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走近杜甫走近杜甫杜甫简介杜甫生平杜甫的思想杜诗的思想内容杜诗的艺术成就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外号少陵,今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诗中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更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杜甫的诗作铺陈始终,排比声韵,沉郁顿挫,深刻悲壮,对后世影响深远。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涉世不深) 1、自幼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
2、受盛唐风气的影响,有高远的政治理想。
3、20岁开始的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
这一时期乐观自信、奋发向上,诗风以豪放、浪漫为主调。如《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书破万卷”。困守长安时期(35至44岁忧国忧民) 1、入长安后,应试落第。
2、天宝14年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位。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诗人的性格逐渐由轻狂转为深沉。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名篇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陷贼与为官时期(45至48岁)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1、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逃难。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后冒险逃脱,奔赴凤翔,授为左拾遗。
2、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生活体验异常丰富,创作也较多,今存诗二百四十九首。如:《春望》、《月夜》、《羌村三首》、“三吏”、“三别” 。
3、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感情,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漂泊西南时期(49至59岁) 1、入蜀(成都)筑草堂定居,此后又辗转到夔州。
2、大历三年携家人回家乡,病死于归途的船上。
3、这一时期,杜甫创作空前丰收,忧国忧民思想更加深沉,诗风更加沉郁悲凉,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更有提高。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杜甫之死 杜甫的思想 1、受儒家正统教育,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2、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始终关心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能不忘泽民”,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3、崇高而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坎坷一生及其全部创作中。
4、最宝贵的是身处逆境,却心系国家,心想人民,一颗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没有停止跳动。杜诗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历史真实,有“诗史”之称。
1、杜诗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杜诗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骄奢淫逸、专横暴虐行为,表现了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如《丽人行》、《兵车行》、 “三吏”、“三别”。
3、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如《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蜀相》。杜诗的艺术成就 1、“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因素。所谓“沉郁顿挫”是指杜诗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忧愤郁勃;形式上的波澜老成,顿挫变化;语言上的精炼准确,含蓄蕴藉,从而形成了千汇万状、地负海涵、博大宏远、真气淋漓的美学风貌。
2、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诗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如“三吏”、“三别”。杜诗善于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现实生活。“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3、杜诗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
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集前人之大成,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秋兴八首(其一)导读朗读译读品读延读导读图片导入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目标导读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朝仍面临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两年。
《秋兴八首》是在国家动荡不安、55岁的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七言律诗各自独立又互相勾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本诗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导读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朗读训练朗读 疏通句意 注 释
1.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砧:捣衣石。译 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译读学法指导诗歌欣赏方法
情感:情乃诗之胚
景物:景乃诗之媒
景物+情感=意象品读 提示:可抓住“凋伤”、“萧森”、“兼天涌”、“接地阴”、“开”、“泪”、“系”、“孤舟”、“催”、 “急”、“暮砧”等关键词进行探讨。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说说这一联中的意象描绘的是怎样的情境,表达的是作者的哪种感受与思想情感,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合作讨论)。 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品味语言品读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品味语言品读示例: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对景物进行合理分析,并回答诗人的情感】延读读杜有怀
高一(3)班 金碧希
辗转飘零久,
先生奈若何?
诗心空眷恋,
岁月自蹉跎。
雁去霜飞远,
风来秋叶多。
老怀强病酒,
猿鸟一悲歌。贺新郎
漂泊西南久。到如今、两开南菊,系舟江口。巫峡巫山秋瑟瑟,梦断京华苑囿。每怅望、遥依北斗。彩笔昔曾干气象,盼致君尧舜黎元寿。空幻梦,怎回首。
莫垂老泪单衫透。历沧桑、欢心所愿,几回能够?荣辱兴衰谁问与,恰似云间苍狗。且更进、身前杯酒!笔底波澜诗城鉴,正堪当千载经纶手。馨万代,君知否?学生作品欣赏延读明代书法家陈淳的作品名家书法欣赏 一、当堂诵读、背诵全诗。
二、请将自己最有体会的一联或几联改成情境性描写,交流并点评。
三、用一句话或一句诗给“读《秋兴八首(其一)》有感”这个副标题加个主标题(要求能体现你的感悟,有文采)。延读作业设计导读朗读译读品读延读咏怀古迹(其三)导读新课导入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学习目标导读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自云安(今四川云阳)抵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写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且有不少长篇。其中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其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其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自学提示导读朗读提示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的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三字,有余音缭绕之感。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朗读训练朗读朗读欣赏朗读译 句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其三)句意疏通译读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2、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3、昭君怨恨什么?小结:“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何极!作者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整体感知译读板书设计译读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写景。“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3、试分析诗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合作探究品读4、“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提示: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作本诗时,当时作者寓居在王昭君的故乡,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所以,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抒写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6、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怎样造成的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7、说说你心目中的王昭君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一、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二、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三、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学法归纳品读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主卷土来?请简要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二、体悟感情。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三、分析技巧。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两诗末句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杜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是借题发挥。王诗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是历史之必然。延读比较阅读延读歌曲欣赏(视频)导读朗读探究鉴赏延读登 高导入新课导读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2、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赏析,关键字词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养成能鉴赏类似诗歌的能力。学习目标导读品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1、了解背景反复吟,
2、联想想象创意境,
3、欣赏韵律品语言,
4、把握题旨入诗情。方法秘笈导读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去世的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的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写作背景导读朗读课文范读朗读训练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朗读指导
在读的时候,要传达出诗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情感。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迢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朗读欣赏朗读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探究合作探究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探究合作探究登 高板书设计探究1、鉴赏诗歌,是鉴赏它的什么呢?意象、情感 、表达技巧 、语言特色等。2、意象是什么?意象分哪两类? 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描写的景和物都叫意象。意象分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两大类。鉴赏鉴赏诗歌鉴赏人物意象 1、诗中哪些句子是在写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从哪里入手?2、本诗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并具体谈谈。鉴赏鉴赏景物意象 1、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有何意义?如何鉴赏? 诗歌中的形象蕴含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鉴赏景物形象首先分析形象特征,再看形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 2、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风天猿清渚沙鸟急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高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啸让人听了十分悲伤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白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回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鉴赏鉴赏景物意象3、首联作者的用意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凄冷、孤独、悲凉 4、颔联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征?让人感觉怎样?落木 =>萧萧下让人想起生命的短暂终结长江 =>不尽无边滚滚来时间无穷、人生短暂渺小5、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态?凄凉、无奈鉴赏二、填空。
这首诗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描写,整句属于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采用了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感情更加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的风格。 延读静态动态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沉郁顿挫慷慨低沉苍凉悲痛雄浑开阔一、“秋”在诗人的眼中为什么是含“悲”的?一悲:离家万里;二悲:秋风萧瑟;三悲:长年漂泊;
四悲:年岁已高;五悲:百病缠身;六悲:孤独登台。学习攻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生机蓬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比较阅读延读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下面都是描写秋景的诗句,请将它们与课文中的秋景作比较分析。比较阅读延读《登高》吟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