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B)(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8 17:01:53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B)
木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现代散文诞生以来,“抒情性”“自叙传”等文体特征在散文创作和理论表述中得以确
同时,被划分到散文类中的通讯、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抒情散文”成
为散文的核心部分
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
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
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作家汪曾祺
经写道
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
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忖散文。即使是非抒情
散文中,也
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
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
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
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情
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
的开掘
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现实生活层
灵层
生命体验层”等。楼肇明则提出“复
调散文”理论
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
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村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
独语体
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
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
的创作潮流。
不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
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
深度与艺术妥帖上。与虚构文学不同,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作为自我的精
神产品,打动读者的不是求訢、猎奇,而是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
诗意的准硝把握。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 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
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梭罗以十几年独特的生活方式拥抱自然,批判习俗,
凭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态散文经典之作。
当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蕴与哲学内核的作品。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
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
庄》借封闭的小山村,以几十篇作品描绘乡村生活,其中暗含了个休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也
可以从某些回忆散文中读出伦理思想,从文化散文里读出历史背后的文化哲学逻辑
高三语文试题(B)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试题(B)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3 分)D(根本目的是呈现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状态和样貌)
2.(3 分)B(A 项前后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C 项“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表述错误;
D 项表述绝对化)
3.(3 分)D(是关于作品内容内涵的表述,不体现读者的阅读感受)
4.①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先提出散文创作重视抒情的问题,接着分析过分倚重抒情的
弊端,最终提出散文要以生命意蕴打动读者的观点。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汪曾祺
的话作为引证、举《我与地坛》《瓦尔登湖》作为例证等。(4 分。每点 2 分)
5.①散文创作要体现写作者对整个世界的态度,以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打动读者。②散文写作的表现内容应当是应当是宽泛的,艺术形式应
该是多样的。③散文创作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要形成对读者的吸引力,要“好看”,要引
起读者的共鸣。(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3 分)C(“感到遗憾”“求真精神”错。虽未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但并未觉得
遗憾,因为作者认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一块石碑都是“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
精神”)
7.(3 分)D(“典雅”错。“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该项中“各
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一句,显得生动活泼;“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一句,通
俗且富有时代气息,都不符合“典雅”的风格特点)
8.①总结全文,表达作者了春走老山界的感受。(2 分)②歌颂了老山界人赓续长征精神,奋
斗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深化了主题。(2 分)
9.①本文以拜会老山界的游踪为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先写汽车在山
间公路沿途所见之景;之后写到达后由老山界碑石而联想起的老山界革命故事,并在此看
到众多游人拜会老山界、在碑石前宣誓,追寻红军足迹;然后写沿小溪古道而行,看见野
生茶树,据此写到老山界人的乡村振兴之事。②本文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将历史
与现实有机结合。文章将老山界的神话传说、老山界的红军长征历史与眼前的春景、拜会
老山界的游人、新时期老山界脱贫致富的人和事以及作者对老山界乡村振兴的赞叹之情有
机融合。(6 分,每条 3 分,特点 1 分,分析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B(原文标点为: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
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11.(3 分)C(“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错,应是“温和的言语和态度”)
12.(3 分)B(“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错。由“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
可责”一句可知,魏徵并没袒护亲戚,更谈不上隐瞒)
高三语文答案(B)第 1 页(共 3 页)
13.(1)我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知晓。(4
分。“定”“尽”“其”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假如他的君主刚愎自用,认为只有自己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顺
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4 分。“自贤”“既”“保
全”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①太宗念顺德是有功之臣,不舍得杀他;②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③希望他能够悔改,成
为有益于国家的人。(3 分。每点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3 分)B(“说明两人年事已高,容易忘事”错。两人因分别太久,都已年长色衰,故相
互询问年龄)
16.①交代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
渲染气氛。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凄凉,渲染了伤别的气氛;③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在景物描写中着以“孤、寒、湿、暗、浮”等字,传达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④
避实就虚,留下想象空间。不写深夜在馆中具体叙谈情形,只进行环境描写,可让读者想
象两人之间道不完的千言万语。(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6 分。每空 1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8.(3 分)D(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
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它适用的对象一般是物(事),不是人,大力支持:全力支持。
鼎力相助华词,用于请别人帮自己。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
下去。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高
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行有所止:指在行为上知道轻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
停止)
19.(3 分)C(“引发了”的主语应该是“‘饭圈’文化”,不是“监管部门”,排除 A 项。
D 项,是一个名词短语,不是句子。前文的陈述主体是“饭圈”文化,后文才转换陈述对
象为“监管部门”,所以 C 项比 B 项合适。)
20.(3 分)A(画线语句语病有二:一是关联词不当,此处不能使用“只要……就……”,太
绝对,应使用“只有……才能……”;二是搭配不当,“矫正……理性回归”不当,强调
的不是“回归”,而是“理性”,应为“矫正……回归理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21.示例:①其主要成分是盐酸和胃蛋白酶 ②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呢 ③最先被发现的是前
列腺素(6 分,每处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22.①2020 年 12 月 17 日 1 点 59 分,②嫦娥 5 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③在内蒙古安全着陆,
④此任务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⑤标志着我国探月“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5 分,每点 1 分)
高三语文答案(B)第 2 页(共 3 页)
四、写作(60 分)
23.参照 2021 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 44 分为基准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
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此地步呢?”太宗念他是有
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
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
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
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
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
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
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
值班,并且屡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
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徵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
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徵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
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徵,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保存痕迹。”有一天,魏徵
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
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徵再
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
良臣有差别吗?”魏徵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
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
高兴,赐给魏徵五百匹绢。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
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
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
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
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奉事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
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高三语文答案(B)第 3 页(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