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二节 离子反应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的电离,
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能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 |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概念 在① 水溶液里 或熔融状态
下能导电的② 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③ 和 熔融状态
下都不能导电的④ 化合物
物质 类别 酸:H2SO4、H2CO3等 碱:NaOH、NH3·H2O等 盐:NaCl、CaCO3等 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等 水 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CO、P2O5等
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
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CCl4等
注意 事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
不是非电解质;(2)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必须是自身发生电离,有些化
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导电,但并不是自身发生电离,而是生成物电离,
这类化合物不是电解质,如NH3、CO2、SO2;(3)在水溶液里或熔融
状态下导电是电解质具备的性质,但不具备条件时电解质不能导
电,如固体氯化钠、纯硫酸不导电
知识拓展 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可进一步分类: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
质,包括:强酸、强碱、大多数盐类;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
碱、水等。
易错警示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Cu、NaCl溶液。
(2)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如固态NaCl、液态HCl等;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
质,如铁、铝等金属单质。
(3)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如CO2、SO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
均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强弱与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溶解性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如碳酸钙,其溶解性小,溶液导电性差,但其属于强电解质。
2 | 电解质的电离
1.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⑤ 自由移动 的离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易错警示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正确标出离子所带电荷数:不能随意书写离子符号,离子所带电荷数必须等于
该元素或原子团在该化合物中的化合价。离子的个数用阿拉伯数字标在离子符
号之前。例如,铁离子应写成Fe3+,而不能写成Fe2+或Fe+3;2个OH-写成2OH-而不能
写成(OH ;在溶液中HC 不能拆成H+和C ,而HS 必须拆成H+和S 。
(2)质量守恒:“ ”两边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3)电荷守恒:正电荷总数=负电荷总数。
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3 | 离子反应
1.概念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⑨ 离子 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离子反
应。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能够 减小 。
(1)反应生成 沉淀 ;(2)反应生成 气体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弱
酸、弱碱和水。
4 | 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1.概念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 离子符号 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书写步骤(以氯化钡与硫酸钠溶液反应为例)
(1)微溶物处理方式有如下三种情况:
a.出现在生成物中写化学式;
b.是反应物处于溶液时写离子符号;
c.是反应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写化学式。
(2)溶液中铵盐与碱反应加热生成物中写成NH3,不加热写成NH3·H2O。
(3)浓盐酸、浓HNO3在离子方程式中写离子符号,浓H2SO4保留化学式。
(4)弱酸、弱碱和HC 、HS-、HS 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5)单质、氧化物保留化学式。
3.注意事项
1.适度饮水有益于健康,但过量饮水使体内电解质浓度过低,导致生理紊乱而引起
“水中毒”。水是一种电解质( √ )
2.百味之首是食盐。氯化钠在熔融时能产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生电
离 ( √ )
3.SO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2、NH3均是电解质 ( )
提示:电解质导电必须是自身发生电离,SO2、NH3在水溶液中自身并不电离,而是
与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
4.Na2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2SO4 2Na++S ( √ )
5.NaHSO4在水中发生电离产生H+,故NaHSO4属于酸 ( )
提示: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NaHSO4属于酸式盐。
6.CaCO3与HCl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 +2H+ H2O+CO2↑ ( )
提示:CaCO3是难溶性固体,不能拆分成离子。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7.AgNO3溶液与NaCl溶液反应和AgNO3溶液与盐酸反应都可用Ag++Cl- AgCl↓
来表示 ( √ )
提示:离子方程式能表示一类反应。
8.稀H2SO4与Ba(O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 BaSO4↓ ( )
提示:稀H2SO4与Ba(OH)2反应除了生成BaSO4沉淀外,还有水生成,离子方程式为
Ba2++2OH-+2H++S BaSO4↓+2H2O。
1 | 探究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因素
“湿手不要摸电器,安全用电要牢记”,夏天手出汗后不能触摸或擦拭电器,否
则容易出现触电事故,一旦有人因接触电线发生触电事故,应用干燥的木棒或竹
竿移走电线。
问题
1.为什么出汗后的手容易导电
提示:人体的汗液中含有盐类,汗液中的盐发生电离产生可自由移动的阴、阳离
子,可以导电。
2.化学中还有哪些物质的溶液可以导电
提示: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可以导电。
3.溶液的导电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
电解质种类 导电原因
碱和盐 固态时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能导电
酸 固态或液态时只有分子,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如液态HCl、H2SO4、H3PO4等;在水溶液里受水分子的作用,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能导电
活泼金属 氧化物 在熔融状态下自身能电离出阴、阳离子,在水溶液里可能和水反应生成新的电解质——碱,如Na2O,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出Na+和O2-,在水溶液里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发生电离产生Na+和OH-而导电(Na2O与水的反应在下一章学习)
电解质的电离与导电的关系
(1)不同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2)电解质的电离与导电的关系
①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
的离子,离子带正、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导电。
②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及
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导电性实验可以作为研究电解质电离本质及反应机理的有效方法。
(1)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里,若灯泡亮,广口瓶内的物质A可以是 (填序
号)。
①酒精 ②氯化钠溶液 ③稀盐酸 ④硫酸铜溶液
(2)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装置(如下图所示)中,若向某一电解质溶液中逐滴加入
另一溶液时,则灯泡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的是 (填字母)。
A.盐酸中逐滴加入食盐溶液
B.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石灰乳中滴加稀盐酸
D.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思路点拨
解析 (1)酒精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氯化钠溶液、稀盐酸、硫酸铜溶液中都含
有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
(2)溶液能否导电,取决于溶液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导电性强弱则由离
子浓度大小及所带电荷多少等因素决定。D选项中,发生反应H2SO4+Ba(OH)2
BaSO4↓+2H2O,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几乎没有离
子,继续滴加Ba(OH)2溶液,Ba(OH)2过量,溶液中Ba2+、OH-数目增多;石灰乳中自由
移动的离子浓度小,加稀盐酸生成了可溶性的CaCl2,溶液导电能力增强。
答案 (1)②③④ (2)D
方法技巧
(1)比较溶液导电性时要先分类,再比较。
(2)涉及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的分析,应首先明确反应前溶液中离子种类和浓度,
再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看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最后作出判断。
2 | 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人体胃液中有胃酸(0.2%~0.4%的盐酸),起到杀菌、助消化等作用,但胃酸的量
不能过多或过少,它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胃酸过多时,医生通常用“小苏打
片”或“胃舒平”给病人治疗。
1.用小苏打片(主要成分为NaHCO3)治疗胃酸过多症的离子方程式怎样书写
提示:HC +H+ CO2↑+H2O。
2.“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试着写出其治疗胃酸过多症的离子方程式。
提示:Al(OH)3+3H+ A +3H2O。
3.结合上面实例,分析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要正确拆分反应物、生成物:①要将易溶于水、
易电离的电解质写成离子的形式;②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如水、
弱酸、弱碱)等写成化学式。
问题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的“六看”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Fe加入硫酸铜溶液中:2Fe+3Cu2+ 2Fe3++3Cu(错),正确的应为Fe+Cu2+
Fe2++Cu。
(2)看是否符合拆写原则
如石灰石加入稀盐酸中:C +2H+ CO2↑+H2O(错),正确的应为CaCO3+2H+
Ca2++CO2↑+H2O。
(3)看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如Na2CO3与稀硫酸反应:C +H+ CO2↑+H2O(错),正确的应为C +2H+
CO2↑+H2O。
(4)看是否遵循电荷守恒
如钠与稀硫酸反应:Na+2H+ Na++H2↑(错),正确的应为2Na+2H+ 2Na++H2↑。
(5)看是否漏掉参加反应的离子
如Cu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S BaSO4↓(错),正确的应为Cu2++S +
Ba2++2OH- Cu(OH)2↓+BaSO4↓。
(6)看是否符合阴、阳离子的个数配比
如Ba(OH)2溶液和稀硫酸反应:Ba2++OH-+H++S BaSO4↓+H2O(错),正确的
应为Ba2++2OH-+2H++S BaSO4↓+2H2O。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C )
A.硝酸汞溶液和铝反应:Hg2++Al Al3++Hg
B.氧化钙和盐酸反应:O2-+2H+ H2O
C.CO2通入过量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 CaCO3↓+H2O
D.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 H2O
思路点拨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思维流程
解析 A项,电荷不守恒;B项,CaO应写化学式;D项,CH3COOH为弱酸,应写化学式。
步骤 内容
第一步 确定“少量”物质中参加反应的离子及数目
第二步 按“少量”物质的离子充分反应的原则,确定
“过量”物质所提供的离子种类与数目
第三步 书写离子方程式
第四步 检查质量(原子)、电荷是否守恒
归纳总结 “以少定多法”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
3 | 离子共存的分析判断
判断多种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可归纳为:一色、二性、一反应。
(1)一色——溶液颜色
几种常见有色离子:
离子 Cu2+ Fe3+ Fe2+ Mn
溶液颜色 蓝色 棕黄色 浅绿色 紫色
(2)二性——溶液的酸碱性
①在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如C 、S 、S2-、CH3COO-等)不能
大量存在。
②在强碱性溶液中,H+及弱碱阳离子(如N 、Al3+、Fe3+等)不能大量存在。
(3)一反应——复分解反应:如Ba2+与S 不能大量共存,Ag+与Cl-不能大量共存等。
在下列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B )
A.无色透明的水溶液中:K+、Mg2+、I-、Mn
B.强碱溶液中:Na+、K+、C 、N
C.有S 存在的溶液中:Na+、Mg2+、Ba2+、H+
D.强酸溶液中:N 、HC 、S 、Cl-
思路点拨
离子共存题目的3步解题流程
解析 A项,含Mn 的溶液呈紫色,不能在无色透明的水溶液中存在,错误;B项,在
强碱溶液中,Na+、K+、C 、N 四种离子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正确;C项,Ba2+和
S 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错误;D项,在强酸溶液中HC 不能大量存在,错误。
高频考点
离子反应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过程,而离子共存是离子反应考点中的高频考
点。在新高考化学题目增加的背景下,离子共存题目考查的频率会更高。解决离
子共存问题时应特别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颜色等。(共23张PPT)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 |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与特征
1.实质:电子的① 转移 (即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特征:元素② 化合价 发生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关系
2 |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置换反应③ 一定 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④ 一定不 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4)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易错警示
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3O2 2O3。
3 | 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实例:
2.单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实例:
4 | 氧化剂和还原剂
1.概念
(1)氧化剂:在反应中⑤ 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 的物质。
(2)还原剂:在反应中⑥ 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 的物质。
2.联系
3.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物质种类 常见物质
氧化剂 部分非金属单质 O2、Cl2等
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H2SO4、HNO3、KMnO4、FeCl3
等
还原剂 活泼的金属单质 Al、Zn、Fe等
某些非金属单质 C、H2等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CO、SO2等
5 | 氧化性和还原性
1.氧化性和还原性
(1)氧化性:表示氧化剂⑦ 得电子 能力强弱的性质。
(2)还原性:表示还原剂⑧ 失电子 能力强弱的性质。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氧化性、还原性性质的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某同学在烧水时,不小心把水洒在炉火
上,结果发现炉火更旺了,原因是H2O和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了水煤气(CO和H2),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g) CO+H2,试着分析该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哪种物质。
提示:在该反应中碳原子失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CO是氧化产物;H2O得电子被还
原,是氧化剂,H2是还原产物。
学有所用
1.冶炼金属钛(Ti)的第一步反应为TiO2+2C+2Cl2 TiCl4+2CO,该反应属于氧化
还原反应 ( √ )
2.冶炼金属钛(Ti)的第二步反应为2Mg+TiCl4 2MgCl2+Ti,该反应中TiCl4失去
电子被氧化 ( )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3.利用沙子制备晶体硅的工艺流程为沙子(SiO2) Si SiCl4 Si,涉及的
三步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 √ )
4.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合价升高或降低,没有化合价不变的元素 ( )
提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化合
价降低,有些元素不参与电子得失过程,化合价不变。
5.黑火药爆炸反应为S+2KNO3+3C K2S+3CO2↑+N2↑。在该反应中,C发生氧
化反应,S和KNO3发生还原反应 ( √ )
提示: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可知S、N化合价降低,S、KNO3发生还原反应,C化合价
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6.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情况为 ( )
提示:转移的电子数错误,应转移4e-。
7.磷单质在反应4P+3KOH+3H2O 3KH2PO2+PH3中只作氧化剂被还原 ( )
提示:部分P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部分P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P既作氧化剂又作
还原剂。
8.Fe3+→Fe的过程中得到3个电子,Cl2→Cl-的过程中得到2个电子,所以氧化性Fe3+>
Cl2 ( )
提示:氧化性表示得电子能力强弱,与得电子多少无关。
9.金属阳离子一定只具有氧化性 ( )
提示:处于中间价态的金属阳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
10.Na+处于最高价,因此具有强氧化性;Cl-处于最低价,因此具有强还原性 ( )
提示: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但氧化性不一定很强;处于最低价
时,只有还原性,但还原性不一定很强。
1 |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人体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Fe2+,正是这些Fe2+使血红蛋白分子具有载氧功能。亚
硝酸钠(NaNO2)可将人体血红蛋白中的Fe2+转化为Fe3+,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
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如果误食亚硝酸钠中毒,可服维生素C解毒。
问题
1.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为什么Fe2+能被氧化为Fe3+ Fe2+具有氧化性吗 分析总结
元素的化合价与氧化性、还原性有什么关系
提示: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Fe2+处于中间价态,可以失去电子被氧化为F ,也可以
得到电子被还原为Fe。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
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如果误食亚硝酸钠中毒,可服维生素C解毒。分析维生素C可以解毒的原因是什
么 试着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维生素C和Fe2+的还原性强弱。尝试思考并总
结同一种氧化剂和多种不同的还原剂反应时,反应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提示: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将亚硝酸钠还原,减少Fe2+被氧化的量,从而缓解中
毒症状。服用维生素C后亚硝酸钠先氧化维生素C,说明维生素C的还原性比Fe2+
强。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 将按照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反
应;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 将按照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反应。
3.能否将中毒的过程描述成:“中毒是因为Fe2+首先失去电子被氧化,然后亚硝酸
钠得到电子,被还原” 为什么 据此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和还原剂
失电子的过程有何规律存在
提示:不能。因为氧化剂得电子和还原剂失电子同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
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铊(Tl)盐与氰化钾(KCN)被列为A级危险品。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
够发生:①Tl3++2Ag Tl++2Ag+,②Ag++Fe2+ Ag+Fe3+,③Fe+2Fe3+ 3Fe2+。
下列离子氧化性比较顺序正确的是 ( D )
A.Tl3+>Fe3+>Ag+ B.Fe3+>Ag+>Tl3+
C.Tl+>Ag+>Fe2+ D.Tl3+>Ag+>Fe3+
思路点拨
解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解题模板
应用得失电子守恒规律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
2 |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汽车都已经装上了如图所示的尾气处理装置。在催
化剂的作用下,尾气中两种主要的有毒气体反应生成两种无害气体,两种无害气
体均为空气中的成分。
问题
1.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哪些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由示意图可知两种有毒气体为CO和NO,两者反应生成的无害气体均为空气
中的成分,即N2和CO2,化学方程式为2NO+2CO N2+2CO2。
2.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应遵循哪些守恒规律
提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基本原则
3.配平化学方程式:H2S+HNO3 S↓+NO+H2O。
提示:第一步标变价,H2 +H O3 ↓+ O+H2O
第二步列得失,H2 + H O3
O
第三步求总数,从而确定氧化剂(或还原产物)和还原剂(或氧化产物)的化学计量数。
H2 + H O3
O
故H2S的化学计量数为3,HNO3的化学计量数为2。
第四步配系数,先配平变价元素,再利用原子守恒配平其他元素:3H2S+2HNO3
3S↓+2NO+4H2O。
第五步查守恒,其他原子在配平时相等,最后利用O原子守恒来进行验证。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HCl(浓)+ MnO2 Cl2↑+ MnCl2+ H2O;
(2) Cu+ HNO3(稀) Cu(NO3)2+ NO↑+ H2O;
(3) S+ KOH K2S+ K2SO3+ H2O;
(4) ClO-+ Fe(OH)3+ Cl-+ Fe + H2O。
思路点拨
首先分析价态变化情况,根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特点确定
配平方向是正向配平,还是逆向配平,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步骤
配平化学方程式。
解析 首先标出化合价的变化情况,然后利用得失电子守恒规律配化学计量数,
最后利用原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
答案 (1)4 1 1 1 2 (2)3 8 3 2 4 (3)3 6 2 1 3 (4)3 2 4
OH- 3 2 5
方法技巧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
(1)全变从左边配:氧化剂、还原剂中某元素化合价全变的,一般从左边反应物着
手配平。
(2)自变从右边配: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分解、歧化)一般从右边着手配平。
(3)缺项配平法:先将得失电子数配平,再观察两边电荷。若反应物这边缺正电荷,
一般加H+,生成物一边加水;若反应物这边缺负电荷,一般加OH-,生成物一边加水,
然后进行两边电荷数配平。
(4)当方程式中有多个缺项时,应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找准氧化剂、还原剂、氧化
产物、还原产物。(共26张PPT)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认识物质的转化。
1 | 物质的分类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同素异形体
(2)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2.常见的分类方法
含义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举例
含义 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
举例
2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概念及组成
(2)分类
a.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9种分
散系:
b.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
注意:(1)溶液与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2)分散
系都是混合物。
2.胶体
(1)Fe(OH)3胶体的制备
方法:向一定量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
色,停止加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
(2)胶体的性质
性质 现象及原理 应用
透过性 胶体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
膜。利用半透膜分离胶体中的
杂质分子或离子的操作叫做渗
析 分离、提纯胶体
丁达尔 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胶体内部
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因为
可见光通过胶体中的分散质微
粒时发生了散射 鉴别溶液与胶体
知识拓展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电泳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的比表面积
很大,能吸附离子,从而使胶体微
粒带电,胶体微粒在外电场的作
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除尘等
聚沉 把酸、碱、盐等物质加入胶体
中或加热、搅拌胶体,胶体形成
沉淀析出的现象 盐卤点豆腐等
吸附性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的比表面积
很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悬浮
固体等 净水
3 | 物质的转化
1.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1)酸(以HCl为例)
(2)碱[以Ca(OH)2为例]
(3)盐(以Na2CO3为例)
2.物质的转化
1.端午节包粽子的“返青粽叶”多以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为添加剂,长期
食用有害健康,胆矾属于混合物 ( )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水共存物为纯净物 ( √ )
3.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材料,直径一般在2~20 nm之间,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则碳
纳米管属于胶体 ( )
4.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 ( )
提示: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属于盐。
5.某气体经过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一种单质( )
提示: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如O2),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
合气体)。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6.胶体不一定呈液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属于物理变化 ( √ )
提示:胶体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可见光散射造成的,属
于物理变化。
7.物质间的转化是可认识的、有规律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在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时,要特别关注反应条件和环境 ( √ )
8.中国古代常用草木灰浸泡后的滤液洗涤衣物,该浸泡液中含有碳酸钾,碳酸钾是
钾盐,也是碳酸盐 ( √ )
|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是一种均匀混合物,胶体的性质有:丁达尔效
应、聚沉、电泳现象、渗析作用、吸附性等。医学上越来越多地利用高度分散
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如胶态磁流体治癌术是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作
为药物的载体,在磁场作用下将药物送到病灶处,从而提高疗效;利用渗析原理设
计肾透析仪等。
图1 图2
问题
1.图1所示的现象是什么 该现象为什么能发生 在化学学科中这种现象有什么应用
提示:图1所示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造成的。可以利用
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
2.滤纸孔径大约是100 nm,半透膜的孔径大约是1 nm,分析溶液、胶体、浊液中的
分散质粒子能否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提示: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既不能透过滤纸也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分散质粒
子既能透过滤纸又能透过半透膜;胶体中的胶粒只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3.利用粒子的透过性不同,医学上设计了肾透析仪(图2)治疗因为肾功能衰竭引起
的血液中毒,分析血液透析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血液是胶体,血液中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透过半透膜,而血液内的毒性物
质则可以透过,从而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
(2021河南焦作高一上期中)将蛋白质溶液放在半透膜上静置,溶液的成分通
过半透膜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能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蛋白质溶液
B.该半透膜的孔径大小可能为200 nm
C.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
D.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泥沙和淀粉溶液
思路点拨
解析 将蛋白质溶液放在半透膜上静置,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蛋白质分子
不能,说明蛋白质溶液是胶体,因此Fe(OH)3胶体和蛋白质溶液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不能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蛋白质溶液,A错误;胶体微粒的直径在1~
100nm之间,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该半透膜的孔径大小不可能为200
nm,B错误;淀粉溶液属于胶体,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微粒可以透
过半透膜,因此该半透膜可用来分离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C正确;泥沙和淀粉溶
液的微粒直径都大于该半透膜的孔径,因此该半透膜不能用来分离泥沙和淀粉溶
液,D错误。
(2021广东珠海二中高一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B )
①“卤水点豆腐”“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都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②提纯Fe(OH)3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过滤
③明矾能做净水剂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
④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中,可以长时间加热
⑤向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溶解形成棕
黄色溶液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思路点拨
熟练掌握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吸附性等,根据胶体的这些
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 卤水点豆腐、黄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都与胶体聚沉的性质有关,①正
确;提纯Fe(OH)3胶体,采用的方法是渗析,②错误;明矾做净水剂利用了其溶于水
生成氢氧化铝胶体的性质,氢氧化铝胶体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③正确;在制备
Fe(OH)3胶体的实验中,长时间加热会导致胶体聚沉,④错误;向Fe(OH)3胶体中加
入过量稀硫酸,先发生胶体的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稀硫酸过量后,氢氧化铁与稀
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形成棕黄色溶液,⑤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