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5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1-18 10:5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鲁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素养解读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运用综合思维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地理实践力。
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4.感受自然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逐点探究(一) 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关键能力]
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的是D。
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结合实例分析如下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 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学科素养]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思考探究]
1.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2.上述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
3.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
提示: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训练评价]
2020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地名中国》摄制组前往中国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龙首渠(洛惠渠)开始探访拍摄。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做了详细记载。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1~2题。
1.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解析:第1题,由题意和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是利用地势实现自流,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第2题,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流水侵蚀加强,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D 2.C 
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下图是某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与气温关系统计曲线。据此完成3~4题。
3.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自然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可塑性 D.临界性
4.气温25 ℃以上,该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量不再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CO2
解析:第3题,绿色植物净光合作用量会受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养分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土壤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从图中信息看,气温在25 ℃以上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量明显增大,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却增长缓慢,是由于气温越高,土壤蒸发越强,土壤水分逐渐不足,绿色植物吸收水分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量的增长。故其主要制约因素最有可能是水分。
答案:3.A 4.B 
土壤是由岩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复杂的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的,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两大循环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海陆变迁、乙—水循环、丙—生物作用、丁—风化作用
B.甲—海陆变迁、乙—大气循环、丙—生物作用、丁—风化作用
C.甲—搬运作用、乙—大气循环、丙—变质作用、丁—侵蚀作用
D.甲—搬运作用、乙—水循环、丙—变质作用、丁—侵蚀作用
6.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
A.甲环节的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无关
B.乙环节的迁移数量内陆一般高于沿海
C.丙环节的转变速度一般与海拔无关
D.丁环节的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
解析:第5题,甲环节表示岩石在地壳抬升运动作用下,由海底到达地表,表现为海陆变迁;乙环节表示伴随着水循环过程,地表疏松碎屑物质被带到江河湖海;丙环节为生物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丁环节通过风化作用将块状岩石变成疏松碎屑物质,释放矿物质。第6题,土壤是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甲环节为海陆变迁,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有关;乙环节为水循环,沿海水循环更活跃,故其迁移数量一般高于内陆;丙环节为生物作用,海拔高的地区,生物数量少,转变速度较慢;丁环节为风化作用,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
答案: 5.A 6.D 
逐点探究(二)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必备基础]
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表现
从全球角度看 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
以及自我 等
从区域尺度看 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 特征
生命系统
调节功能
相对一致性
2.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表现
从全球角度看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 与__________
从区域角度看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 和 是统一的
发生机制
发展过程
形成原因
发展过程
3.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概念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稳定: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稳定: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大气中氧气的稳定、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学科素养]
材料一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是皇家猎苑。后来,开垦伐木使此地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黄沙荡荡,看不到尽头,数百里外的京城失去了天然屏障,内蒙古高原的风沙毫无遮挡地南侵,沙尘笼罩成为北京冬春季常见的景象。
材料二 1962年,国家决心建立国有林场,恢复被破坏的植被,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奋斗,如今这里绿树遍地、花开草长,绿水青山也换来了金山银山。
[思考探究]
1.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最初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放苑开垦、掠夺式采伐导致的植被破坏等。
2.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尝试解释这种现象。
提示:阴坡蒸发小,土壤水分含量多,土壤墒情好,土壤水分要素影响植被的分布。
3.塞罕坝,京城绿色屏障的“前世今生”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塞罕坝环境变迁的核心要素是植被,其遭到破坏使自然环境趋向恶劣,恢复、保护植被则促使其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
[训练评价]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自然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
C.人类活动 D.下垫面状况
2.图示各要素及自然环境的演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差异性 B.复杂性
C.整体性 D.稳定性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的相互作用关系可知,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季风,而季风是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第2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A 2.C 
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面貌的变化。如图是北美洲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20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三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4.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与1990年相比,该河流2020年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提高。C正确。第4题,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的变化有含沙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原因可能是水库面积增加,调节了河流的流量;经济林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减少,含沙量减少。B项正确。
答案:3.C 4.B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右图),与非洲大陆最近距离为386 km,南北长达1 700 km,东西宽约600 km,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来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第(2)题,注意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1)类型:热带雨林。形成原因: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在山脉东侧形成迎风坡。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分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体系构建]
[学以致用]
1.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形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形成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请思考:按照“蝴蝶效应”的原理,在黄河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2.2019年9月到2020年1月初,澳大利亚一场让人始料未及的山火,带走了近5亿动物,其中包括2万只考拉,烧毁了1 000万公顷林地,2 000处房屋毁于一旦……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存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请思考: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中的哪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提示:人类活动使树袋熊栖息地中的桉树甚至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树袋熊的食物短缺,栖息地消失,影响树袋熊的生存。植被破坏同时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