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填空题(共3小题;共6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 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 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2.在横线上给下面的短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
“白帝碧波山水欢,千帆竞渡履平川。”6 月 10 日,奉节县 100 名诗人齐聚老县城依斗门,朗诵着自已的诗作,送别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门,这座古城门即将在三峡水库蓄水达 135 米水位时,永沉江底。84 岁的老诗人余敬之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有“活杜甫”之称的他,至今创作出了 3000 多首诗歌。看着不断上涨的江水,老诗人朗诵着自己的诗作,眼泪直往下掉。他说,千百年来,依斗门跟瞿塘峡、白帝城一样,是诗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下午 5 点,依斗门被水淹没,标志着诗城遗址初步没入库底。此时,诗人们才依依不舍离去。
3.诗经“六义”是指 、 、 、 、 、 。
二、复合题(共3小题;共24分)
4.理解词义。
(1).: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2).恍惚:
(3).抽噎:
(4).:由于惊恐害怕,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才好。
5.课堂探究
(1).探究一这篇讲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探究二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不断变换人称,这是为什么?
(3).探究三如何把握这次演讲的主旨?
6.阅读选文,完成下列五小题。
诗中有画不是图
①我们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那些形象生动的诗句。于是,有人喜欢辅以图片来帮助理解诗歌。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配上庐山瀑布的图片,把凝练的诗句具体化,把文字的表述形象化。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可能滞于肤浅,不能切实有效地理解诗作。这里,我们或许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的本意。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②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语的出处来看,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时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字面义上,苏轼的确是形容王维的诗绘声绘色,吟罢让人置身画中。但实际上,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的是精神、内蕴、风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诗中还是画中,景物早已不是自然之景,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理趣和气韵的。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③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会用“绘画美”来形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诗中所写的“云彩“波光“金柳”“青荇”包含着诗人特别的情感,这是多么真实、精美的图片都无法取代的。因为诗中之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心与物的融合与统一。这些意象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康河河畔静谧秀美的风光,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景物的陶醉、对人生理想的逐梦和对离别时分的留恋。即便是单一的意象,也远远超越图片的信息量。在这首诗中,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动人意境,其表达效果,图片就更难以企及了。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景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不走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⑤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从“诗中有画”的出处,分析出苏东坡所说的画应指传统的中国画。
B
得出结论 C
(3). 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
B.“云彩波光”“金柳”“青荇”是蕴含诗人特别情感的形象。
C.《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绘画美”艺术特色的现代诗歌。
D.面对着庐山瀑布,李白和张继有着完全相同的体验和感受。
(5). 请赏读《新月》这首小诗,并结合“阅读提示”,写出你看到的“图”和画”分别是什么?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何其芳《新月》)
阅读提示:这首小诗,借助“新月“小船“花香”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图”是:
“画”是:
答案
第一部分
1
zhuó
,
wǔ
,
zuò
2
百名诗人“诵”别古城门(意思对即可)。
3
【第1空】风
【第2空】雅
【第3空】
【第4空】赈
【第5空】比
【第6空】
【解析】
【分析】《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
种表现手法。
故答案为:风、雅、颂、赈、比、兴
【点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壘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第二部分
4 (1)
哄堂大笑
(2)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3)
一吸一顿地哭泣。
(4)
惊慌失措
5 (1)
主要内容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
在讲演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如本文中,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敌人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度的愤怒和轻蔑之情;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现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3)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6 (1)
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2)
A: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B: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共性。C: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3)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的观点。
(4) D
(5)
“图”是:新月、小船、花、夜等图片。“画”是“新月″小船”花香”夜暖”等意象。蕴含着作者思乡之情,构成了美好的意境。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