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一氧化碳
2.环保、能源、资源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其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雨水显弱酸性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引起的
C.生活中,人们常用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3.下列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一氧化碳
4.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A.禁止烟火 B.禁止吸烟 C.禁止带火种 D.禁止放鞭炮
5.下列能源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天然气 B.一氧化碳 C.太阳能 D.木柴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过滤法能将硬水软化
B.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
D.生活中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对自来水进行软化
7.开发利用海洋能源可成为实现“双碳”日标的“蓝色途径”。下列海洋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风能 B.波浪能
C.石油 D.潮汐能
8.下列燃料属于未来最理想燃料的是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醇 D.氢气
9.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增加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C.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
10.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材着火可用水浇灭,因为水能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图书、档案、精密仪表等失火应使用干粉灭火器,而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
C.蜡烛用嘴一吹就会熄灭,是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D.一般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1.“生命可贵,安全第一”。下列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晚上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B.图书档案起火,立即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用煤炉取暖时,在煤炉上放一壶水防止煤气中毒
D.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12.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进入CO2浓度大的山洞用火把照明 B.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D.用点燃的木条检验煤气罐是否漏气
13.下列物质充分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和氮气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甲烷和氧气 D.一氧化碳和氢气
14.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设计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B.该过程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最终生成两种分子
15.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保持不变
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③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④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
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⑦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④⑥⑦ B.①②⑤⑦ C.①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⑤⑥
二、填空题
16.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能够节能,原因是___________。
(2)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都属于___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含硫煤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其中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
(4)矿井下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后,专家提出注入液氮灭火的方案。液氮可用于矿井灭火的原因有: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氮气能隔绝氧气以及___________。
17.化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口吹灭蜡烛,其灭火原理是___。
(2)氢能源的优点是①来源广;②热值高;③___。
(3)冬天取暖大量使用含硫煤,排放的___(填化学式)气体,会形成酸雨。
(4)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的原因是___。
18.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它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回答下列与燃烧有关的问题:
(1)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
(2)如下图是利用W形玻璃管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已知:红磷着火点240℃,白磷着火点40℃。
a.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所示实验(可燃物足量),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_。
b.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已知W形玻璃管的容积为200mL,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大约______mL。
(3)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可用湿抹布盖灭,湿抹布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
19.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1)自然界中有很多含“碳”的物质。其中金刚石属于______(选填“单质”或“化合物”),它的同素异形体有______。
(2)含碳的矿石燃料,燃烧后均有 CO2产生,大气中 CO2含量过多的后果是______,目前替代含碳的矿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可以有______。
(3)海水可以溶解吸收一部分的 CO2,写出水与 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将CO2转化为固体含碳化合物,称之为“固碳”,写出一种“固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4)中国科学家将 CO2转变成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转变的过程中,你认为还需要的原料可能是______。
三、推断题
20.A、B、C、D为常见的物质,四种物质之间会发生如下反应: ,已知D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密度最小的气体,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由两种元素组成,C可用于灭火,且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1:9,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如图是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其中甲、乙、丙、丁都是固体,且甲、乙是黑色固体,丁为红色单质:A和B常温时呈液态,且组成元素相间:E、G常温时呈气态,且组成元素相同。请你推断:
(1)物质B的化学式为_______,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写出一个反应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
(4)反应③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2.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甲、丙实验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__。
(2)若要探究燃烧的另一条件,乙中的A为_________。
(3)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3.碳足迹计算器能够简便查出人类活动所排放CO2的多少,并在屏幕上显示需要种植多少棵树木进行抵偿。某次使用天然气供暖所排放的CO2质量为3.52kg,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请计算:
(1)这次供暖消耗甲烷(CH4)的质量是多少?_____
(2)若一棵树每天能吸收50gCO2,则上述使用天然气供暖所排放的CO2需要一棵这样的树吸收约_____天(结果保留整数)。
24.氢气是理想的高能燃料,其燃烧产物对环境无污染。若充分燃烧8g氢气,在标准状况下,最少需要氧气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约为1.43g/L)?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A 6.C 7.C 8.D 9.C 10.D 11.C 12.A 13.C 14.D 15.C
16.(1)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汽油充分燃烧
(2)混合物
(3)酸雨
(4)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17.(1)降低温度至蜡烛着火点以下(或使温度低于着火点,并清除了石蜡蒸气)
(2)无污染
(3)SO2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8.(1)氧气浓度不同
(2) 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少氧气或氧气浓度不够等 40
(3)隔绝氧气(或空气)
19.(1) 单质 石墨、C60等
(2) 引起温室效应 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3) CO2+H2O=H2CO3 CO2+Ca(OH)2=CaCO3↓+H2O
(4)水
20.CuO CuO;CuO+H2Cu+H2O; O2
21.H2O C 或 分解反应
22.(1)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80℃水
(3)
23.(1)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消耗甲烷的质量为x,
解得x=1.28kg
(2)3.52kg=3520g,若一棵树每天能吸收50gCO2,需要的天数为 ,
答:(1)这次供暖消耗甲烷(CH4)的质量是1.28kg;(2)若一棵树每天能吸收50gCO2,则上述使用天然气供暖所排放的CO2需要一棵这样的树吸收约70天。
24.44.7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