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古城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出题人: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以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摘编自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选自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有删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领域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的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如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2018年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他在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很早就获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我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多年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政策、运作举措。
早在2001年日本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21世纪以来,日本人在18年里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拿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其次,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科研经费投入占比最高的国家,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们搞科研: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时还没有取得大的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摘编自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2018年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2018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76岁,赤崎勇在50岁时还没有取得大的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6、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人物大春秋
马 德
前些年,单位还烧锅炉。有一次,几个人出去吃饭,我说,咱们把烧锅炉的王师傅一块喊上吧。同去的人有些瞠目,我去喊王师傅,王师傅也有些吃惊。彼时,他正把一铁锹煤送到炉膛里,铁锹停在半空,也表达着黑色的惊愕。王师傅以为我在逗他,但分明不像,因为我们并不熟识。他说,都有谁啊,我说大部分都是老师们。他说,那我带一瓶酒吧,我点点头。
他带去一瓶二锅头。酒桌上,他显得很不适,低着眉,不说一句话,一只手不断搓着另一只手的手背。我们的话题,他不好插上嘴,只是在敬酒到他那里的时候,才象征性地应答几句。倒是带的那瓶酒,他喝了一半,别人给他倒其他酒,他不要,也不多解释,只是说,我喝二锅头就好了。
回去的时候,没见他醉,但脸红得紧。在一个背风处,他一把扯住我,说,马老师,谢谢你。他还想说句什么,忽然咽下去了。王师傅比我小不了几岁,但好像没上几年学。我打水的时候,常见他的宿舍里放块画板,他常画啊画的,便觉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后来再出去,我还是叫上他。王师傅总是不好意思,但我执意邀请,他拗不过,便带着酒一起去,去了之后,还是不说话,还是一个人把瓶酒喝个差不多。
他好像在单位待了两三年就走了。我跟他的接触,就是喝过几次酒,吃过几次饭,没有长聊过,也没有深聊过。印象中,有一次,他好像把一瓶二锅头都喝了,有些高了,回来的路上,拉住我不松开,来来回回说一句话。他说,马老师,你跟别人不一样。
我也不知道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去农村赶大集的时候,我常去一个钉鞋的摊位那里,一坐就是半天。是老相识,却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他钉鞋,我就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他闲谈。他跟我聊家庭孩子,讲寡居的老娘曾经遭过的苦,到动情处,一个大男人,呜呜咽咽地朝我哭。
他给我唱老调。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跟着一个小戏班唱过几年戏。他还说,老调中最有名的是《潘杨讼》和《忠烈千秋》。“万岁爷金殿上传下口旨,他要我寇准断潘洪……”他经常咿咿呀呀哼唱这个段子。
我是有特殊待遇的。每次去,他都会从木箱子里抽出块垫子来给我,说,凳子脏也凉,你垫个垫儿,会好一点。我便一屁股坐下来。我知道,这种心安理得是来自于彼此的亲近。人与人之间,说许多热络的话,未必以心相交。有时候,一句话不说,面对面坐半天,就是知己。只要隔着一段时间不去,他远远地见我去,第一句就是:这一阵子,你又忙啦。然后,是呵呵地笑。笑的时候,还要用手努力提着面颊的肉。
有一次他跟集上的一个摊主打架。原因是老娘买东西的时候,顺手多拿了一点,摊主不干,推搡了老娘。他气呼呼地找过去理论,话没到三句,厮打起来。结果是,他挂了彩,头上裹着块纱布待了好几个月。问他情况,他就实话实说。末了,来一句:我可以受欺负,老娘不能。
我后来调动工作,很少去赶那个大集了。重新回到老地方的时候,是个冬天,集上依然熙来攘往的,只是钉鞋摊那里,空落落的,已经没了他。我在那儿蹲了好一会儿,怅然了许久,脑海中翻腾着他的生活可能发生的种种。返回的路上,在一排整齐的门脸前面,有个人远远地朝我喊:哈哈,马老师,又看到你了,我改行了,修电动自行车了。
回身,是他。他脸上的笑容好像要奔涌出来,依然一边笑,一边用手提着面颊的肉。他挥挥手中的扳子,指了指屋内。屋内是乱糟糟的各种配件,靠里是一张床。床上的被子,也乱糟糟的,中间坐着的老人,是他的母亲。那么冷的天,屋子里却十分暖和。
我想,他人生的成功,大约就是兑现自己此前的诺言,他要让母亲活得温暖如春。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二段讲述了烧锅炉的王师傅在酒桌上的表现,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展现了王师傅自卑、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
B.作者和钉鞋师傅是老相识,却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他们的相处方式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以心相交,才能成为真正的知己。
C.钉鞋师傅给作者唱老调,讲自己的往事,说明钉鞋师傅对作者十分信任,这也说明平时没有人尊重和理解钉鞋师傅。
D.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从“我”的视角看社会生活中的两个小人物,真实描述他们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深切的人文关怀。
8.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何理解“小人物大春秋”这个题目?请作简要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日往而不反者 。 反:“反”通“返”,返回。
B.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C.发图 ,图穷匕首见。发:发现。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B.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D.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用百金在赵人徐夫人处求得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来试验,血沾湿了衣襟,人没有不立即死去的。
B.易水诀别一段音乐的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具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秦国的法律规定,在殿上的臣子,不能带兵器;持兵器的侍从官则只能在殿下,没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D.荆轲刺杀秦王,殿庭上下一片混乱,秦王惊起,拔不出剑,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场面惊心动魄。
13.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白话。(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①,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 ①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雨”“白浪”,一腾起,一飞落,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B.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地渐次推移。
C.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曹操。
D.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15.“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用拟人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波起伏,仿佛向诗人致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对烈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张秉贵老人曾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B.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20.依据下面这则报道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5分)
本报12月26日电 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经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今天,中国海军三艘舰艇将从海南省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担任此次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编队由“武汉”号导弹驱逐舰、“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并搭载两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海军特战队员。按计划,此次护航从三亚起航,经南海、马六甲海峡,穿越印度洋,总航程4 500海里,预计用时10天左右抵达任务海区。
昨天下午,完成出航准备的海军护航舰艇编队全体官兵在三亚某军港举行出征动员大会,他们表示,一定自觉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的高度认识护航意义,圆满完成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课内读本阅读(6分):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心灵伤痕,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请简要概括文中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别了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为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解析 A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B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项,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
2、B 解析 文章按照柳具有的不同意象类型来论述,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
3、B 解析 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B 【解析】“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说法绝对。
5.D 【解析】“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逻辑混乱,“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是前提条件,“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是结果。
6.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
②提升青年学历层次,使之努力进入世界顶尖大学接受教育。
③重视理论研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实践。
④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⑤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⑥提高科研学者的待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⑦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兴办研究型学校。(每点2分,答到任意三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 【解析】“这也说明平时没有人尊重和理解钉鞋师傅”属过度解读,这里只能从侧面说明作者对钉鞋师傅是尊重和理解的。
8、【解析】示例:①运用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他”意外见到“我”时的激动、兴奋之情。(2分)②运用对比手法,(1分)他“热情”的笑容与“乱糟糟”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他”的乐观;(1分)屋外的“冷”与屋内的“暖和”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他”的孝顺与有担当的性格特征。(1分)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手法+分析”这一基本格式,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脸上的笑容好像要奔涌出来”运用的是神态描写,“用手提着面颊的肉”“挥挥手中的扳子”“指了指屋内”运用的是动作描写,这形象地刻画出“他”见到“我”时的喜悦、激动、兴奋;他“好像要奔涌出来”的笑容和屋内“乱糟糟”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人物乐观的性格特征,屋外的“冷”与屋内的“暖和”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他”的孝顺和有担当的性格特征。
9、【解析】答案 示例:①文章刻画的王师傅与钉鞋师傅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不稳定的“小人物”。②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王师傅常“画啊画的”,“钉鞋师傅”想让母亲“活得温暖如春”。人物虽小,却满怀大梦想。③题目既交代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现出作者对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人文关怀。(每点2分)
解析 此题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到“小人物大春秋”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又要考虑到题目和文章的关系。“小人物大春秋”包含“小人物”和“大春秋”两个词:文章中描写的这两个人物确实都是平平凡凡的“小人物”,但他们各有各的理想,从他们各自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人生百态,这堪称“大春秋”。这一标题点明了文章中心,展现了作者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解析】发:打开。
11、C
12、A【解析】原文-------用百金的人是太子。
13、(1)解析:“者”字式定语后置句,要后置的定语调整到主语之前。衣冠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要按活用后的意义来翻译。】
【译文答案: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去送他。】
(2)【译文答案:他们到了殿阶之下时,秦武阳的脸色变得十分恐惧,大臣们认为他的表情很奇怪。】
【解析:怪,以……为怪;或认为奇怪;感到奇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A 【解析】A.应为“一飞落,一腾起”,才能对应于“大雨”和“白浪”。
15、答案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涵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断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3分)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3分)
解析 诗歌语言讲究精练,一字传神。鉴赏关键词时应联系全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及修辞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同时注意名词“鞭”的象征意义,兼顾动词“挥”的动态、力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解析】解析 “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与语境不符。“推崇”指尊崇,推重崇敬。“崇拜”搭配的对象是人,此处不合适。“投机倒把”指以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牟取暴利。“投机取巧”指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意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与“脚踏实地”对应,应选“投机取巧”。“粗放式”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18.C【解析】解析 画线句“主要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保留其一。
19.A【解析】括号前讲的是“工匠精神”,它理应成为主语,因此可首先排除B、D两项,C项语序不当,故应选A。
20.解析:要注意几个方面如陈述对象、时间、事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中国海军护航舰艇26日赴索马里海域(或亚丁湾)
21.《哥德巴赫猜想》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刻画了陈景润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他善良、坚韧、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
四、写作(60分)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