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导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第一课时
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881-1936
作品简介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名人评价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名人评价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鲁迅先生同乡好友孙伏园先生撰写的挽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
孙伏园
斯诺
题解
纪念
对人的尊称
背景介绍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后发生了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人物简介
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读文正音
洗涤 不惮 尸骸
桀骜 寥落 赁屋
绯红 噩耗 菲薄
浸渍 喋血 黯然
攒射 惩创
词语积累
长歌当哭
用长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殒身不恤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广有羽翼
到处都有帮凶。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词语积累
痛定思痛
意为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
目不忍视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出离愤怒
指的是比愤怒更甚,形容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
情节梳理
第一部分
(1、2)
纪念刘和珍的缘由;
纪念烈士
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
追忆刘和珍的生平;
认识过程
遇难经过概况
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
(6、7)
“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
请愿方式不当
精神永存人间
文本探究
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哪些小节主要记刘和珍的?记了她哪些活动?
明确:三、四、五
(生活艰难中,定进步期刊;)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听鲁迅先生授课;虑及母校前途;向执政府请愿;为请愿而死。
文本探究
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请找出相关描写中的关键词。
想象中的刘和珍
桀骜锋利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
微笑着,很温和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
微笑着,很温和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
黯然至于泣下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
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
微笑着的,和蔼的
叙述事件
神态细节
文本探究
写人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明确: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
文本探究
由此看来,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文本探究
请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颁奖词。要求:人物特征鲜明,句式变化多端,词汇五彩缤纷,修辞手法典型。字数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她以柔弱的身躯,扛起一个民族的良知;以坚决的反抗,唤醒黑幕之下的正义;以殷红的鲜血,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罪恶的子弹,洞穿她的身躯,却无法穿透她对自由的追求。她从容笑对惨淡与鲜血,殒身不恤,鼓舞后人奋然前行!
第二课时
思考
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必要” 在:
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
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
思考
鲁迅的笔还触涉及哪些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反动势力
爱国青年
庸人
思考
鲁迅的笔还触涉及哪些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反动势力
反对势力:
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感情:
对反动者和流言家是愤恨控诉;
爱国青年
思考
鲁迅的笔还触涉及哪些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爱国青年: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感情:
对刘和珍、革命青年等是沉痛悼念、牺牲精神高度赞扬 ;
庸人
思考
鲁迅的笔还触涉及哪些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庸人:
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感情:
对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是痛心。
思考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思考
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
大量木材——小块煤;
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思考
以“回望刘和珍”为题写一篇短文,叙议结合,融入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例文】
仿佛回到上个世纪的北平,三月春光嫣然,你穿着素雅的学生装,手里拿着刚刚送到的《莽原》,带着和蔼的微笑,走向青瓦灰墙的教室,这样的季节本就是属于你的美好!可那非人间的浓黑要绞杀一切的美好,于是你走在请愿队伍的前面,要用铿锵的呐
思考
以“回望刘和珍”为题写一篇短文,叙议结合,融入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喊,刺破夜的苍穹。坚硬的子弹,柔弱的身躯,嘈杂的街市,淋漓的鲜血,只有笑容始终挂在你的脸上。当身躯倒下的时候,又是什么始终屹立不朽?那是你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刚强,是为国、为正义殒身不恤时的勇毅和从容。不仅仅是你,还有张静淑、杨德群,还有千千万万为了国家正义而牺牲的人们,他们是真正的猛士,以此来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真正的价值。
思考
以“回望刘和珍”为题写一篇短文,叙议结合,融入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刘和珍君,你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或许因为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世事安稳下,我考虑更多的是电视剧什么时候更新,考试什么时候开始。而真正的有心人,是会从这些许文字中努力找寻当时的痕迹,并对那些忠勇之士铭记在心,并真诚地向所有无论以何方式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以及那些追从自己内心做出选择的勇士致以最大的尊敬。
点评
本文以课文为据,合理想象,用叙描的方式复活刘和珍的形象,在此基础上生发议论,赞其勇毅,并与现实之我进行对照,讴歌个体生命对社会的担当。
全文字里行间充斥着鲁迅的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但如此丰富、高强度的情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并没有表现为不可抑制的热力喷发, 而在语言上呈现出冷热交错的独特风格, 在冷静的理性中,情感更显强烈、复杂、深沉。
作者用自己的血泪,奉献给读者一颗鲜红而不屈的心,情发于死,念在生前;于死者寄生者之情,求生者之道,不愧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