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海水“晒盐”
一、选择题(共16题)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0g 水溶解 36g 氯化钠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时,100g 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 36g 氯化钠
C.20℃时,把 136g 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 36g 氯化钠
D.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36:100:136
2.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有三态变化,是由于水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B.水电解时,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一端产生氢气
C.水可以鉴别硫酸钡和硫酸钾二种白色固体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C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t1°C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甲形成甲的饱和溶液
C.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3°C降低到t2°C,均有晶体析出
D.t1°C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
4.蔗糖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比在冷水中的小
B.将蔗糖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后恢复至原温度,有结晶现象
C.温度升高,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t1℃和t2℃时的两份蔗糖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可能相等
5.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像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 t1℃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 c 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 t1℃升高到 t2℃时,所得物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a>b
C.t1℃时,100ga、c 两物质的溶液中,含 a、c 的质量相等
D.t2℃时,等质量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 0℃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 c
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5℃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35℃时,30 g甲加入50 g水中,得到80 g甲溶液
C.降低温度,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D.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7.下列有关这些方案的评价正确的是A.只有甲乙可行 B.只有乙不可行 C.只有丙不可行 D.都可行.
A.甲:利用CO2气体就能区分NaOH、Ca(OH)2和稀盐酸三种溶液;
B.乙:若有石蕊试液,就有办法鉴别NaOH、Na2CO3、Na2SO4和硫酸四种溶液;
C.丙:有酚酞和BaCl2溶液,就能鉴别盐酸、硫酸、Na2CO3、NaOH和KNO3五种溶液;
D.丁: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就能将HCl、BaCl2、Na2C03、NaCl四种溶液鉴别出来
8.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30克a物质加入到7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
C.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将 t2℃时b物质的溶液降温到t1℃,溶液一定变为饱和溶液
9.根据图示实验、部分记录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B.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
D.常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
10.根据下表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NaCl/g 35.8 36.0 36.3 36.6 37. 0
KNO3/g 20.9 31.6 45.8 63.9 85.5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在20℃时,10g水中加入5gNaC1可得到15g溶液
D.要将混有少量NaCl的KNO3提纯可用蒸发结晶
1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丙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C.组成为N点的甲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变为M 点的溶液
D.将t2℃时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
12.在pH=13的环境下,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A.K+、Na+、H+ B.、、K+
C.K+、Na+、Cu2+ D.、、H+
13.下表是氯化钾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C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钾 31.0 34.0 37.0 40.0
碳酸钠 12.2 21.8 39.7 49.6
A.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20°C时,将30g氯化钾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不饱和溶液
C.30°C时,向139.7g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30g水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8.4%的溶液
D.氯化钾的溶解度比碳酸钠大
14.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根据所给图表(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40℃ 20℃ 40℃
水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不溶 不溶
A.上述图象表示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B.2℃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
C.40℃时,若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l00g酒精中,都能形成饱和溶液
D.40℃时,将适量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15.取等质量的下列条件下的Ca(OH)2溶液,吸收CO2最多的是
A.10 ℃的不饱和溶液 B.10 ℃的饱和溶液
C.30 ℃的不饱和溶液 D.30 ℃的饱和溶液
16.下列关于物质的鉴别、除杂、提纯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B 检验自来水是否为硬水 加入明矾
C 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加水溶解,测温度
D 除去KCl固体中的MnO2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共6题)
17.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成鉴别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___ ___
(2)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a管产生的气体是___,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该管尖嘴处,打开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___。
(3)图乙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4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4g,这句话的含义是___。将室温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升温(不超过100℃),发现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请根据溶解度曲线解释原理:___。
(4)某石灰水含有氢氧化钙1.48g,要使该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至少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请在答题纸上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18.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化学研究的热点。
(1)控制 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______效应,加压水洗法可捕集 CO2,是 因为压强增大时 CO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石灰石循环法可用于捕集烟气中的 CO2,该方法以 CaO 捕集 CO2,将所得产 物在高温下煅烧可重新获得 CaO 和 CO2,高温煅烧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为______,生成的 CaO 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其在 捕集过程中对 CO2具有良好的______性。
(3)对 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该过 程主要改变的是______。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______。
(4)CO2可用于食品保鲜,实验测得气体中 CO2的体积分数增加,其溶液的酸性 也随之增加,推测:
①气体中 CO2体积分数增大时,造成酸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溶液中______浓度 增大(填化学式)。
②智能化食品包装通过颜色变化显示包装内 CO2气体含量的变化,举出一种可通 过颜色变化用于该智能化包装的物质______。
(5)为研究某公园中植物与大气间的碳交换,对该公园一年内每天的气温及光 合有效辐射进行测量,结果见图1 和图2。通过测量其一年内每天空气中 CO2含量等数据,分析所得碳交换的结果见图3。碳交换以每月每平方米植物吸收或 释放 CO2的质量表示,正值为净吸收 CO2,负值为净释放 CO2。
①由上图可推测,影响公园中植物与大气碳交换的因素有______。
②为进一步研究环境因素对公园中植物与大气碳交换的影响,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出发,还需测量的重要因素是其一年内每天______的变化。
19.I、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1)在蒸发池中促进水分蒸发,主要是利用了___________(填序号之一)。
a.潮汐能 b.生物能 c.电能 d.太阳能
(2)上述流程中得到的卤水,是氯化钠的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从海水到制得粗盐,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a.只有物理变化
b.只有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II、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 为红色单质。A、B、C、D、E、F 六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 。
请回答: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F 与 B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将两只用于医学研究的小白鼠分别放入盛放C、F的两个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小白鼠很快都死了。造成小白鼠死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20.(1)请根据下列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已知水的密度约为1 g/cm3)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取100 mL水,加入25 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 全部溶解,得溶液A
再加w g硝酸钾,搅拌,恢复到20℃ 恰好饱和,得溶液B
再加25 g硝酸钾,搅拌,恢复到20℃ 得溶液C
加热 全部溶解,得溶液D
冷却至20℃ 析出晶体,得溶液E
①表中w的值为__________。
②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溶液是B和___(填序号),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精确到0.01%)。
(2)许多果农用钼素去促进东魁杨梅优质丰产;金属元素钼(Mo)通常用作合金及不锈钢的添加剂。化工生产中制备金属钼的主要流程如下图:
①步骤A中,灼烧钼矿通常会将矿石粉碎成小颗粒,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有:a烧杯b玻璃棒c漏斗d酒精灯等四种仪器,如果在实验室模拟步骤B,则不需要选用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③写出步骤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前景远大。
(1)海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获取的矿物质之一。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所得到的母液是当时温度下氯化钠的_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金属镁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国防工业,从卤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反应序号)。
(3)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侯氏制碱法”,是向滤出NaHCO3晶体后的NH4Cl溶液中加入NaCl粉末,析出可用作肥料的NH4Cl。NH4Cl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 ℃时,NH4Cl的溶解度___________NaCl的溶解度(填写“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②若把t1 ℃时NH4Cl和NaCl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均升温到t2 ℃,则t2 ℃时NH4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③已知t1 ℃时,NH4Cl的溶解度为36 g;t2 ℃时,NH4Cl的溶解度为60 g。在t1 ℃时,向盛有2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90 g NH4Cl固体,充分溶解,然后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t2 ℃,则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2.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先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再进行消毒.X是一种常见的自来水消毒剂,工业上制取X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2NaCl+2X,则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NaClO2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__.
(2)井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属于硬水.可用加入_____的方法区别井水和蒸馏水.请写出生活中降低井水硬度的一种方法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水与其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已省去).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CH4→H2O→Ca(OH)2→H2O
(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水一定是溶剂
B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C 水不可以用来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钙四种固体
D 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5)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
②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图4所示的实验中,小烧杯内盛放的是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某同学要使小烧杯内有固体析出时,他应向大烧杯的水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填字母).
A 氧化钙 B 氯化钠 C 氢氧化钠 D 硝酸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没有指明温度,故A错误;
B、20℃时,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里含有36g氯化钠,不是100g,故B错误;
C、20℃时,136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所以将其蒸干,可得到36g氯化钠,故C正确;
D、在20℃时,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选项中没有指明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2.C
【解析】
试题分析: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水分子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A项错误,水电解时,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一端产生氧气,电源负极一端产生氢气,B项错误,硫酸钡不溶于水,硫酸钾可以溶于水,故可以鉴别,C项正确,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说法,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D项错误,故选C。
3.D
【详解】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C时,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此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B、t1°C时,甲的溶解度为20g,即100g水最多溶解20g甲,50g水最多溶解10g甲,因此向50g水中加入15g甲,形成甲的饱和溶液,正确;
C、甲、乙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因此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3°C降低到t2°C,均有晶体析出,正确;
D、t1°C时,甲的溶解度为20g,即100g水溶解20g甲形成饱和溶液,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错误;
故选D。
4.B
【详解】
A项,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的溶解度大;C项,温度升高,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化;D项,t1℃和t2℃时只指明了温度不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多少没有限制,其所含溶质的质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5.D
【详解】
A、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所以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于c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题干没有说明c溶液的状态,故A错误;
B、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高到t2℃时,溶解度增大变,溶质不变,溶剂不变,所以所得物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a<b,故B错误;
C、t1℃时,100g a、c两物质的溶液中,溶液状态不能确定,所以含a、c的质量不能确定,故C错误;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等质量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c溶液中的溶剂质量最大,温度降低到0℃时,溶剂质量不变,还是t2℃时的溶剂质量,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c,故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A、15℃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35℃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30g甲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0g甲,得到70g甲溶液,故B错误;
C、降低温度,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故C错误;
D、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
甲:向三种溶液中分别通入二氧化碳,若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钙溶液,若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向未鉴别的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上一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若沉淀消失的则是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则甲能鉴别;
乙:将四溶液取少许加入石蕊溶液,能使石蕊变成红色的是硫酸,不能使石蕊变色的是硫酸钠,能使石蕊变成蓝色的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硫酸加入变蓝的溶液中,能产生气泡的是碳酸钠,剩下的为氢氧化钠,可以鉴别;
丙:向五种溶液中分别加入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的是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若无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稀硫酸和硝酸钾溶液,向已变红的两溶液中分别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有沉淀生成的是碳酸钠溶液,若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向未鉴别的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溶液生成的是稀硫酸,若无明显变化的是稀盐酸和硝酸钾溶液,向未鉴别的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已鉴别的碳酸钠溶液,若有气泡冒出的是稀盐酸,若无明显变化的是硝酸钾溶液.故丙能鉴别;
丁: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只有气体生成的是稀盐酸,只有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钡溶液,即有沉淀生成又有气体生成的是碳酸钠溶液,即无沉淀生成又无气体生成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丁能鉴别.
以上都正确;故选D.
8.C
【详解】
A、温度不确定,a物质的溶解度和b物质的溶解度不能比较大小,错误;
B、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所以100克水恰好能溶解30克a物质,刚好达到饱和,30克a物质加入到70克水中时有一部分a物质会结晶析出,故该项错误;
C、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他们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将 t2℃时b物质的溶液降温到t1℃,溶液不一定变为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由溶解度图可知,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g,则20g水中溶解氯化钠最大质量大于5g,可判断a中一定为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c中溶液的温度为100℃,此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40g,则2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8g,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选项错误;C、由选项B判断,c为饱和溶液,由图中可知溶液b中氯化钠未溶解完,则b溶液在加热过程中一直为饱和液,选项正确;
D、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影响较小,应用蒸发结晶法提取氯化钠晶体,选项错误,故选C。
10.B
【详解】
A、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不符合题意;
B、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溶解度:氯化钠>硝酸钾,30℃时,溶解度:硝酸钾>氯化钠,说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符合题意;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该温度下,10g水中加入5g氯化钠,只能溶解3.6g,可得到3.6g+10g=13.6g溶液,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要将混有少量NaCl的KNO3提纯可用降温结晶,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解析】
试题分析:A、升高丙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错误;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溶解度都变大,但是没有加入溶质,溶质质量分数都不变,错误;C.组成为N点的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M 点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把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质也可恒温蒸发水,正确;D.将t2℃时的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错误。故选C
12.B
【详解】
A、pH=13为碱性环境,其中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不能和氢离子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硝酸根、碳酸根、钾离子可以在碱性环境下大量共存,符合题意;
C、pH=13为碱性环境,其中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氢氧根和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根不能和铜离子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D、铵根离子和氢离子都会与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B
【详解】
A、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
B、20 °C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0g,所以该温度下将30 g氯化钾加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
C、30 °C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39. 7 g,所以该温度下139.7 g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39.7 g,向该溶液中加入30g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未指明温度,
不能比较氯化钾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大小,故 D错误。
故选:B。
14.B
【详解】
A、20℃时,碳酸钠在酒精中不溶,溶解度为零,所以上述图象表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错误;B、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C、4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g,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100g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酒精,错误;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40℃时,碳酸钠不溶,所以再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出现浑浊,错误。故选B。
15.B
【分析】
从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相同温度下,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高。
【详解】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等质量10℃的饱和溶液比30℃的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多;同一温度下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大,故等质量的上述溶液中,10℃的饱和溶液所含氢氧化钙的质量最多,吸收CO2最多。故选B。
16.C
【详解】
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木炭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木炭不反应,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能使溶液温度降低,加水溶解,测温度可以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符合题意;
D、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故可通过溶解、过滤除去二氧化锰,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钾,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样品,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后,同时振荡 出现较多泡沫、较少浮渣的样品为软水,出现较多浮渣,较少泡沫的样品为硬水 O2 木条燃烧得更加剧烈 40℃时,每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0.14g 氢氧化钙 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下降, 室温下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氢氧化钙部分固体析出,溶液浑浊 0.88g(详见解析过程)
【详解】
(1)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样品,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后,同时振荡 出现较多泡沫、较少浮渣的样品为软水,出现较多浮渣,较少泡沫的样品为硬水
(2)水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和氢气,体积比为1:2。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a管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小,a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剧烈。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该管尖嘴处,打开活塞,可观察到木条燃烧得更加剧烈的现象;
(3)图乙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4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4g,这句话的含义是40℃时,每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0.14g 氢氧化钙;将室温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升温(不超过100℃),发现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原理是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下降, 室温下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氢氧化钙部分固体析出,溶液浑浊;
(4)设:至少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x。
x=0.88g。
答:至少需要二氧化碳的质量是0.88g。
18.
(1) 温室 增大
(2)
吸附
(3) 分子间隔 干冰升华吸收热量
(4) H2CO3 石蕊试液
(5) 气温、光照强度 水分含量
【分析】
(1)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会加剧温室效应,所以控制CO2的排放,是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是因为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2)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为:,生成的CaO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其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
(3)
对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分子间隔,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所以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4)
①气体中CO2体积分数增大时,pH变小,溶液的酸性增强,即溶液中碳酸的浓度增大;故填:H2CO3;
②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可使用石蕊试液;
(5)
①由如图可推测,影响公园中植物与大气碳交换的因素有气温、光照强度;
②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为进一步研究环境因素对公园中植物与大气碳交换的影响,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出发,还需测量的重要因素是其一年内每天水分含量的变化。
19.d 饱和 a CuO 不同
【详解】
I、(1)在蒸发池中促进水分蒸发,主要是利用的是太阳能,故填:d。
(2)上述流程中得到的卤水,是析出氯化钠晶体后的溶液,故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从海水到制得粗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只有物理变化;
故填:a。
II、D为红色单质,因此D是铜.由图示中的②可知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以确定C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钙,结合图示和题干中所给的信息可以知道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含有铜元素又是黑色粉末的物质是氧化铜,即B是氧化铜,能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的黑色粉末A是单质碳,F能与B反应生成铜,二氧化碳C和碳A反应能生成一氧化碳,所以F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B反应可以生成铜D;则:
(1)B的化学式为CuO,F与B发生反应,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②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一氧化碳使小白鼠死亡,是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使小白鼠死亡,是由于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故不同;
20.6.6 A CE 24.01%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提高钼矿利用率 d MoO3+3H2Mo+3H2O
【详解】
(1)①由图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故20℃时,取100mL水,加入31.6g硝酸钾,溶液恰好饱和,故w=31.6g-25g=6.6g;
②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取100 mL水,加入25 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A为不饱和溶液;
再加w g硝酸钾,搅拌,恢复到20℃,恰好饱和,得溶液B,溶液B为饱和溶液;
20℃时,溶液B是饱和溶液,再加25g硝酸钾,搅拌,恢复到20℃,溶质不再溶解,所得溶液应为饱和溶液,故溶液C为饱和溶液;
加热,溶质全部溶解,得溶液D,溶液D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达到饱和,不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
冷却至20℃,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达到饱和,故溶液E为饱和溶液。
故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
③2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B和CE;
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①将矿石粉碎成小颗粒,可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提高钼矿利用率;
②步骤B实现了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过滤操作不需要酒精灯,故填:d;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MoO3与氢气反应生成Mo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饱和 ② 等于 等于 9∶20
【解析】
(1).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所得到的母液是当时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2). 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所以氢氧化镁和盐酸生成氯化镁和水是中和反应。 (3).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t1℃时,NH 4Cl的溶解度等于NaCl的溶解度 (4).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所以t1℃ 时NH4Cl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均升温到t2℃,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变大,溶质的质量都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相同。 (5). t2℃时,NH4Cl的溶解度为60g。,所以200g水中最多可溶120g氯化铵,在t1℃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90g NH4Cl固体,充分溶解,然后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t2℃后固体全溶,则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9:20;
22.ClO2 -1 肥皂水 煮沸 CaO+H2O═Ca(OH)2 AD 甲 N 30℃时甲和乙(或M和N)的溶解度相等 D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氯、钠、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2、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氯、钠、氧子个数分别为2、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2个氯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中钠显+1价,氧显 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的化合价为+3价;
(2)硬水加肥皂后,产生的泡沫很少,还会形成白色垢状物;而软水则形成较多泡沫,把水煮沸能使水中钙、镁粒子沉淀,煮沸是常用的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
(3)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属于化合反应;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方程式是;
(4)A.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水一定是溶剂,故正确。
B.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结构不变,只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故错误。
C. 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碳酸钙不溶于水,故水可以用来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钙四种固体,故错误。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5)①从图1中可以知道甲没有完全溶解,则说明甲中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以知道:P点表示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小烧杯内盛放的是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某同学要使小烧杯内有固体析出时,则应降低温度;而氧化钙、氢氧化钠溶于水升温,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故向大烧杯的水中加入硝酸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