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8 15:1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6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科 历史 版本 人教版
课时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教育和教学不可分割,学科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视野结构。”历史学科素养的构建与历史教学密不可分。本课设计中,以“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向世界”、“以和平共处的原则影响世界”、“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为框架,多层次、多角度的再现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注重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问题连续体理论落实 该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本课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 新中国后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如何理解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通过这三个核心问题,统领课堂始终,学生跟随问题设置,不断思考,迸发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与学的状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和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通过介绍新中国诞生之初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史实说明中国在五十年代的外交概况。同时, 也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应该对新中国外交史实较高兴趣,特别是周总理的外交风采略有了解。但是, 他们对新中国外交活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等不太清楚,教师有必要作详细分析。为了激 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影像和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形势图。由于学生没有 接触世界史,所以很难认识到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历史情境, 让学生切身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辅以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运用问题教学法, 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感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以及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二)教学难点
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材料和图片,结合教材,分析美苏两国对待新中国的不同态度, 一个敌视,一个友好。学生依据材料进行分析新中国当时的不利局面,因此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历史教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历史视频、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运用文字材料、图片、节选视频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结合问题导读、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英《南京条约》鉴订时的场景 材料二: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引出问题:依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外交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感兴趣的图片入手,提出问题,容易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 思考。 仔细 观察 中英 《南京条约》鉴订时的场景,认真研读材料
导 二,获取相关信息, ( 1”-
入 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 1’01”)运用
新 题。 多媒体以棋盘
课 的形式展示图
片和文字材料,
(1” 文字材料能引
- 发学生的思考,
1’01 图片更能抓住
”) 学生的吸引力,
根据图片和材 穿梭历史时空,
料, 交流讨论, 讨 再现历史场景。
论发言, 得出特征:
中国近代外交是没
有尊严、屈辱的外交。
由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引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从而导出学习新课内容。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材料二: 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 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 就会成为从属国家。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周恩来 探究: 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重点解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 研读这两则材 ( 1’01”- 2’25”)运用自定义动画飞入文字,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料, 结合教材, 交
流讨论交流。
一 、
以 独
立 自
主 的
形 象
面 向 得出结论, 外
世界 交政策: 新中国奉
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 1’ 从材料中归纳有效信息。 设计意图:运用二则材料引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培养学生从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世界最强大的 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态度怎样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一: 世界两大阵营的形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 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 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 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面,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策》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国对华态度如何? 通过学生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引出苏联和新中国关系。 设计意图: 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展示材料】 图 1 图 2 图 3 图 1:1949 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 外交。
01”-
-
11’2
1”)
观察图片《世界
两大阵营的形成》, (2’25”-
并 阅读材料二, 6’26”)旋
根据问题讨论发言。 转文字,增
强视觉效果,
配合击掌的
动作,更有
互动性。
回答: 敌视态
度, 外交孤立, 不
与中国建交, 并对
中国实行封锁和禁
运。
观察图 1 和图
2 , 得出中国与苏联发展友好关系; 观察图 3 , 得出新
中国第一年在外交 ( 6’26”-
上取得的成就。 11’21” ) 采
用旋转出示
图片, 吸引
学生的注意
力, 调动学
生积极性。
图 2:1950 年中苏签订友好条约 图 3: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探究: 为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新中国领导人是怎么做的?建国第一年, 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引导学生读图,回答后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三幅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感受建国第一年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渡: 建国第一年,中国不仅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还同邻国发展友好关系。因此,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回答: 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 建国一年内就与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播放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录像。 【展示图片】 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及有哪些内容? 【展示图片】 图 1:1954 年 6 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 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图 2: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与缅甸总理 吴努亲切握手。 探究: 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得到确认的?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 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 也体现在中国与 160 多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50 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材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 观看视频并读 图,结合教材回答。
( 11’21”-
回答: 提出是 14’45” ) 大
1953 年底,周恩来 屏幕播放周恩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 来总理访问印
时, 首次提出和平 度的录像并观
共处五项原则, 作 看图片, 方便
为处理两国关系的 学生观看, 激
原则; 内容有互相 发他们的爱国
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热情。
二 、 整, 互不侵犯, 互
以 和 平 共 处 的 不干涉内政, 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
原 则 回答: 1954 年
影 响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 ( 14’45”-
世界 缅甸, 分别与印度 16’28” ) 自
总理尼赫鲁、缅甸总 定义动画出
( 11 理吴努发表联合声 示图片, 增
’21 明, 双方一致同意 强视觉效果
”-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 感受周总理
20’3 则作为指导中印、中 的人格魅力
1”) 缅两国关系的基本 和外交风采。
原则。
( 16’28”-
20’31” ) 自
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历史意 义? 简要解读材料,多媒体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远影响: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展示材料】 习近平:“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 而是历久弥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 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探究: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 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尊重、平等、和平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设计意图:作为本课的重点,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全方位地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意义。设置探究问题,让学 生多角度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定义动画出示
文字, 小组讨
论 时 运 用 了
“ 计时器” ,
讨论时间为 2
分钟, 直观的
阅读材料一、二,交 计时变化, 让
流讨论,发言。 学生精确把握
时间, 提高学
生讨论的积极
性。
认真研读材料,
交流讨论, 积极发
言。
播放万隆会议视频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后,亚洲、非洲出现了近 30 个独立国家,帝国主义不甘心的失败,特别是战后成为世界霸主的美国,加紧在远东和东南亚制造紧张的局势,严重威胁了新兴独立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新兴国家认识到相互支持,团 观察图片, 阅读材料, 了解二战后的亚非的形势。
( 20’31”-
21’54” ) 直
观的图片文字,
有利于提高学
三、 生概括能力,
以求 充分发挥学生
同存 的主体性, 切
异的 实发挥了交互
智慧 式白板的功能。
感动
世界 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性。
讲解二战后, 亚非的形势, 指出新中
( 20’ 31”- - 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概况
37’30 观看视频, 阅 ( 21’54”-
”) 读书本,完成表格。 33’20”) 播
放视频, 感触
深刻, 激发
了学生的求
知欲。填表利
教师讲授,并展示材料: 用遮幕增加学
伊拉克代表认为共产主义是“ 独裁”, 生对知识的神
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秘感。
菲律宾代表主张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 产主义。 泰国代表认为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阅读材料, 讨 论问题, 并积极发
锡兰代表主张台湾应当成为一个独立国 言: 相同点是历史遭
家。 遇相同即都曾遭受 ( 33’21”-
探究: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 帝国主义侵略。面临 37’30” ) 分
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 问题相同即发展国 析求同存异运
异”的方针。如何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 家经; 维护民族独 用了“ 移动
异”? 立;促进世界和平。 展台” 的投
对学生简要点评, 讲解“求同存异”的 不同点有社会制度 屏功能, 将
方针,引出“万隆精神”,进行小结。 不同; 建设道路不 学生讨论结
设计意图:由录像、历史图片、文字材料 同。 果及时展现
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到屏幕上,
深入理解和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情况。运用史 学生上台解
料,探究突破“求同存异”这一难点。 说本组观点。
五 、 【展示材料】 一条外交新政策; 两个国家表敌友; 三个总理齐声明; 四字方针定万隆; 五项原则促和平。 设计意图: 一堂课的开头与结尾同等重要。本节课的执教思想是将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作为主基调, 结尾处顺承本课的全貌, 简明扼要地用“12345”总结本课,便于学生理 解和记忆。 学生齐读,发言解读这一句话的含义, 增强记忆,结束本课。
课 堂
小结 ( 37’30”-
40’01” ) 运
( 37 用白板梳理知
’30 识脉络, 并根
”- 据自己的理解
40’0 阐述本课知识
1”) 点并强调重难
点。
作业设计
历史小论文: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文体不限,800 字左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准备充分,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突出了重点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 过文字史料、图片、表格、视频等创设情境,设计有一定思考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调动了
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生生之间互动频繁,突出了以学生为本 的教学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 16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 1.外交政策; 2.原因; 3.成就 (二)以和平共处的原则影响世界 1.提出; 2.内容; 3.发展及影响 (三)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1.万隆会议的背景; 2.万隆会议的概况; 3.万隆会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