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word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18 18: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精选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2021春 秦都区期末)如图所示,属于凹透镜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②④⑤⑥
2.(2021秋 安徽月考)关于如图所示的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都是凸透镜
B.两个都是凹透镜
C.经过两透镜光心的光线都会沿直线传播
D.两透镜都有两个实焦点
3.(2020秋 永安市期末)如图所示虚线方框内各放一个透镜,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甲、乙所示,则虚线方框内放的透镜是(  )
A.甲、乙都为凸透镜
B.甲、乙都为凹透镜
C.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D.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4.(2019秋 江岸区期末)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A. B. C. D.
5.(2021春 城固县期末)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凹透镜的中央厚,边缘薄
B.凸透镜有焦点,凹透镜没有焦点
C.凸透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
6.(2021 沂水县一模)如图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且AO<OB。已知OA=6cm,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f=2cm B.f=5cm C.f=7cm D.f=9cm
7.(2021秋 朝阳区期末)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古人已能“削冰向日取火”,即用冰磨成一种冰镜,让太阳光透过它点燃柴草取火,这种冰镜应为(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凸面镜
8.(2020秋 新都区期末)冰遇火会熔化。但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却能“削冰取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 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古人将冰磨成一种冰透镜,让太阳光射过去并会聚起来点燃艾草取火。以下关于冰透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透镜取火时利用了光的折射
B.制作冰透镜时,要把冰磨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
C.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
D.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9.(2021春 利川市期末)我们都知道近视的同学可利用凹透镜矫正视力。这是利用凹透镜对光有(  )
A.发散作用 B.透光作用 C.会聚作用 D.保护作用
10.(2020 乐亭县一模)下列光学元件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凹面镜
11.(2021秋 江油市期末)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皮影戏中看到的是实像
②人不能看到虚像,人能看到实像
③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则不能
④光线经折射后总是成实像,经平面镜反射后总是成虚像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③
12.(2018 陕西)2018年5月1日晚,在大雁塔北广场上演了一场水舞光影秀。巨型灯柱阵、多台超高清投影机和音乐喷泉交错配合,使大雁塔隐在光幕之中,美轮美奂。这是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一次完美结合。下列关于这场光影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光的灯柱是光源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音乐喷泉形成的水幕对光只有反射作用
D.演出过程中高清投影机可成逼真的实像
13.(2021 邓州市一模)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四种光学元件的作用:①都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②只有平面镜能成虚像;③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④只有凹透镜能矫正视力;⑤利用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14.(2020 岱岳区二模)王瑞同学看到平静的湖面出现“鱼在云中游,鸟在水中飞”的奇特美景。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鸟、鱼都是实像
B.云和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云和鸟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云和鱼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15.(2021 东平县一模)我们生活中常常都提到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银幕上的像,⑤哈哈镜中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①②③
C.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④
D.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③④⑤
16.(2020秋 大洼区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C.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D.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17.(2016秋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循反射定律
B.人站得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不论放在什么位置,都得到放大的虚像
D.投影仪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18.(2020秋 连云港期末)将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放在一只未装满水的薄高脚玻璃杯后面,在高脚杯前方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此时装水部分的高脚杯和杯内水的组合相当于一个(  )
A.平板玻璃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19.(2021秋 萧山区校级期中)在“观察蜗牛”的实验时,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最适合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
A.显微镜 B.量筒 C.放大镜 D.电流表
20.(2020秋 番禺区期末)如图所示,通过画光路图可确定蜡烛所成的像。下列器材的成像原理与这个光路图相当的是(  )
A.放大镜 B.电影放映机 C.照相机 D.投影仪
21.(2021 庐阳区校级四模)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关于下列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如果利用注射器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一个清晰更小的实像
C.如果利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内抽水,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变,在水透镜左侧适当位置放置凸透镜可以模拟近视眼的矫正
D.水凸透镜内有一个小正方形纸片,则在光屏上不会得到蜡烛完整的像
22.(2021秋 吉林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主光轴上,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9cm B.10cm C.15cm D.20cm
23.(2021 锦江区模拟)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放置在如图所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左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
A.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以方便从不同角度观察光屏上的像
B.透镜甲的焦距为10cm,透镜甲的焦距比透镜乙的大
C.光屏移动的距离s<10cm
D.第二次所成的像可以说明幻灯机的成像特点
24.(2021 高县模拟)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放大的像 B.一定是缩小的像
C.一定是等大的像 D.一定是不成像
25.(2020 南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想再模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应将(  )
A.蜡烛和光屏都远离透镜
B.蜡烛和光屏都靠近透镜
C.蜡烛远离透镜且光屏靠近透镜
D.蜡烛靠近透镜且光屏远离透镜
26.(2021 铁岭)如图是小明拍摄“东方明珠”时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明在地上的影子形成的原理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B.用照相机拍照时,镜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数码相机屏幕的彩色画面,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
D.水中建筑物的倒影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27.(2021秋 金凤区期末)小明做作业时,动手操作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找了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普通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不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B.笔尖一直变长变大
C.到某一位置,笔尖突然改变方向
D.笔尖先变长变大,后变短变小
28.(2021 郯城县二模)手机以其强大的功能,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关于手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拍照原理:小孔成像
B.手机调成静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C.接听电话就可以辨别打电话的人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D.充电时手机电池相当于电源
29.(2020 潮阳区一模)“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图所示)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20字小诗《苔》出自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诗句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苔花是光源
B.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漂亮的苔花,此时放大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C.苔花虽然很小,也学牡丹花努力绽放,我们能看到苔花是因为光的反射
D.苔花生长在房屋背后的阴凉处,房屋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30.(2020秋 开州区期末)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B.人离穿衣镜越远,人在镜中的像越小
C.用放大镜看报纸,放大镜到报纸距离应略小于放大镜的焦距
D.使用投影仪时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要适当增大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31.(2015秋 娄星区期末)在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
32.(2013 察右后旗校级模拟)在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属于凹透镜的是   。
33.(2021秋 建华区期末)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    ,而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    。
34.(2021 吉州区模拟)如图所示,小华将两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点F,若①、②2两条光线分别向靠近主光轴的方向平移一段距离,则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会聚点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原位置不变”),小华取点光源放在A点处,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5.(2017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填“平行”或“会聚”或“发散”)。
36.(2020秋 襄城县期末)爱思考的小明同学总结了实像和虚像的异同点,他发现;实像是由光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承接;若去掉光屏,   用眼睛直接看到。虚像是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直接看到(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
37.(2021 河南模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有   ,属于虚像的有   。
38.(2021 淮上区模拟)关于“像”,小聪列举了如下四个成像实例,其中属于虚像的是    (选填序号即可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照相机成像;④放大镜成像)。
39.(2019 陆丰市二模)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   (填“反”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   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实像。如图所示是时下流行用自拍杆拍照的情景,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使用自拍杆增大了   (填“物距”或“像距”)。
40.(2019秋 长安区期末)如图中小玲用放大镜观察某商品的二维码,放大镜属于   (选填“凸”或“凹”)透镜,它对光有   作用。小玲在镜中看到的是一个   、放大的虚像,若该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则它与二维码的距离   10厘米(选填“小于”或“大于”)。
41.(2015 遂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   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是   (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42.(2021秋 农安县期末)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5cm的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43.(2021 葫芦岛一模)如图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示意图。
(1)所选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为使左侧点燃的蜡烛能在透镜右侧光屏的中心位置得到火焰的像,实验前要调节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   。
(3)如图乙所示当蜡烛离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生活中   就是这种成像规律的应用。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不在光屏中央,要使像仍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调整或者凸透镜向   调整或者光屏向   (均选填“上”或“下”)调整。
44.(2021 湖州)小明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相当于光屏)    (选填“前”或“后”)。小明发现将    透镜紧靠在手机镜头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理解了手机微距镜头的工作原理。
45.(2021秋 深圳校级期末)2013年12月8日,万众期待的首届深圳国际马拉松赛事隆重举行。右图是记者用照相机在起跑点拍摄到的画面,已知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该画面时物距应    (填写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所成的像是    、缩小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三.解答题(共14小题)
46.(2019 杏花岭区校级三模)夏季烈日暴晒的停车场,汽车自燃时有发生。某校物理学习小组友情提示:“请不要在仪表台上平放未开封的瓶装矿泉水!”原因是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从结构角度看相当于一个   镜,尤其是能够将强太阳光中的   (选填“红”或“紫”)外线会聚所致。
47.(2021秋 兴庆区期末)桌面上有一副眼镜,不知道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请你写出两种判定的具体方法。
48.(2019秋 防城区期末)简述如何测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49.(2015秋 榆社县期末)实验室有一个凸透镜,由于使用时间久,上面标注的焦距数据看不清了,请你应用所学知识写出测该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50.(2012秋 菏泽月考)农民在塑料棚中种蔬菜,雨过天晴后要将塑料棚上积水放掉,从光学角度讲其原因是   。
51.(2013秋 毕节市期末)(1)在森林里游客如随地丢弃装水的透明圆形饮料瓶,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说明这是因为什么?
(2)北方的冬天,窗户上会有冰花出现,它属于什么现象?会出现在玻璃的哪一侧?
52.(2011 淮阳县校级模拟)爷爷在用放大镜观察古董时,上面的字被放大了,这是为什么?通过透镜看到的字是实像还是虚像?用这个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你会发现什么?
53.(2016秋 东莞市期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属于虚像的是   ,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   ,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   (只填序号)
54.(2019 朝阳区校级模拟)杯壁很薄的圆柱形玻璃杯中装有多半杯水,将一只钢尺竖直插入水中,钢尺水下部分看起来比水上部分宽。如图(甲)所示,请解释这个现象。[注:如果需要,可在俯视图(乙图)上画示意图,以辅助说明。O为圆心]
55.(2014秋 二道江区校级期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形玻璃瓶,一个装有纯净水,一个是空的,上面都有盖,在不碰到玻璃瓶的前提下,判断哪个瓶是装有纯净水的?请你写出判断的方法和利用到的物理知识。
56.(2021 兴庆区校级一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红上午上课前,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让太阳光照射到凸透镜上,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红认为此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小强却说,这个距离不是凸透镜的焦距,其理由是    。
(2)小红改变方案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光屏上    (有/没有)烛焰清晰的像,原因是    。
(4)小明做实验时将自己的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远视眼的矫正,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了蜡烛清晰的像,此时取下眼镜,小明应将蜡烛向    (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蜡烛清晰的像,所成像会    (变大/不变/变小)。
(5)小光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    。
(6)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    (A/B/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7)小华更换相关器材后顺利完成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线段MN为凸透镜成像的像距倒数(1/v)和物距倒数(1/u)的对应关系。根据图像信息可得该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    (上/下)方移动。
57.(2021 赣榆区模拟)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左侧F型LED灯为光源)
(1)实验时,将各元件调整到如图位置时,小组成员在光屏上都能观察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    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此时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
(2)当LED灯向右移动时,要在光屏上再次获得清晰的像,只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
(3)实验中,小明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他只是将凸透镜适当    (选填“左右调整”“上下调整或“扭转一定角度),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
58.(2021 江都区一模)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从而使得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如图乙所示,只需要将光屏向    (左/右)移动,光屏上就能呈现清晰的像,此时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是    (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59.(2020秋 东莞市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作为晋城人,我们都要行动起来,共同爱护美丽家园。
(1)周末,小琳与家人去白马寺森林公园游玩,登山途中,顺手捡起被丢弃在草坪上的一个圆柱形矿泉水瓶(瓶中剩有部分矿泉水),将矿泉水瓶横向水平放置(图1),从瓶底看去,小琳认为此时瓶中的水(图2)相当于凸透镜,因为在凸透镜模型的构建中,影响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瓶中装有水的部分具有   的特点,忽略影响这个问题的次要因素:物体的材质等。由此来看,树叶上的露珠(图3)相当于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透过露珠看到的是叶脉放大了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请你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这一成像现象:   
(2)小琳“随手捡起垃圾”这一行为,为营造美丽晋城贡献了一份力量,请你结合所学,提出一条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建议:   。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精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考点】透镜及其分类.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定义进行判断: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图中的②④⑥,都是中间薄边缘厚,都是叫凹透镜;而①③⑤都是中间厚边缘薄,都属于凸透镜,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有多种方法:还有根据定义判断、根据成像情况进行判断、根据对光线的作用进行判断。
2.【考点】透镜及其分类;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2)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分析;
(3)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
(4)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解答】解:
AB、凸透镜的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中间薄、边缘厚,所以左侧透镜为凸透镜,右侧透镜为凹透镜,故AB错误;
C、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故C正确;
D、凸透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是虚焦点,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透镜种类的判定、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属于基础题。
3.【考点】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由图甲可知,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甲透镜后折射光线变得会聚了,因此甲图应是凸透镜;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乙透镜后折射光线变得发散了,因此乙图应是凹透镜。
故选:D。
【点评】在判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时,可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来判断。
4.【考点】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理解能力.
【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定义进行判断: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
【解答】解:
由图知,C中透镜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AB中透镜中间比边缘薄是凹透镜,D凸透镜厚度是相同的,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判断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有多种方法:根据定义判断;根据成像情况进行判断;根据对光线的作用进行判断。
5.【考点】透镜及其分类;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理解能力.
【分析】(1)凹透镜的定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2)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u=f时,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
(4)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根据上述知识点即可解答。
【解答】解:A、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故A错误;
B、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故B错误;
C、物距小于焦距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即u=f时,不成实像也不成虚像,故C错误;
D、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凹透镜定义、凸透镜凹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清物距与像距的变化情况,记牢像的特点即可解答。
6.【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专题】定性思想;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
【分析】根据题意,A点通过凸透镜成像在B点,物距AO小于相距OB,A点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先利用凸透镜成像特点确定焦距的范围值,再确定正确选项。
【解答】解:根据题意AO<OB可知,A点成像在B点,像距大于物距,满足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为OA=6cm,则f<6cm<2f,由此可得 3cm<f<6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灵活应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由题知,太阳光能透过冰镜,所以该冰镜为透镜;
利用该透镜可以取火是因为它可以使光线会聚,而凸透镜可以使光线会聚,故这种冰镜应为凸透镜。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特性的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8.【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密度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2)凸透镜使光发生折射,且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再结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进行解答;
(3)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再根据体积的变化判定物质密度的变化。
【解答】解:
AB、古人将冰磨成一种冰透镜,该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使太阳光发生折射并会聚起来,从而能点燃艾草取火,故AB正确;
C、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当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但体积变小,由密度公式可知其密度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的熔化特点、质量和密度的变化、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属于基础知识。
9.【考点】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要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10.【考点】凸面镜和凹面镜;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对光线会聚的光学元件有:凸透镜、凹面镜;
(2)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光学元件有:凸面镜、凹透镜;
(3)平面镜对光线既不发散也不会聚,凹透镜和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根据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可知,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是凹透镜和凸面镜。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各种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是解决此类识记性的基础题的关键。
11.【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3)折射可以产生实像,也可以产生虚像,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①皮影戏中看到的是影子,不是实像,故①错误;
②人能看到虚像,也能看到实像,故②错误;
③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则不能,故③正确;
④光线经折射可以产生实像,也可以产生虚像,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故④错误。
故选:D。
【点评】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
(1)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2)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
(3)呈现效果不同,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共同点:实像和虚像都能用眼睛看得到。
12.【考点】光源;光的反射现象;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
(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
A、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所以发光的灯柱是光源,故A正确;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B正确;
C、音乐喷泉形成的水幕对光既有反射作用,也有折射作用,故C错误;
D、投影机的原理与幻灯机的原理相同,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考查的重点,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
13.【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各种镜子都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凸透镜可以成虚像也可以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
(3)凸透镜矫正远视眼,凹透镜矫正近视眼;
(4)三棱镜可以研究光的色散。
【解答】解:①平面镜反射光线,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折射光线,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故①正确;
②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都能成虚像,故②错误;
③凸透镜既能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也能成放大的虚像,故③正确;
④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④错误;
⑤利用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实验,故⑤正确。
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的是①③⑤。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以及三棱镜等知识,是一道光学综合题。
14.【考点】光的反射现象;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
【分析】①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看水中的物体如“鱼”、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1)水中的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2)鸟在天上,所以“鸟在水中飞”是鸟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鸟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3)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15.【考点】光的反射现象;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哈哈镜中的像是凸面镜或凹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综上分析,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
16.【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近视眼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
A、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
B、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即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故B错;
C、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故C错;
D、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戴远视眼镜使光线会聚一些,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以及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这是光学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熟练掌握。
17.【考点】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A、光在发生漫反射时同样遵循反射定律,故A错误;
B、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不管人站得离平面镜越远还是越近,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成像是凸透镜成像情况的一种。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能得到倒立的实像,物体只有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才能得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的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用三种成像情况能解释很多问题,这是基础,一定要掌握。
18.【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应用题;应用能力.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玻璃杯中有水的这一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黑白卡片是左右颠倒的,成倒立的实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属于一道光学基础题。
19.【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应用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应用能力.
【分析】根据显微镜、量筒、放大镜、电流表的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肉眼无法看到的物体,观察蜗牛不用显微镜,故A错误;
B、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不能用量筒观察蜗牛,故B错误;
C、放大镜就是凸透镜,用放大镜可以将较小的、肉眼不易辩清的物体“放大”,以便使人们看得更清楚,所以观察蜗牛可以用放大镜,故C正确;
D、电流表是用来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工具,不能用电流表观察蜗牛,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量筒、放大镜、电流表的作用,关键是了解显微镜和放大镜用途的区别。
20.【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常规题型;应用能力.
【分析】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根据上述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解:①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②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③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由图知,u>2f,f<v<2f,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符合第①个条件,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选:C。
【点评】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注意物距条件的应用和把握,熟知成像规律是解题关键。
21.【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科学探究能力.
【分析】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u>2f时,像距f<v<2f,即u>v,由此可知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B、继续向水凸透镜注水,水凸透镜变凸,焦距变小,相当于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所成的像变小,像距变小;
C、从水凸透镜内抽水,水凸透镜变薄,焦距变大,相当于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所成的像变大,像距变大,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时,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可使像重新呈现在光屏上;
D、水凸透镜内的小正方形纸片,不能完全遮挡蜡烛的光透过透镜,故在光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
【解答】解: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u>2f时,像距f<v<2f,即u>v,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继续向水凸透镜注水,水凸透镜变凸,焦距变小,相当于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所成的像变小,像距变小,应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B正确;
C、从水凸透镜内抽水,水凸透镜变薄,焦距变大,相当于物距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所成的像变大,像距变大,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时,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可使像重新呈现在光屏上,此实验可模拟远视眼的矫正,故C错误;
D、水凸透镜内的小正方形纸片,不能完全遮挡蜡烛的光透过透镜,故在光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动态应用,难度较大。
22.【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所以物体离凸透镜2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一定是倒立的。凸透镜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时,2f>U>f,解不等式得出结果。
【解答】解:物体离凸透镜2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2f>U>f,
所以,2f>20cm>f,
20cm>f>10cm,只有C选项符合条件。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凸透镜成像情况,根据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因此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23.【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光屏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我们能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光屏上成的像;不透明的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
(2)凸透镜成像时,u=v=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凸透镜的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3)光屏移动距离要看乙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
(4)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A、光屏的表面要比较粗糙,光屏发生漫反射,能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光屏上的像;光屏要使用白色不透明物体,因为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故A错误。
B、如图,u=40cm﹣20cm=20cm,v=60cm﹣40cm=20cm,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甲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现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更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左移动距离s,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说明乙凸透镜的会聚能力更强一些,焦距更小,故透镜甲的焦距大于透镜乙的焦距,故B正确。
C、乙凸透镜的焦距不知是多少,不能确定凸透镜向左移动的距离,故C错误。
D、乙凸透镜代替甲凸透镜,物距不变,像距变小,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物距和像距都可以判断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些都要熟练掌握。
24.【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图象中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得出此时成像的特点及像距、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判断当物体在40cm刻度处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得出成像的特点。
【解答】解: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
物距u=50cm﹣30cm=20cm,像距v=65cm﹣50cm=15cm,
由上分析得:20cm>2f,f<15cm<2f;
解得:7.5cm<f<10cm,
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时,物距u=50cm﹣40cm=10cm,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此题需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得出成像的特点及物距和像距的范围,难度稍大。
25.【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凸透镜成像性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解答】解:由题意和成像规律,可得题中的成像是:u=v=2f。欲再模拟照相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应使物距u>2f,像距f<v<2f,故应使蜡烛远离透镜,同时光屏靠近透镜。
故选:C。
【点评】此题是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6.【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4)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
A、小明在地上的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两种原理不相同,故A错误;
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故B错误;
C、数码相机屏幕的彩色画面,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故C错误;
D、水中建筑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光的三原色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是基础知识。
27.【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即越靠近焦点,虚像越大);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解:装满水的玻璃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当笔尖离玻璃瓶较近时,玻璃瓶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笔尖离玻璃瓶较远时(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的实像,所以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当铅笔由靠近瓶子的位置逐渐远离时,先成虚像后成实像,且虚像是正立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到达某一位置时,笔尖会突然改变方向;
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即越靠近焦点,虚像越大);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笔尖先变长变大,后变短变小;
由此可知,不会观察到的现象是笔尖一直变长变大,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属于一道光学综合题;此实验最好亲自做一下比较好。
28.【考点】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电源及其能量转化.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理解能力.
【分析】(1)手机拍照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3)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根据这点可判断来电的是熟人还是陌生人;
(4)手机充电时会消耗电能。
【解答】解:
A、手机拍照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手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小孔成像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
B、手机调成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了噪声,故B错误;
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接听电话时,一般能够知道对方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判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手机充电时会消耗电能,相当于用电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故选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能量的转化、噪声的控制、声音的特征,属于基础题。
29.【考点】光源;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反射;
(4)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解答】解:
A、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苔花不会发光,所以不是光源,故A错误;
B、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漂亮的苔花,此时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我们能看到苔花是因为光照在苔花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故C正确;
D、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30.【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红外线;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
【分析】(1)红外线的应用:遥感、遥控:卫星遥感、家用遥控器;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与距离的大小无关;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之一: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解:A、电视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工作,不是紫外线,故A错误;
B、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人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B错误;
C、用放大镜看报纸时,报纸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正确。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使用投影仪时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要适当减小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理解,列举的事例或现象比较全面,这是我们光现象中的重点,是中考时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31.【考点】透镜及其分类.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根据两种透镜的定即可进行分类;
【解答】解:根据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所以属于凸透镜的是ABD,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或对光有会聚作用);根据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所以属于凹透镜的是CE,共同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或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ABD;CE;
【点评】本题考查了透镜的分类和对光的作用,属于基本的识记内容,比较简单。
32.【考点】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定义进行判断。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
【解答】解:根据透镜的概念,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是凹透镜。
故图中B、C、E、F为凸透镜,A、D为凹透镜。
故答案为:B、C、E、F; A、D。
【点评】判断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有多种方法:根据定义判断;根据成像情况进行判断;根据对光线的作用进行判断。本题中可直接根据定义结合图片判断。
33.【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2)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焦点;改变。
【点评】认识凸透镜,学习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必须从认识它的基本概念入手,包括焦点、焦距、光心、主光轴等。
34.【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实验表明,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且焦点是固定的,不随光线的改变而改变;
点光源放在A点处,根据折射光线的方向判定光斑大小的变化。
【解答】解: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点是固定的,不随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小华取点光源放在A点处,A处的距离要小于焦距,所处折射光线相对于主光轴是发散的,所以在凸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将变大。
故答案为:保持原位置不变;变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焦点的概念,学生一定要把握一个凸透镜的焦点是固定的。
35.【考点】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要判断光线通过玻璃砖后会怎样,关键是要看玻璃砖属于什么透镜。图中,玻璃砖是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
图中的凸形气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镜;这时一块玻璃砖被气泡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所以,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发散。
故答案为:发散。
【点评】本题中的一个干扰因素就是那个凸形的气泡,学生往往只注意到了气泡的形状,而忽视了对光线起主要作用的其实是玻璃砖。
36.【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理解能力.
【分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
(1)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2)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
(3)呈现效果不同,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共同点:实像和虚像都能用眼睛看得到。
【解答】解:实像是由光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承接;若去掉光屏,能用眼睛直接看到。虚像是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直接看到。
故答案为:能;不能。
【点评】此题考查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属于易错题目,难度不大。
37.【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
故答案为:①④;②③⑤。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
38.【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理解能力.
【分析】如果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就是实像,否则就是虚像。
【解答】解:
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成的倒立的实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应用了光的折射,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放大镜应用了光的折射,是物体在凸透镜焦距内,形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②④。
【点评】掌握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倒正、原理等,进行对比归纳,记忆效果好。
39.【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二维码会反射光线;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自拍杆可以增大镜头与人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
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反射,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手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用自拍杆拍照时,增大了人与镜头间的距离,增大了物距。
故答案为:反;凸透;物距。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道基础题。
40.【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定性思想;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解答此题: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小玲手持的是一个放大镜,放大镜是一块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可知,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若该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则它与二维码的距离应小于焦距,即小于10cm。
故答案为:凸; 会聚; 正立;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是比较基础性的习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41.【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解答】解:
由图可知,蜡烛在距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照相机。
【点评】要牢固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42.【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①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5cm的位置,物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物距u<f,手指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光屏上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故答案为:放大;不会。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43.【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其光心的距离为焦距;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3)烛焰移至距凸透镜50cm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蜡烛、透镜或光屏的移动方向;
【解答】解:(1)因焦距是指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由图知,最小最亮的光斑处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焦距f=41.0cm﹣30.0cm=11.0cm;
(2)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如图乙所示,当蜡烛离凸透镜35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4)蜡烛变短了,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应将蜡烛向上调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11.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上;下;上。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焦距的确定及成像规律和实际应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和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
44.【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用手机拍照,发现手机镜头过于靠近拍摄对象时(如图所示)无法正常对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时像成在感光器的后面,可以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放在手机镜头上,像就会成在感光器上了。
故答案为:后;凸。
【点评】知道照相机的原理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5.【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解答】解: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拍摄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凸透镜成像时,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u>2f;倒立。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属于一道基础题。牢固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解答题(共14小题)
46.【考点】紫外线;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红色光之外称为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
【解答】解: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线照在矿泉水瓶上时,矿泉水瓶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红外线的热效应强,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从结构角度看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尤其是能够将强太阳光中的外线会聚,导致温度升高,汽车自燃。
故答案为:凸透;红。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的特点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问题,平时学会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多动手、多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7.【考点】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专题】简答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根据阳光聚焦法、放大镜法、成实像的方法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
阳光聚焦法:把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透镜,能在地面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是凸透镜,地面上有暗圈的是凹透镜。
放大镜法:透镜放在课本的文字上,透镜逐渐远离课本上的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凹透镜。
成实像的方法:在教室里,在窗户和窗户对面是墙之间,透镜靠近墙,能在墙上成窗户倒立的实像的是凸透镜,不能成像的是凹透镜。
【解答】答:(1)阳光聚焦法:把眼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眼镜,能在地面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的是远视眼镜,地面上有暗圈的是近视眼镜。
(2)放大镜法:眼镜放在课本的文字上,眼镜逐渐远离课本上的字,能起放大作用的是远视眼镜,不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是近视眼镜。
(3)成实像的方法:在教室里,在窗户和窗户对面是墙之间,眼镜靠近墙,能在墙上成窗户倒立的实像的是远视眼镜,不能成像的是近视眼镜。
【点评】判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薄、阳光聚焦法、放大镜法、成实像的方法。这四种方法比较常用,一定要掌握。
48.【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此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
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倍焦距时,可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解答】答:(1)找一张白纸和一把刻度尺,在太阳光下移动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使光在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用刻度尺测出此时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2)需要一根蜡烛、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将蜡烛点燃,将这三者都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且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然后移动蜡烛及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等大、倒立的烛焰的像时,这时测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再除以2,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及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9.【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利用凸透镜可把平行光会聚为一点来测量。可在阳光下,用刻度尺测量出凸透镜把阳光会聚为一点时的距离,即为焦距。
【解答】解:找一张白纸和一把刻度尺,在太阳光下,移动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是在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用刻度尺测出白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点评】本题利用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测量焦距。
50.【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塑料薄膜和水都是透明的,雨水积压在塑料棚上会使塑料布下凸,导致中间厚边缘薄,类似凸透镜。
【解答】解:雨点掉在大棚上是以球形存在的,它类似于凸透镜,由于它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会聚的光由于高温而加速塑料的老化。如果雨积蓄较多,会形成较大的凸透镜,其焦点必然在大棚内的蔬菜上,导致其死亡,其它未照到的蔬菜光照又不足,所以雨过天晴后,要将塑料棚上的积水放掉。
故答案为:水会形成凸透镜,使阳光会聚到蔬菜上,导致其死亡,其它未照到的蔬菜光照又不足。
【点评】此题灵活考查了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要学会分析解答,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51.【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简答题;透镜及其应用;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解决此题要知道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1)因为装水的透明圆饮料瓶,瓶中的水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造成树叶燃烧,造成火灾。
(2)北方很冷的冬天,玻璃的温度很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粘在玻璃的内层,这就是冰花。
【点评】(1)此题考查了对凸透镜的认识及其作用,会利用凸透镜的特点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此类题目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实际应用题目,要结合具体情况去分析解答。
52.【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放大镜是凸透镜,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时,起放大镜作用,成正立放大虚像;当物体放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
凸透镜成像可分为虚像和实像两大类:能用眼睛观察,且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实像;能用眼睛观察,但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
【解答】解:爷爷在用放大镜观察古董时,上面的字被放大了,这是因为古董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时,起放大镜作用,成正立放大虚像;
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时,物体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所以看到的是倒立缩小实像。
答:(1)古董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时,起放大镜作用,成正立放大虚像;
(2)虚像;(3)倒立缩小实像。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53.【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故答案为:①④;②③⑤;②⑤;③④。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
54.【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简答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钢尺反射的光经玻璃杯与水射出时发生折射,选取钢尺的两个端点A、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作图,画出物体的像,据此进行解释。
【解答】答: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从钢尺A点沿半径方向射出的光线,由于光线的方向垂直于分界面,所以其出射光线的方向不变;从A点斜着射出的一条光线(斜着进入空气中),出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两条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A′,A′是A的虚像;同理,B点成像于B′点;由图可知A′B′大于AB,所以钢尺水下部分看起来比水上部分宽。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应用,知道装有水的玻璃杯是一个凸透镜即可正确解题。
55.【考点】生活中的透镜.
【专题】应用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之内时,会成放大的像。
【解答】答:凸透镜能起放大作用,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形玻璃瓶靠近一个小物体,在另一面通过玻璃瓶观察物体,如果物体成放大的像,则瓶子装有纯净水。
【点评】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作凸透镜,凸透镜能起放大镜的作用。
56.【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能力层次.
【分析】(1)根据描述的现象,分析距离不是凸透镜焦距的原因;
(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为焦距;
(3)物距小于像距,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由光路可逆知,物距大于像距,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取下眼镜后,成像延迟会聚,要在光屏上找到蜡烛清晰的像,应减小像距,增加物距,判断蜡烛移动方向;
(5)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物距等于焦距;
(6)物距小于1倍焦距,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且与蜡烛在同侧,判断人眼观察位置;
(7)物距和像距相等,物距为2倍焦距,计算凸透镜的焦距;根据经过凸透镜中心的光沿直线传播判断光屏上的像的移动方向。
【解答】解:(1)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让太阳光照射到凸透镜上,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这个距离不是凸透镜的焦距,其理由是太阳光没有正对凸透镜;
(2)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为焦距,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3)如图乙所示,物距小于像距,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由光路可逆知,物距为原来的像距,像距为原来的物距,故光屏上有清晰的缩小的实像;
(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取下眼镜后,成像延迟会聚,要在光屏上找到蜡烛清晰的像,应减小像距,增加物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故应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蜡烛清晰的像,所成像会变小;
(5)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物距等于焦距,即物体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6)如图丙所示,物距小于1倍焦距,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且与蜡烛在同侧,故人眼应该在图中B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7)发现如图所示规律,像距倒数和物距倒数相等时,物距和像距相等,由图示可知,物距的倒数为4m时,物距为25cm即2倍焦距,则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2.5cm;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根据经过凸透镜中心的光沿直线传播可知,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太阳光没有正对凸透镜;(2)10.0;(3)放大;有;光路是可逆的;(4)远离;变小;(5)蜡烛放在焦点处;(6)B;(7)12.5;上。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测量焦距的方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57.【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定性思想;透镜及其应用;实验基本能力.
【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说明凸透镜与光屏没有平行。
【解答】解:(1)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组成员在光屏上都能观察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当LED灯向右(靠近透镜)移动后,物距减小,像距增大,需将光屏向右远离凸透镜;
(3)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较模糊,说明中间部分的物距此时正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两侧部分的物距大于或小于中间部分的物距,故适当扭转凸透镜,使凸透镜与光屏平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选C。
故答案为:(1)缩小;漫;(2)右;(3)扭转一定角度。
【点评】本题考查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是一道基础题。
58.【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探究题;透镜及其应用;实验基本能力.
【分析】(1)焦距的简单测量方法:让凸透镜正对着平行光,移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直到光屏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即为焦距;
实验时,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使光屏、烛焰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当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成像特点应用在照相机上。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焦距是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凸透镜的焦距为:f=60.0cm﹣50.0cm=10.0cm;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需要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由图乙可知,u=50.0cm﹣20.0cm=30.0cm>2f,所以2f>v>f,即像在光具座的60.0cm到70.0cm刻度处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右移动,直至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成像特点应用在照相机上。
故答案为:(1)10.0;主光轴;(2)右;照相机。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要解决此类题目,需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做到灵活应用。
59.【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的措施.
【专题】应用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1)凸透镜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这是主要特征,其它特征包括材质、透光等,据此解答。
(2)从节约能源角度分析。
【解答】解:
(1)由题知,圆柱形水杯装有水的部分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这是主要因素,在分析时,忽略掉了透光、材质等次要因素,从而构建凸透镜模型。
由图可知,树叶上的露珠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知,透过露珠看到的是叶脉放大了的虚像;
(2)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建议:节约用水或绿色出行等。
故答案为:(1)中间厚边缘薄;透光;凸透镜;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节约用水或绿色出行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模型法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分析,要注意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考点卡片
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识点的认识】
固态物质按其原子(或分子)聚集的组态,可划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大类.
(1)晶体:①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
②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③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2)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它没有一定规则的外形,如玻璃、松香、石蜡等.它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是相同的,叫“各向同性”.它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有人把非晶体叫做“过冷液体”或“流动性很小的液体”.
晶体和非晶体之所以含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不同.
【命题方向】
判断那种物质是晶体那种是非晶体,晶体熔化(凝固)过程中的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中考命题的地方.
例1:通常情况下,对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冰、玻璃、松香是晶体 B.盐、玻璃、铁是金属
C.玻璃、松香、橡胶是非晶体 D.冰、铁、玻璃是绝缘体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要记住常见的一些晶体和导体.一切金属都是导体.
解:A、冰是晶体,玻璃和松香是非晶体,故A说法错误;
B、盐和玻璃是非金属,铁是金属,故B说法错误;
C、玻璃、松香、橡胶都是非晶体,C说法正确;
D、铁是导体,冰、玻璃是绝缘体,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同学们对常见的晶体、非晶体、导体、绝缘体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例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解: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从固态变成液态,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非晶体熔化时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晶体熔化时吸热直接变成液体,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能否记住晶体与非晶体的不同特性是本题的解题关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解题方法点拨】
(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
(2)晶体与非晶体区别:
晶体 非晶体
物质举例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松香、玻璃、蜡、沥青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2.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冬天“窗花”是凝华现象,日光灯管两端变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生产的.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的判断是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例如: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雾淞等
例1: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冰花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中的凝华现象进行分析解答,生活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还有:云、雨、雹、霜、雾、露、雪等的形成过程.
例2: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 水蒸气 经过 凝华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会放热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是凝华.冬季,室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时一定要紧扣定义,由定义来判断是最准确的、简单的.
3.质量及其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是度量物体在同一地点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的物理量,是描述物体的惯性的物理量,是决定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变化难易程度的唯一因素.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单位不同于重量.质量大,物体含有物质多;质量小,物体含有物质少.
【命题方向】
质量的属性,质量是描述惯性的量度,以及质量对物理量的影响是中考命题关键.
例1:夏天,从冰箱内拿出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一段时间后,瓶内的冰全部化成了水.瓶内的冰化成水的过程中,不变的是物理量是(  )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比热容
分析: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密度变小,体积变大,比热容也变化,故当冰化成水的过程是体积变小、密度变大、比热容变大,只有质量是不变的.
解:A、体积变小,故本选项错误;
B、质量不变,因为,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C、密度变大.故本选项错误.
D、比热容变大.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密度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体这二者一般是不同的.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例2: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磨掉铁块一个角
C.把它轧成薄铁片 D.从地球运到月球
分析:物质质量的大小与外界条件无关,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据此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解答此题.
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将它熔化成铁水是状态变了;把它轧成薄铁片是形状变了;从地球运到月球是位置变了;
但铁块所含铁的多少没有改变,所以其质量不会改变.
磨掉铁块一个角,铁块所含铁物质减少了,所以质量变了.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及其特性的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要牢牢的记住质量的物理属性及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4.密度及其特性
【知识点的认识】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单位: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同物质的密度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可用来鉴别物质,如水的密度为ρ水=1.0×103kg/m3
【命题方向】
密度的定义,密度性质是命题的方向。
例1: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  )
A.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
B.用热值较高的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
C.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D.用熔点较低的酒精制成能测量较低温度的寒暑表
分析:根据纳米技术进行分析。
燃料的热值是指1kg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塑料泡沫搭建舞台道具是因为塑料泡沫的密度小,相同体积时,质量小,对人的伤害小。
根据熔点和沸点的定义进行分析。
解:A、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价是利用纳米技术,与密度无关。不符合题意。
B、用热值较高的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是利用单位质量该燃料放出的热量多,与密度无关。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泡沫搭建舞台表演中的道具房屋是因为塑料泡沫的密度比较小,不容易对人造成危害。符合题意。
D、用熔点较低的酒精制成能测量较低温度的寒暑表,是利用被测温度在酒精熔点和沸点之间,与密度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熔点、沸点、热值和密度。
例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枳成反比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分析: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质,它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②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③一定质量的物质,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密度相应改变。
解:
A、B 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增大几倍;而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不改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
C、同种物质,质量一定时,如果状态发生改变,其体积相应增大或缩小,所以密度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D、同种物质,质量一定时,如果温度发生改变,其体积相应增大或缩小,所以密度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ρ=是密度的定义式,在分析各物理量的正反比关系时,一定要结合物理规律及生活实际,切不可脱离现实而一味分析其数学关系。
【解题方法点拨】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的含义:
(1)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对f同种物质来说,密度是不变的,而它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如对于铝制品来说,不论它体积多大,质量多少,单位体积的铝的质量都是不变的。
(2)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平时习惯卜讲“水比油重”就是指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水的质量大于油的质量。
(3)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