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0 14: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单选题(共2小题;共4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新鲜美好)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B.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C.高可二黍许(大约) 两膝相比(比较)
D.矫首昂视(举) 清风徐来(慢慢地)
2.对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写出了小草萌芽后的柔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山水人格化,增添了趣味性,创造出一种安适、温馨的意境。
C.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描摹出狂风的声音,形象贴切地写出了风之猛烈,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D.(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郑振铎《猫》)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二、填空题(共1小题;共2分)
3.根据拼音写汉字。
yìng 照 tiào 望 fěi cuì
擦shì xuān téng tíng 台楼阁
三、复合题(共4小题;共34分)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墓畔
(2).装饰
(3).舵手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 (不断、不乏、不多)秀色美景。
(2).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 (柔软、柔细、柔和),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3).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 (凝成、冻成、结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4).一些薄云 (飘过、浮过、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6.阅读课文第一至六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开篇点题,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信息?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主要写大雁,可是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还要写主红雀和花鼠?

(3).将大雁和乌鸦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大雁的什么特点?

(4).下面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大雁去玉米地为什么不用“偷偷摸摸”,也不用“做试探性的盘旋”?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
夜访陈寅恪先生墓
老泥伯
①临上庐山前听说,庐山植物园内有陈寅恪先生①墓。当时将信将疑,以为陈公 1969 年病逝于中山大学,理应葬在广州,何以埋骨于此?
②5 月 27 日游庐山。下午两点左右,我们自含鄱口而下,正经过植物园大门。向导游和当地人打听,皆不知有陈寅恪先生墓,只说有“三老墓”,乃植物园三位创始人,非陈公也。我等信步穿行于植物园,未遇一人,亦不见有任何标识。连“三老墓”都不曾见,更觉陈公墓为讹传。
③回到宾馆,用过晚餐,天犹未晦。我闲翻起房间里的一本台历。这台历比较特别,以“历史上的今天”来记述庐山大事件,颇能长人见识。翻到“6 月 16 日”,赫然跳出一行字:2003 年 6 月 16 日,植物园举行陈寅恪、唐筼夫妇骨灰入土安葬仪式,命名墓葬所在山冈为“景寅山”。毋庸置疑,陈公墓就在庐山植物园内,且为夫妇合葬。我急忙呼朋引伴,告知此事,众人闻之无不顿足,叹息错过。
④明日就要下山,若不即刻前往 bài yè,便再无机会,而窗外夜幕渐垂,又心忧植物园闭门。正不知如何是好,同行的小魏、老岳二人自告奋勇,愿先去打探,如植物园不闭门,即致电相招。我等应允,静候消息。半小时后,小魏来电云,植物园未闭门,并已寻得陈公墓。我等闻言欣喜不已,匆匆下楼急招出租车前往。途经牯岭②,但见满街霓虹,一路笙歌,所谓“香风十里卷珠帘,正是游人欢宴时”,甜蜜与满足都弥漫在空中……
⑤一行人来到植物园,四周皆墨,仰望天空,似有孤星数点,忽暗忽明。众人相互搀扶,从植物园办公楼前下得台阶,沿石径过两座玻璃花房,左转十余步,即到墓地。借着手机屏幕的荧光和照相机的闪光,我们总算看清了墓冢的外形。
⑥这是何等简朴而又庄严的墓地!
⑦墓由几块不规则石头堆砌而成。中间一石椭圆,上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右竖二石,稍长者上书“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左竖三石,由低而高依次相拥。长石背面刻有“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庐山植物园敬立公元二○○三年六月十六日”等字样。
⑧行过叩拜之礼,我默立于陈公墓前。陈公三女择此清静之地安葬父母,颇见用心。陈公一生清正高洁,安息于此,不受世俗打扰,应该含笑九泉了。借茨威格在托尔斯泰墓前的赞语,这同样是“世间最美的坟墓”!③
⑨返程中,念及陈公为人为学,念其晚景凄苦无助,念斯人一去而文脉已断,又念其夫人四十天后亦魂随夫君……,不禁悲从中来,为之大恸!若能善待陈公一分,让他多著几篇文章,多教几个学生,岂不利国利天下?如此难容,天不佑我中华啊!
⑩我不信天不佑中华!先生安息于此,可静听松风浩荡,可笑看层云翻转。我坚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必将植根于后世每一个知识分子心中。
[注释]①陈寅恪先生(1890 年 7 月 3 日—1969 年 10 月 7 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②牯岭:位于庐山山腰,海拔 1167 米,是庐山核心景区,有公园式的“云中山城”的美誉。③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曾访问瞻仰托尔斯泰(俄罗斯作家)墓,并著有《世间最美的坟墓》以纪念。
(1).看拼音写汉字:bài yè 、 。
(2).根据文章第①—⑦段的内容,填写下表。
夜访陈寅恪先生墓 事件经过 “我”的反应
听说有墓 (1)
(2) 觉为讹传
(3) 遗憾叹息
探得准信 (4)
寻得墓冢 (5)
(3).文章第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是环境描写,请分析其作用。

(4).作者借茨威格在托尔斯泰墓前的赞语,说陈公墓同样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注释,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一波三折,记叙了夜访陈寅恪先生的完整过程。
B.文章抒发了对陈寅恪先生的痛惜与景仰之情。
C.文章强调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当今所有知识分子的品质。
D.文章表达了“先生安息”“天佑中华”的美好愿望。
答案
第一部分
1 C
【解析】
C 项中“比”解释为“靠近”。
2 A
【解析】
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而不是“小草萌芽后的柔弱”。故选 A。
第二部分
3

,

,

,

,

,

,

,

第三部分
4 (1)
pàn
(2)
shì
(3)
duò
5 (1)
不乏
(2)
柔细
(3)
凝成
(4)
掠过
6 (1)
告诉我们,一群大雁的出现可以带来春天的信息。作用:既承接了题目,又总领了全文。
(2)
用主红雀、花鼠作对比,说明大雁一旦出现,就证明春天真正到来了。这说明通过大雁来判断季节是非常准确的。
(3)
为了说明大雁南飞路线笔直,有明确的目的,进一步说明大雁的“坚定不移”。
(4)
用拟人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现了大雁的聪慧。
(5)
因为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大雁好像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春季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7 (1)

,

(2)
(1)将信将疑(2)打听无果(3)台历证实(4)欣喜不已(5)肃然起敬
(3)
第④段渲染了晚餐时分牯岭的繁华与热闹,表现出普通游客的欣喜与满足。第⑤段渲染了墓地的冷清,烘托了庄严与肃穆的心情。(也可以答与第⑧段“二生清正高洁,不受世俗打扰”相呼应)。两处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坟墓外观简朴庄严墓;主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墓主学养博大精深。
(5) C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