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0 14:1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单元测试卷
一、作文题(共1小题;共5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地下辛辛苦苦了四年,只有一个月在阳光下欢歌,这就是蝉的寿命。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它们。黑暗的四年中,它们始终身着皱巴巴而又肮脏的外套。如今它们终于穿上了美丽的衣服,在温暖的阳光下挥动着翅膀高歌,让我们为它们庆祝吧!为它们这得之不易的快乐,也让它们尽情地在阳光下庆祝它们的幸福吧!
一百多年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对待一只蝉,可以如此发自内心地去同情、去理解。如今,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小动物呢?请以“我与动物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600 字。
二、复合题(共7小题;共50分)
2.默写。
(1).,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2).二十余年如一梦,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料峭春风吹酒醒, , 。(苏轼《定风波》)
(4).,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一抹晚烟荒戍垒, 。(纳兰性德《浣溪沙》)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陇西行
唐代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1).这首诗从题材上看属于 诗。
(2).“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这一句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课文的篇幅不长,所展现的人物个性十分鲜明。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1).在课文中画出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仿照示例,展开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填在对应的横线上,并与同桌分角色朗读。
【示例】
曹 刿 (叩首行礼,镇定自若,开门见山)何以战?
鲁庄公 (大手一挥,自信满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 刿 (① )②
鲁庄公 (③ )④
(2).诸葛亮曾说:“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刿在长勺之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可为证。细读课文,分析曹刿的作用,填写在图中空白处。
6.阅读《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回答下列各题。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
①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②可以这样说,阅读既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又可以让你了解世界。
③“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④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⑤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⑥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⑦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⑧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1).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i.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
ii.“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如何理解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4).从文章⑤⑥⑦段来看,阅读的益处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五小题。
行走的脊梁
徐锦庚
①泰山,五岳之首,华夏脊梁。游人至此,莫不仰其雄奇,叹其俊秀。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肩负重担,劳累筋骨,蜗居工棚,垂首弓背,沉稳踏实,目标坚定,一步步,一级级,不气馁,不懈怠,历尽艰辛,直达玉皇顶。
②他们,就是挑山工。
③“俺为理想而来。”玉国一张口,让我吃一惊:为理想挑山?
④泰山建货运索道后,挑山活锐减。中天门挑山队,鼎盛时三百多人,现仅剩十余人。玉国入伙俩月,年龄最小,“挑龄”最短。
⑤玉国姓夏,生于 1982 年,东平县接驾山人,初中毕业上驾校,开过货车,当过维修工、电焊工、空调工,有俩孩子。2015 年冬,游玩泰山时,第一次见挑山工,就喜欢上了。两年后,终于遂愿。
⑥“你的理想是什么?”“自由。”透过厚镜片,玉国目光淡定。光头新理,刚冒硬茬。近视 700 度,电焊所伤。
⑦“挑山工自由?”“想轻就轻,愿重就重。想挑就挑,愿歇就歇。随时兑工钱,兼顾家里农活。”午饭后,玉国送货玉皇顶,有仪器,有蔬莱,单上写九十一斤。我试了试,不太压肩,但要登山,绝非轻活。我本想选副轻担,体验一回,犹豫再三,最终放弃。这些年,十上泰山,均乘缆车。
⑧玉国挑起担,沿山涧上行,我紧随其后。行不远,拐向盘道。
⑨过了云步桥,玉国将担搁在护墙,脱下外套,绑在担上,掏出手机。悠扬的歌声响起,是小虎队的《爱》。他说,听着音乐,来了精神,担子也轻快了。
⑩收拾停当,玉国上路。挑山工明白,久歇无久力。这时,歌曲换了,仍是小虎队,《蝴蝶飞呀》:梦是蝴蝶的翅膀,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放开风筝的长线,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心是成长的力量,就像那蝴蝶的翅膀……“你听!歌词多好,句句唱到俺心里!”玉国停下步,扭过身。青皮头上,闪闪发光,额头缀满豆珠。
我顿悟:他的理想,恰如蝴蝶翅膀,虽然弱小,却在飞翔!
我紧随其后,头挨脚后跟。忽然发现,他抬脚处,一串水珠,晶莹剔透,沿阶而洒,阳光下,似天边划过的一道彩虹;我紧随其后,只听得风在耳边荡漾着,一如我激荡的心。
转过对松山,就是十八盘。十八盘长八百米,垂高四百米,逾一千八百级,羊肠逶迤,陡如天梯,尽头就是南天门。“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
玉国小憩,我挑起担子,蹒跚拾级。岂料,登不足百级,两腿筛糠,如坠重铅,胸似鹿撞,气如牛喘,身子晃荡,险些后仰,不敢造次,慌忙搁下。玉国接过担子,垂首弓背,不疾不徐,沉稳踏实。我亦步亦趋,脸上淌汗,心里羞愧。
终于,南天门到了!从高山仰止,到触手可及,负重两小时,洒下多少汗水!
交货后,为赶时间,玉国两级一跨,疾步而下。我双腿发软,不敢效仿,只好碎步紧跟。行至开山下,邂逅王荣泉。他是玉国工友,也是刚交货,捎回一段护栏。
王荣泉四十八岁,十八岁上山,已挑三十年。在“现役”工友中,“挑龄”最长。
“你喜欢这活?”他笑了:“不喜欢,能干三十年?”也是。没人强迫,自觉自愿,劳累筋骨,蜗居工棚,吃煎饼,啃咸菜,一干三十年,足以说明一切。
“为啥喜欢?”“自由呗!农闲时来,农忙时走,不耽误农活,还可挣俩钱。”答案惊人相似。
“除了自由,还有啥?”“自豪。”王荣泉头一扬,“俺也是泰山建设者!”
我肃然起敬。
告别泰山,回眸远望,蓦然发现,十八盘上这群背影,不正是行走的脊梁吗?
(摘自人民日报《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纪事》,有删改)
(1).“蹒跚”在文中的含义是 。
(2).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
忽然发现,他抬脚处,一串水珠,晶莹剔透,沿阶而洒,阳光下,似天边划过的一道彩虹;我紧随其后,只听得风在耳边荡漾着,一如我激荡的心。
i.赏析画线句:
ii.赏析加点词: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为叙述者,讲述了挑山工的故事,歌颂了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B.文中巧借歌词“梦是蝴蝶的翅膀”,表达挑山工的理想像蝴蝶的翅膀,虽然弱小却在尽力飞翔。
C.“俺也是泰山建设者”,表现出挑山工身为一名泰山建设者的骄傲和自豪。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语言简洁生动,篇末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5).作者将挑山工比喻为“行走的脊梁”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8.马年伊始,央视“家风是什么”的随机采访节目引发观众的热议,但“家风是什么”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甚至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学校组织“重拾家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些同学收集到的部分能代表古人“家风”“家训”的文本。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则(④除外),并根据示例写出它的含义及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院。
②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③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选①,意指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持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2).有同学对重拾家风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家风大多是把人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现实社会常常是“老实人吃亏。”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第一部分
1
略。
第二部分
2 (1)
四面歌残终破楚
(2)
此身虽在堪惊
(3)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近
(4)
羌管悠悠霜满地
,
将军白发征夫泪
(5)
半竿斜日旧关城
3 (1)
边塞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诗歌按题材分类有: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行旅诗和闺怨诗等。结合本诗歌内容: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可见是边塞诗。
(2)
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烘托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
【解析】
考查重要诗句的作用。作者第二句写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戌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岀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可据此作答。
4 (1)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得胜而归。
(3)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5 (1)
摇了摇头,不以为然,斩钉截铁
,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捋了捋胡子,沉吟片刻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
战前:具有政治远见,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国君,明确指出两国交战不能依靠贵族和神明保佑,只有取得百姓的信任,才可以应战。
战中:在战场上指挥镇定,沉着果断,善于把握战机。
战后:理性分析战况,善于总结经验。明确作战靠的是勇气,巧妙发挥士气在作战过程中的作用。善于观察敌情,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最终大败齐军。
6 (1)
读书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或阅读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与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根据第一段中的“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提炼可得中心论点。
(2) ①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阅读教会我们审视自身、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
“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把书籍比作脚下的高山,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阅读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的观点。

比喻论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比喻,说明人的本性并没有差异(臂非加长、声非加疾),但如有所假(高、风)就能收到“见者远”、“闻者彰”这样好的效果。证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来学习的重要作用。
【解析】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为: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这也是比喻论证,证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来学习的重要作用。
(3)
阅读能让我们超越眼前的现实生活,探寻到生活更广阔的意趣。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阅读能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超越眼前的现实生活,探寻到生活更广阔的意趣。
(4)
阅读能实现自我。阅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阅读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第⑤⑥⑦段,每段的首句即为中心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把这三个句子稍加改动,就是“阅读的益处”的答案。
7 (1)
由于挑着担子,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插叙,交代了夏玉国的经历以及做挑山工的原因,为下文写他的理想和对工作的热情做铺垫。
(3) ①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一串水珠”比作“一道彩虹”,生动地写出夏玉国汗水之多,表现挑山工工作的艰辛,突出了“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荡漾”原指水波晃动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风”吹过耳朵的感受,突出了“我”内心的震撼(感动激荡、敬佩)。
(4) D
【解析】
文章不是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篇末抒情点明文章主旨,而不是议论。
(5)
(1)吃苦耐劳:他们肩负重担,劳累筋骨,蜗居工棚,垂首弓背,吃煎饼,啃咸菜,有的一干三十年。
(2)崇尚自由:喜欢做挑山工,因为工作自由,农闲时来,农忙时走。
(3)乐于奉献:王荣泉做挑山工一干三十年,为泰山建设奉献了青春,并为自己身为泰山建设者而感到自豪。
(4)顽强拼搏(坚忍不拔):他们挑着沉重的担子,不气馁,不懈怠,历经艰辛,直达山顶。
(5)胸怀理想、乐观向上:挑山工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们却不以为苦,因为他们胸怀理想,为理想挑山。
8 (1)
我选①,意指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持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我选②,意指遇见老人要尊敬。蕴含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思想。
我选③,意指一个优良的家庭要传承下去。蕴含了古人崇尚行善积德。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多回答生活细节。①句强调对自家住所的清洁维护,体现的是一种对家庭环境保持清洁的优良传统,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
示例:某种意义上说,重拾家风就是重拾价值观,外化为行为规范,则社会风气自然得到改善。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物的辩证思考能力。解答时,再给出证据即可。
重拾家风不是让人当老实人,而是当堂堂正正的。宣扬重拾家风,对整个社会更是有益处,在道德上好好培养自己,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正义一方。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材料主要提出了“家风是什么”的话题,根据上述话题设计了二个题目;一、选择一则感受最深的古人“家风”“家训”的文本,分析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二、对重拾家风不以为然的想法,谈出自己的看法。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