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9 10:5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此高斋寥阒,岁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风悄悄而乱吟。坐穷檐而后无朋,进一觞以孤斟。步前除以彳亍,荷藜杖于墙阴。蔚有寒梅,谁其封植?未绿叶而先葩,发青枝于宿枿,擢秀敷荣,冰玉一色。胡杂遝乎众草,又芜没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羌洁白其何极
古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之《式微》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2、体味分析诗歌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领会诗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4、背诵默写诗歌。
朗读训练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
2、读出感情。
3、注意停顿。
4、朗读流利。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重点词语
⑴式:作语助词。微:昏暗。
⑵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在露水中。
⑷躬:身体。
诗句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知识目标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诗歌赏析
知识目标
1、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讨论探究
小结作业
知识目标
1、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之情。
2、课后预习《子衿》一诗。
第二课时之《子衿》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子衿》。
2品读诗词,体验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知识目标
1、简介《诗经》。(结合教材65页虚线里的内容)
2、说出《式微》的主要内容。
3、背诵《式微》。
复习检查
知识目标
朗读训练(注意字音、停顿、感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知识目标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一直在我的心间萦绕。
纵然我不前往与你相会,你难道就不捎个音信给我吗?
你所佩戴的那绿色的宝石,一直在我的脑海徘徊。
纵然我不前往与你见面,你难道就不主动前来?
走来走去望眼欲穿啊,在高高的城楼上啊!
一天没有见到你,仿佛像三个月一般漫长啊!
知识目标
合作探究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全诗采用了反复的手法。
2、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4、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的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知识目标
合作探究(艺术手法)
1、“赋”的运用。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2、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五言”。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使得整首诗韵律整齐,带有很强的节奏感。
3、“重章叠句”和“双生叠韵” 读起来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4、《子衿》不仅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描写手法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知识目标
练一练
1、背诵这两首诗,看谁背诵的最熟练。
2、试写一首能释放情感的诗歌。
知识目标
第三课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题目简介:
少府:官名,即县尉。
之:到,往。任:上任。之任:即赴任。
蜀州:今四川省崇庆县。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朋友之间的送别之作。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此诗则明朗乐观,诗中融入很深的离别之情,所倾吐的却是慰藉之意,不落窠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知识目标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高中宗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知识目标
朗读训练
1、读准字音。
2、读出感情。
3、注意停顿。
4、朗读流利。
试译全诗并稍作点评
知识目标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辅:护卫。
三秦:指关中地区。
五津:津,渡口;五津,指岷江上游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蜀州。
句意:长安城被关中之地护卫着,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
点评:叙述了两人一留长安,一往蜀州,将分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截平面倾斜于圆柱轴线时截交线的画法。
试译全诗并稍作点评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游:出外做官。
句意: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点评:诗人和友人都在他乡做官,在异地送别更是让人悲伤,但诗人发语却显得旷达。
试译全诗并稍作点评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比:紧靠,挨着。
比邻:近邻。
句意:四海之内只要有彼此互相理解而情谊深切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
点评:诗人笔锋一转,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不必悲伤。知心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试译全诗并稍作点评
读中学
动中学
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要。岐路:岔路,分手的路口。
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句意:不要在分手的岔道上,像儿女分别那样泪湿袖巾。
点评:此句发语高远,表明真挚的友情不会因距离的远近而有所改变,最后以劝勉作结,更显得这首诗的可贵。
讨论交流
1、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交代了什么?
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讨论交流
3、如何理解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大意是:只要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讨论交流
4、如何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互勉,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小结、作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课后整理课堂笔记并背诵本诗。
预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第三课时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习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反复朗读、背诵古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怀。
写作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投赠诗。投赠诗,即作者写给具体的人的诗歌作品,或者说作者专门赋诗送给某个人。如李白的《赠汪伦》。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朗读训练
1、读准字音。
2、读出感情。
3、注意停顿。
4、朗读流利。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翻译: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漲,和岸上几乎平接。 (天光映入湖面)湖水彷彿涵融着整个天空,水天相接,混合成整个浑然一体的天空。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翻译:水气蒸腾,弥漫整个云梦大泽。波涛汹涌,几乎要撼动了这座岳阳城。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翻译: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闲居无事,想想深觉可耻。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徒然看着那湖畔垂钓的人们,空自倾羡他们钓鱼,只有聊表倾慕之情!
诗歌赏析
首联写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平”字写出了水的充盈和湖面之阔;“涵”“混”两字呈现了洞庭湖的无边无际,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诗歌赏析
颔联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不仅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写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对仗
诗歌赏析
颈联意思是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采用了类比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借双关(“济”,渡水,又有救助、拯救的含义。如“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直挂云帆济沧海”)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民谋利,深感惭愧。
诗歌赏析
尾联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徒”是空空地、白白地,表现作者羡慕垂钓者,期望自己能被引荐的心情。用典故另翻新意,道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并将自己希望得到对方引荐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传达出来,不卑不亢。
小结、作业
这首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玩转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课后整理课堂笔记,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写景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