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文档属性

名称 石壕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5 19: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石 壕 吏杜 甫 唐代诗人。字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 ,在成都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杜甫(712~770)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夜喜雨
江南逢李龟年你还记得吗?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细 无 声。
野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写作背景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三吏

别 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朗读háo yúyèshùqúnyìngyèYù 暮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  )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字词: 投宿越过 跑多么上前说话最近苟且的活着吃奶的孩子老妇应征能够断绝只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连夜回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想一想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
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想一想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想一想 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
哭啼的情景?呼 啼 怒 哭想一想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全诗小结:主要人物:
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
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
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思考:惊魂石壕村课本剧欣赏:1、你觉得石壕吏、老妪分别是怎样的人?
2、作者通过这首诗要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横暴,如狼似虎,奸诈刁蛮。老妪:为儿子的死悲伤愤慨,勇于承担苦难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诗 旨:表演评价拓展延伸 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逾墙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诗人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泣不成声,逃走归来的老翁独自一人与诗人作别。此时的老翁是何心情?用200字左右写出老翁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