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例3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利用乘法意义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呈现在商店买文具的情境和商店里多种文具的价格,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学会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突出用画图、填空等多种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实现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要求。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数学活动,利用直观的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把口诀补充完整。
2、看得数,说口诀。
3、开火车口算,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4、创设情境引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乘法口诀掌握得非常好,老师想给同学们准备些奖品奖励大家。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熟练运用口诀。】
2、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一)创设问题情境,收集信息,理解问题。
1、教师呈现教科书78页例3情境图
教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信息大声地告诉同学们。
预设:文具盒8元,橡皮2元,日记本4元,铅笔3元。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有一个问题: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
预设:文具盒8元就是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8元。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好啊!老师听明白了,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能把信息说完整些。那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一块橡皮的价格是2元,一个日记本的价格是4元,一支铅笔的价格是3元。
2、提出问题: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初试构建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有用的信息呢?
2、指名回答。
预设:1个文具盒8元和3个这两个信息。
3、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教师:2人小组:先写一写或是画一画图,再列式计算。想一想:你可以用以前老师教的方法算一算吗?用乘法有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
(2)学生2人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的策略。
(3)小组汇报,教师展示方法:
① 画图 8元 8元 8元
② 列式:8+8+8=24(元)
③ 列式:8×3=24(元)
4、构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1)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填空:
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多少。
(3)说出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构建模型。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钱)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初步为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5、教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预设1:(用加法检验):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预设2:(再算一遍)要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8元,乘买的个数,也就是8×3,三八二十四,一共是24元。
教师:很好,刚才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如果要买5个文具盒怎么办呢?买6个呢?8个呢?应该怎样列式解决?
教师: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知道了1个文具盒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设计意图:运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知识解答简单的求总价的问题,同时渗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6、初次运用,深化“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1)教师:老师想再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钱呢?
教师: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2)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汇报
①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预设:买1块橡皮2元和买7块两个信息。
② 怎样解答?2×7=14(元)
③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填空:1块橡皮要2元,要求买7个橡皮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多少。
【设计意图:看图自主选择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3)小结归纳,深化模型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用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教师: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有多少钱、7块橡皮一共有多少钱等等,都是求买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设计意图:归纳、概括一些简单的求总价的问题,渗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为以后正式学习这一数量关系积累基本的学习经验。】
(4)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型”
教师:根据你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预设:买5盒铅笔一共多少钱?
买8个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1、第一关,选一选。
一套《神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林老师想买一套,需要花多少钱?
A.8+7 =15(元)
B.7×8=56(角)
C.7×8=56(元)
2、 第二关,找一找。
3、 第三关,算一算。
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4、拓展提高:课本79页第5题。
【设计意图:根据乘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从而发现问题,引导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我采用了启发、讨论、探究、质疑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这样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特点是争强好胜,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课堂上跟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勇于挑战的欲望。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好。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探索的氛围,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是我追求的目标。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例3
1个文具盒8元,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8元 8元 8元
8+8+8=24(元)
8 × 3=24(元)
求(3)个(8)元一共是多少。
答:一共24元。
?元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