唐。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还有这样的好事?”“还有这样的好人?!”,就细腻地刻画了“我”猜忌厌恶的心理。
B. 文中通过老唐之口补叙自己修伞的人生遭际,既是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C. 本文情节一波三折。“我”不想要老唐的伞,受用后去还伞,询问老唐为何准备这么多的伞,老唐谈自身修伞的经历。
D. 小说结尾“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的交代,照应了标题,使结构严谨完整,又卒章显志,意在引发读者思考。
8.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补天”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0——13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军职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以能政,就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充盐铁判官。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淳化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未几,改正使,召归。会李至守洛都,表若拙佐治,改度支员外郎,通判西京留司。久之,柴禹锡镇泾州,复奏为通判,迁司封员外郎,部送刍粮至塞外,优诏奖之。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河决郓州,朝议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因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巨堤于采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
河平,真授转运使。召还,拜刑部郎中、知潭州。时三司使缺,若拙自谓得之。及是大失望,因请对,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求纳制命。上怒,谓宰相曰:“士子操修,必须名实相副,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凡用人,岂以亲疏为间,苟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乃追若拙所授告敕,黜知处州,徙温州。代还,复授刑.部.郎中,再为盐铁判官,改兵部郎中、河东转运使,赐金紫。会亲祀汾阴,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输河中以助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擢拜右谏议大夫,徙知永兴军府。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则许贸易,民赖以济。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知澶州。蝗旱之余,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陈若拙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军职/若拙恳辞
B.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军职/若拙恳辞
C.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军职/若拙恳辞
D.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军职/若拙恳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C. 制命,指皇帝敕命或拟订命令,文中是指请求皇帝收回他外地任职的敕令。
D. 刑部,六部之一,主管刑罚、律法、监察、考核等职事,长官为刑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若拙才能出众。他年幼好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走上仕途,凭借治理之才不断升迁,还曾得到皇帝褒奖。
B. 陈若拙自负任性。三司使职务空缺,他自认为应该担任,失望之余找借口父母年老,不愿外地任职,惹怒太宗,被贬黜。
C. 陈若拙深受赏识。皇帝认为他颇有才干,特地委以朝廷重任,并勉励他奉公职守,只要有所建树,名声官位会水到渠成。
D. 陈若拙勤政为民。郓州黄河决口,他上奏免除六州百姓应缴纳的梢木;遭遇蝗旱之灾,他勤于政务,受到百姓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
(2)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则许贸易,民赖以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徐侃
安凤
一自离乡国,十年在咸秦。
泣尽卞和血,不逢一故人。
今日旧友别,羞此漂泊身。
离情吟诗处,麻衣掩泪频。
泪别各分袂,且及来年春。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善用数字传情,首联“十”字渲染离乡之久,第二联“一”字渲染孤独之深。
B.第三联直抒胸臆,“羞”字既写出诗人处境的窘迫,也暗含对旧友显贵的艳羡。
C.“麻衣掩泪频”这一典型细节刻画出诗人寒士形象,也饱含诗人送别的无限情意。
D.此诗语言平实质朴,都是沉痛语,诗人先写十年身世,为后面的别离更添酸辛。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又悲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回想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时威猛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弦音低沉、冷滞乃至渐息若滞的状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分析,南京本轮疫情为同一个传播链且源头已经确定,目前完成的相关病毒基因测序均为德尔塔毒株。不但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各方都应该高度引起重视,避免此前的防控成果 。
抗疫像打仗,唯快不破。( )。德尔塔毒株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席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 甚至再现疫情高峰。面对严峻形势,必须以最快速反应、最有力出击,严格采取管控措施,动员全社会共同防疫,防止变异病毒在中国持续扩散。
应对变异毒株,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坚决做到集中隔离、应隔尽隔,全力救治患者,及时透明发布信息,遏制省内疫情扩散 ;其他省份和地区要加强相关人员协查,把疫情遏制在萌芽状态。此外,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无论是从严实施外防输入高风险人员封闭管理,还是强化环境和物品消杀,抑或是有关联人群主动进行核酸检测,人人做好抗疫的战斗员,才能让疫情防控堡垒 。
“我们曾经过的还不是最艰难的,更艰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当疫情防控成为一场持久战,“动态清零”或许是最现实的目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毁于一旦 死灰复燃 曼延 金城汤池
B.毁于一旦 卷土重来 蔓延 固若金汤
C.功亏一篑 死灰复燃 曼延 固若金汤
D.功亏一篑 卷土重来 蔓延 金城汤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我们应对变异病毒的当然之举,也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B.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了这样的宝贵经验,当然我们也要这样去应对变异病毒
C.我们应该这样去应对变异病毒,这也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D.这是我们在抗疫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应对变异病毒的当然之举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都应该高度引起各方重视
B.无论就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还是就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各方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C.无论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还是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都应该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D.不但就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而且就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各方都应该高度重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①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②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③ ,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辦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答案】1. D 2. B 3. D
【1题详解】A.“首次将我国的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错误,由原文“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首次聚焦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称中国的‘80后’为‘小皇帝’”可知,原文是说将“80后”成为“小皇帝”,而不是“独生子女”。
B.“使‘后浪’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产生了逆反心理”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是想唤起对年轻一代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既定社会规范的行为的重视,……反而让他们有一种被监视感和挫败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知,原文只是客观地陈述,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C.“‘后浪’在成长中被‘前浪’贴上负面标签”错误,由原文“‘前浪’给‘后浪’贴标签,本意是想唤起对年轻一代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既定社会规范的行为的重视,督促他们回归主流价值体系,推动社会资源优先解决年轻一代可能出现的问题”可知,原文只是说“前浪”给“后浪”贴标签,并没有说“在成长中”被贴上负面标签。
【2题详解】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错误,文章利用的是“举例论证”,结合“前浪”和“后浪”来消除差异,而不是“对比”。
【3题详解】D.“只要……就……”过于绝对,由原文“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前浪’与‘后浪’之间的沟通,相互学习,求同存异,管控好分歧,以期消除代际隔阂与冲突,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可知,原文并没有说的这么绝对。
【答案】4. B 5. D
6. ①原创产品保护有限,山寨横行。②买家不够诚信,先预订后退款。③消费者内部鄙视链横行。④二手交易市场混乱,缺乏监管。⑤汉服生产跟不上销量,供给失衡。⑥产品质量难保证。
【4题详解】
B项,“汉服的四种基本形制不限性别”错误。由原文“‘衣裳制’最为古老,即是上衣下裳分裁,圈内认为起于黄帝尧舜,延续至明代,不限男女。‘深衣’形成于周代,是衣裳分裁之后又在腰部缝缀在一起,这又分为‘曲裾’和‘直裾’两大类,依然不限男女。‘袍服’诞生于隋唐,明显区别于深衣,是上下无缝衔接为一体,分出了圆领袍、褙子、长衫、直缀、道袍、僧衣等多个种类,在宋明两代流行。‘襦裙’本质依然是上衣下裳,发展到汉代之后特指为女性的短衣长裙”可知,“衣裳制”和“深衣”不限男女,“襦裙”发展到汉代之后特指为女性的短衣长裙。B错误。
【5题详解】D项,强加因果,由原文“不少汉服商家实行‘预订’制度,由于汉服制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制作工期较长,在购买过程中,商家会要求消费者先支付部分订金,并约定缴纳尾款、交付货物的时间,但有消费者在等待过程中会提出退款要求,这给不少商家带来了困扰”可知,原文中“制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制作工期较长”是商家要求消费者先支付部分订金的原因,与“汉服的单价相对普通服饰来说较高”无因果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一个常见的考点,可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也可以以简答题形式出现。在非连续性文本中表现为不同材料的信息整合与同材料内的信息整合。不同材料的信息整合要在同一材料内的信息整合基础上进行,特别要注意材料间的联系,要有整体意识。同一材料内的信息整合,要讲究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要求有意识地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对信息进行合理转述。
【答案】7. D 8. ①推进情节:“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我”的系列疑惑使情节得以发展;②衬托人物:“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 陈述者,通过“我”的活动 感受衬托老唐正直善良 急人之困的形象;③彰显主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探索,有助于揭示小说“理解互信 助人为乐”的主旨。④表达效果: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更真实可信。
9. ①暗示主人公老唐拥有“修伞”的手艺,创设故事写作背景;②以神话传说“补天”为题,象征老唐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③揭示主旨,篇末路人之言喻示人与人之间应消除隔阂和猜忌,理解互信 助人为乐。
【7题详解】A.“就细腻地刻画了‘我’猜忌厌恶的心理”错误,第一次心理活动,有“猜忌”心理是,但没有“厌恶”。第二次心理活动,“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可见“我”已经不再是猜忌心理,而是通过这次事件认识到他确实是个好人,十分感动。
B.“文中通过老唐之口补叙自己修伞的人生遭际”错误,老汤述说自己修伞的遭际,不是“补叙”,而是插叙。
C.“本文情节一波三折”错误,本文情节并没有什么大波折,只是很平常的日常小事。
【8题详解】第一人称叙述,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同时,“我”是整个故事的线索,文章通过“我”的遭遇,“还有这样的好事”“还有这样的好人”等,一步步推进了情节发展,让我们了解到了老唐这个人的生平故事。
“我”作为次要人物,还有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一则通过“我”与老唐相识,“我”从猜忌、怀疑到确信老唐就是“这样的好人”的过程,“我”受到老唐的帮助“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听老唐所说的话“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衬托老唐正直善良、助人为乐、急人之困的形象。
“我”的所思所感,其实也与读者所思所感相类,通过“我”的见闻、思考、感受,带读者顺利进入情境中,了解到老唐的为人和性格特点,从而挖掘出文章主旨:理解互信 助人为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补天”的标题来源于文末“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意思是说,修伞的人补好了伞,为人们遮挡住了风雨;下雨被人们认为是天漏了,故说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就是说修伞的人能遮雨。故而标题“补天”其实暗示了主人公的职业,是修伞匠。
修伞的人修好了破损的雨伞,解决了人们的实际困难;老唐修好的坏伞,为没带伞的人挡雨,是在做好事,为社会作贡献,这就像“补天”一样。“补天”的女娲是为了人们的幸福挺身而出,老唐也是为了帮助他人而修伞,以神话传说“补天”为题,象征老唐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
标题“补天”与结尾处“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相呼应,而这句话,修伞的老唐“记了大半辈子”,从他的行为中可见,他不但记着这句话,而且还一直在实践,一直在传承并弘扬“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的精神。揭示文章主旨:人与人之间应该消除猜忌,互相信任,助人为乐。
10.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该句句意是:陈若拙字敏之,小时候就喜欢学习,曾经拿着书信到晋王府去,太宗夸赞他应对得详细且言谈不俗,想要委任他担任军职,若拙恳切地推辞了。“诣晋邸”是“持书”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应对详雅”是“太宗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11.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主管刑罚、律法、监察、考核等职事”错误,刑部没有“监察、考核”的职能。
12.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特地委以朝廷重任,并勉励他奉公职守”错误;由原文第二段“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凡用人,岂以亲疏为间,苟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可知,不是委若拙以朝廷重任,而是外任;也不是勉励他,而是训诫他。
13.(1)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太宗看了奏章后对这件事感到惊讶,召见陈若拙当面告知并把清理判决的任务委派给他。
(2)当时邻郡闹饥荒,前任不允许邻郡百姓来买粮食,陈若拙就准许买卖粮食,百姓依靠这个得以度过饥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词:“系”,关押;“讶”,感到惊讶;“之”,代词,代这件事;“面”,当面;“疏决”,清理判决。第二句关键词:“岁饥”,闹饥荒;“市籴”,买粮食;“贸易”,买卖粮食;“赖”,依靠;“济”,度过。
参考译文:
陈若拙字敏之,小时候就喜欢学习,曾经拿着书信到晋王府去,太宗夸赞他应对得详细且言谈不俗,想要委任他担任军职,若拙恳切地推辞了。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甲科,将改变平民身份而出任监丞、鄂州通判,改任太子右赞善大夫、任单州知州。因为能力强又改任太常丞,升为监察御史,充任盐铁判官。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太宗看了奏章后对此感到惊讶,召见若拙当面告知并把清理判决的任务委派给他。升任他为殿中侍御史、兼任益州通判。淳化三年,就任西川转运副使,没过多久,升任正使,调回朝廷。恰逢李至驻守洛阳,上表奏请太宗允许陈若拙协助自己,陈若拙改任度支员外郎,通判西京留动。过了很久,柴禹锡镇守泾州,又上奏皇帝请陈若拙担任通判,陈若拙升迁为司封员处郎。押送军粮至塞外,太宗颁发诏书嘉奖他。入京做盐铁判官,转任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相处不和睦,请求调任到其它地方,于是改任开拆司主判。皇帝北巡,命令李沉留守东京,任命若拙为判官。郓州黄河决口,大臣们商议迁移城池来躲避水患,派若拙与阎承翰前去谋划处置,不久又任命他暂时代理京东转运使,于是他派遣士卒堵塞王陵口,又到齐州疏浚水流,在采金山修筑巨堤,并上奏朝廷免除所征收的六个州的梢木五百万,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水患平定,任命为转运使。召还京城,拜为刑部郎中、潭州知州。当时三司使空缺,若拙自己认为能得到这个职位。到这时他感到很失望,于是上奏,说父母年老,不愿远行,请求收回成命。太宗大怒,对宰相说:“读书人的品德修养,一定要名声和实际相符,听说若拙很有才干,特别升迁并委任他到外藩任职,他却这样贪图地位与俸禄。凡是用人,哪能凭关系的亲疏呢?如果能够竭尽全力一心为公,建立功业,哪里还用担心不能获得名声和地位呢?”于是追回授予若拙的敕命,贬黜他到处州,又调任到温州。调回京城后,又授予刑部郎中,第二次担任盐铁判官,后改任兵部郎中、河东转运使,被赐予金袍紫带。正逢皇帝亲自到汾水南面祭祀,若拙把所管辖的粮草布匹钱物等运送到河中补充所需经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上奏说若拙有才干贡献,于是提升他为右谏议大夫,调他管理永兴军府。当时邻郡这年闹饥荒,前任不允许邻郡百姓来买粮食,若拙到任,就准许买卖粮食,百姓依靠这个得以度过饥荒。又调任凤翔府,调入京城,任命他担任给事中,管理澶州。蝗灾、旱灾之后,勤于政事,百姓上书请求他留任。天禧二年去世,六十四岁。
15.B16.①漂泊的愁苦,离乡十年,羁旅长安;②怀才不遇的悲哀与孤独:遭际如卞和怀和氏璧而无识得璧玉者;③无所作为而面对朋友的羞愧;④与朋友分别的不舍;⑤对未来的希冀。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 横槊赋诗 ②. 哀吾生之须臾 3、金戈铁马 4气吞万里如虎 ⑤. 退将复修吾初服 ⑥. 唯昭质其犹未亏
17.B 18.D 19.C
17.第一空,毁于一旦:形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毁灭。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语境指不使防控成果毁灭,应用毁于一旦,“ ”排除CD;
第二空,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语境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势力”得到控制后又重新恢复,应用“卷土重来”,排除A;
第三空,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曼延:连绵不断。语境指不要让疫情向周围扩展,应用“蔓延”;
第四空,固若金汤: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墙,灌满滚水的护城河,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语境指让堡垒坚固,不易攻破,应用“固若金汤”。故选B。
18.前文抗疫像打仗,唯快不破是已有的防疫经验,后文提到德尔塔毒株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席卷全球”,从前后衔接来看,应把“积累了这样的宝贵经验”放在前,把“应对变异病毒的当然之举”放在后,排除AC; “这”做主语指代前文,联系更紧密,排除B。故选D。
19.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强加关系,“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前两个分句与后一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应用“无论……还是……(都),排除”AD;二是不合逻辑,主客倒置,“各方”是主体,“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是客体,应是各方应高度重视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 “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或本轮“疫情的传播趋势”“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排除B。三是语序不当,高“度”应修饰“重视”,不能修饰“引起”。故选C。
【答案】 ①在生物学意义上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语句的能力。①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是在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何为鲸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②由下句“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可知,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说明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③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说明细菌把硫化物转化为了“有机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 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
【答案】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22.【审题】(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其中材料包含两段话。第一段着重解释“力行”的出处及含意;第二段强调“力行”的作用、力行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力行品格”的主要内容。
写作任务是紧扣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的身份,联系自身发展深入思考、认真规划,写一篇文章。
(二)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写作主题为“力行”
材料已明确了“力行”的内涵,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力行”的意义与价值,即“仁”“君子之大德”;“力行”的表现,即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
任务二: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
材料中两段话都侧重闸述“力行”的传统价值,如“力行”的出处、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等等,写作任务要求联系民族复兴重任,即侧重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
“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是这篇作文写作者的角色定位,写作时应“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
【立意】
1.用行动诠释责任,以力行彰显担当;
2.在激情力行中绽放青春光芒;
3.力行,让青春无悔。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