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0 14:0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登勃朗峰
一、单选题(共1小题;共2分)
1.下面对课文倒数第 3 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已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B.这是运用以静写动的手法。
C.文章这样结尾,能巧妙地衬托出安塞腰鼓摄人心魄的磅礴气势。
D.这只是如实再现环境特点,周围世界本身是非常寂静的。
二、填空题(共2小题;共4分)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蓦然 咀嚼
掸去 囫囵
3.根据拼音写汉字。
dòu 留 浮zào
qīng 歌màn 舞 liáo 绕
màn 延 ái ái 白雪
纷至tà 来 一如jì 往
三、复合题(共4小题;共30分)
4.八年级(1)班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登山运动”社团,请你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社团活动吧。
(1).【登山常识】“登山”是指在特定要求下,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山峰进行攀登的一项体育活动。你知道这项运动分为哪几种吗?
(2).【文艺修养】
①请说出含有下面歌词的歌曲名称以及原始演唱者。
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马拉雅。
《珠穆朗玛》;演唱者:彭丽媛
②请写出两句与登山有关的古诗,并说明作者和诗名。
5.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2).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
(3).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
乡关
①曾经,谁家的屋檐下都趴着一只忠实的黄狗,谁家的竹林里都养着一群八哥或者喜鹊,它们丝毫不怕人。因为它们就是家的一份子,在炊烟袅绕的竹林里繁儿衍女。晨昏喧闹,大自然的生灵和人类相处和谐。因为世代相处,竹林里的鸟儿也通了人性,你喜它迎客,你悲它缄声。平日里,木屋里的油灯灭了,那就是熄灯号,外面竹林里的精灵们就识趣地停止了喧闹,只剩下一个静谧平和的世界。
②曾经,有缭绕在青山脚下浓酽的烟火气和弥足珍贵的人情味。两岸之间一百多户人家,从皤然白发到黄口小儿,无人不识。一个村庄就象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家有事全村张罗。农忙时节,谁家劳力不够,喊人帮工,不开一分钱,大家心里有数,下次还工。谁家婚丧嫁娶,大家都热热闹闹地凑份子,三五块钱,不排场,不攀比,村里的五保老人都请来打牙祭,前后吃喝数天,就图那个热闹和快活。那时节,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在田地里忙活,每一块田地都有人打理,每一个沟垄都侍弄得整整齐齐,每一棵白菜都有手抚摸,有粪水浇灌,每一个孩子虽然沾满泥巴,但都有爹疼娘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今儿东家缸里没米了,出门就能借几升;西家没火柴了,拿着一捧松毛去“包火”,一路吹着火过来,一路打哈哈。
③在这样的村子里生活,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长辈的话带着线装书的道理和几千年来家族的口口相传,很少有人去请律师打官司。乡亲们的心中自有一座庄严的法庭和良心的天平,什么能做,什么是过,谁是陈世美,谁是魏忠贤……夫妻虽然只在相亲时见过一面,但一辈子相濡以沫,忠贞不渝,拳头打不散,农药喝不散,家庭稳固,孩子阳光。虽然贫穷,骨气犹在。勤劳、淳朴、忠厚、善良、仁义一贯是主流,谁背道而驰就是众矢之的,被一村子的人指指戳戳,在一村子的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者会成为流传下去的谚语和笑柄。
④而如今,这一切都变了。
⑤和中国其他普通的村庄一样,我的故乡也在那个让人疯狂、让人惊喜的打工潮里脱胎换骨。乡亲们告别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顺着出山的路、顺着流水的方向、顺着铁轨源源不断地流向他乡,流向他们梦想开花的富庶之地——城市。他们的勤苦耐劳似乎终于找到了等价的平台和天地。城市在教他们脱下布鞋换上工装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了金钱的万有魔力。一夜之间,如梦初醒的乡亲们改变了几千年传承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夫子的教诲如烈日下的水雾一样被烘干。以金钱的多寡论成败,或许这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但现实就是这样。
⑥他们源源不断地向故乡汇来他们几辈子也挣不下的金钱,那个昔日菜绿的小村庄脸上开始有了血色。那些低矮的小木房逐渐被高大的楼房所替代,女人们身上的衣服没有了补丁,老人不再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但是,金钱的本质是市侩的,它能释放所罗门的魔鬼,扭曲人的心灵和良知。我的村庄十室九空,我的田园杂草芜长,我的老人无人赡养,我的孩子留守一方。他们在汇回数不清的钞票的同时,也寄回来了骨灰盒、矽肺诊断书、离婚协议书和逮捕令;他们在衣锦还乡的同时,也带回了新农村的背叛、傲慢、自私和偏见。
⑦在逐渐寡淡的年味里,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我的心境如同寒冬一样低落。就在我万般嗟叹的时候,大年二十九的早上,屋场上的一个邻居老人因血栓倒在火塘边,与世长辞,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而她唯一的女儿正在深圳过年。
(1). 从文章所写内容可知,标题“乡关”的意思是指□□。
(2). 细读①—③段,概括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了过去乡村的生活。
(1) ;
(2) ;
(3) 。
(3). 简析第④段的好处。

(4). 文章最后写到一个农村老人在大年二十九的早上孤寂离世,而她的女儿却正在深圳过年。这样写的效果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点)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乡村,每家每户都养着一只黄狗,养着一群八哥或者喜鹊,它们是家里的一份子,说明那时大自然的生灵和人类是和谐相处的,暗示了环保的主题。
B.作者形象地将村庄比作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在这里,一家有事全村张罗,借米、借火毫无芥蒂,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C.在作者眼里,过去的乡村有着道德的准则,人们心中有着庄严的法庭和良心的天平,因为有这样主流意识的约束,村人家庭稳固,是非分明。
D.这篇散文在整体构思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过去乡村淳朴的乡情民风来反衬现代社会冲击下乡村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乡村改变的复杂情感。
7.阅读《绣眼与芙蓉》,完成下列各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 →惊奇→震撼→
(2).文章着重写了“绣眼”情绪变化的三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3).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
(4).第⑧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B.文章中芙蓉安于现状,已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所以绣眼不把它视为知己。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绣眼的喜爱,对芙蓉的谴责。
D.第⑩段中“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绣眼能够重返大自然,重新回到自由天地的祝愿。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
这个句子表述的是人们在观看了腰鼓表演后,突然安静后内心的不适,是人心里的感觉,并不是真实环境的写照。
第二部分
2

,
jué
,
dǎn
,

3

,

,

,

,

,

,

,

,

,

第三部分
4 (1)
登山运动可分为登山探险(也称高山探险)、竞技攀登(包括孿岩、孿冰等)和健身性登山
(2)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作者杨万里会当凌绝顶众山小《望岳》,作者杜甫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5 (1)
抒情
(2)
描写
(3)
议论
6 (1)

,

(2)
(1)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2)邻里关系富有人情味
(3)人在乡村的生活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3)
独立成段,将文章从描写过去和谐的乡村生活过渡到下文对现在乡村的描写,强调“如今,这一切变了”,引起读者的重视,表达自己对过去乡村生活与文化的怀念,对乡村现状的批判之情。
(4)
①深化文章主题。本文通过乡村前后的变化,表现了现代社会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人与人之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人情冷漠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
②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文章把老人死在大年二十九的早上的情节放在文章最后,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引发诸多思考。
③渲染悲哀气氛。老人在乡村孤寂去世,女儿却在深圳过年,令人悲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④同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原先的乡村其乐融融,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现在的乡村,人心离散,亲情冷漠。
(5) D
7 (1)
困惑
,
欣慰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感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根据人物的描写来概括或筛选文中表现人物情感的词作答即可。文章先介绍家中有两只鸟,根据“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欢快”的;接着发现了绣眼不再发出叫声,“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可见我的“困惑”;再我的情感经历了“惊奇”与“震撼”之后,我将绣眼放出了笼子,看着它飞走,“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表现了我当时的“欣慰”。
(2)
欢快鸣唱(或:与芙蓉互打招呼,默契鸣唱);停止鸣唱,停止飞跃(或: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飞舞鸣叫(或:异常活泼,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阅读全文,可见作者写了绣眼的几次变化,第一阶段,它是与芙蓉隔笼相望,并欢快地鸣唱。第二阶段,主要写它忽然一声不发,只是在笼里呆立;第三阶段,写的是它看到笼外的野绣眼,表现出异常的快乐与兴奋。三个阶段的表现,表现了绣眼对自由的向往,对同伴的喜爱。
(3)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绣眼失去自由的孤寂和难过。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由句中的“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地呆立”,可以看出是对绣眼的动作与神态描写,表现了它在笼中的呆滞表现,从后文可知,它是在向往自由,在思念同伴,表现了它内心的痛苦。
(4)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或: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解答此题注意作者的用词,“震撼”表现了鸟的行为出乎我的意料,对我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无奈”表现了作者对鸟儿的同情;“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囚禁鸟的行为的谴责。将这些情感一一分析整理出答案。
(5) C
【解析】
C 选项错误,文章写了芙蓉与绣眼两只鸟,通过绣眼对自由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囚禁鸟行为的谴责,但并没有对芙蓉表示谴责;故选 C。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