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8 13: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汕尾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市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
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
距离的内在矛
在艺术
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
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拔
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
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
语文
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
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
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1.签題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签案无效。
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
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
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
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共艺米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
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现代文阅读(35分)
材料二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心、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梁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
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
材料
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距离
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
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
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
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
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
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
关,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能太过,可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
能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
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
“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
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
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 艺术所用的
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
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
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
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
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
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
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
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空相隔的“距离”,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
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
理而获得的。
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
B.诗人要获得审美意味,就必须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
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
观照和品味。
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
C.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
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理想审美境界。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