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农 村
乡 镇
城 市
大城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1课时)
第四章 第三节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
2.通过读图能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4.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一、聚落概念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城市
集镇
乡村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我们把人类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聚落的分类
乡村
城市
乡村又分哪些不同类型?
分别从事什么样的生产活动?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
李绅
农 村
以从事种植业为主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北朝民歌
牧 村
以从事畜牧业为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渔 村
以从事渔业为主
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作集镇
乡村: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作村庄
居住地相对分散
房屋一般不高
外围分布大片农田
乡村的特点
规模较小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人口密集
社会经济活动频繁
居民的居住相对拥挤
多高层建筑
交通线密集
规模较大
城市的特点
城市有什么问题?
城市问题
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污染加剧
噪声干扰
供水不足
犯罪率上升
农村
牧村
渔村
聚落的分类
乡村
城市
耕作
放牧
捕鱼
工业 服务业
劳动
生产
方式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城 市
乡 村
发达便捷
密 集
密集、
多高层
工业、
商业、
……
不发达
稀 疏
分散、
低层建筑
农业、
畜牧业、
……
小结
可选择的建筑材料:木头、草、冰、土、石头……
建房原则:就地取材、适应环境
聚落形成和发展条件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气候温
暖湿润
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其中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河流的交汇处、入海口,交通线的交汇处)容易形成城市。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聚落比较密集
高山、高原、荒漠、高寒地带少有或没有聚落
条带状聚落
山区,聚落常常沿山麓、谷地延伸呈条带状
条带状聚落
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河流,沿河发展成为带状聚落
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西亚沙漠的村庄
厚墙、窗小?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厚墙可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和沙尘。
防晒 防风沙
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高架屋
在全年湿热的热带,双层竹楼或木楼,下层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通风防潮
楼上住居民,
楼下放杂物或养牲畜?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大、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因纽特人的住所——雪屋
终年严寒
雪块构筑,低矮,无窗,门小?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气候干燥,容易开挖。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既能保温也能隔热,冬暖夏凉。
利用厚厚的黄土层,挖凿成窑洞?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西亚的乡村 炎热,干燥 昼夜温差大 墙厚,窗小。防晒防风沙
傣族竹楼(东南亚高架屋) 潮湿,炎热多雨 双层,楼上住人。凉爽,通风防潮
因纽特人的雪屋 严寒 雪块构筑,低矮,无窗,门小,保温性好。
黄土高原的窑洞 干燥,冬冷夏热 利用厚厚的黄土层,挖凿成窑洞,冬暖夏凉。